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最主要的工具
上周,我讀了美國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的傑作《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這本書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連續上榜20年,被西方媒體譽為「來自上帝之手」的時代傑作。
這是一本值得一次次、反覆去讀的書。
在這本書里,斯科特·派克第一次說出了人們從來不敢說的話,從來不敢面對的事實:
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過得病的時間不同而已。
全書分為四個部分,分別談了自律、愛、成長與信仰、恩典。
我把第一部分關於自律的讀書筆記分享在這裡。
問題和痛苦
「神經官能症,就是人生痛苦最常見的替代品。」
——榮格
人生苦難重重。這是個偉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真理之一。它的偉大之處在於,一旦我們領悟了這句話的真諦,就能從苦難中解脫出來,實現人生的超越。
「問題」是我們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承受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痛苦,我們就能從痛苦中學到很多東西。
迴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傾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問題的傾向,因此絕大多數人的心理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無幾。
解決人生問題的關鍵在於自律。人若缺少自律,就不可能解決任何麻煩和問題。在某些方面自律,只能解決某些問題,全面的自律才能解決人生所有的問題。
所謂自律,就是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態度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
自律有四個原則:
這些原則背後的原動力是——愛。
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推遲滿足感
作者在書中講了這樣一個案例。
一位30歲的財務專家來就診,希望我糾正她總是拖延工作的壞習慣。我用常規的心理分析並未觸及問題的癥結。
直到有一天,我問她:「你喜歡吃蛋糕嗎?」。她回答說喜歡。
「你更喜歡吃蛋糕呢,還是蛋糕上的奶油?」我接著問。
她興奮地說:「啊,當然是奶油啦!」
「那麼,你一般是怎麼吃蛋糕的呢?」我接著又問。
她不假思索地說:「那還用說嗎,我通常先吃完奶油,然後再吃蛋糕。」
就這樣,我們從吃蛋糕的習慣出發,重新討論了她對待工作的態度。正如我預料的那樣,在上班的第一個小時里,她總是先完成容易和喜歡做的工作,而在剩下的六個小時里,面對那些棘手的差事,她總是盡量迴避,結果,不知不覺時間就過去了,工作卻拖延了下來。
我建議她從現在開始,在上班的第一個小時里,強迫自己先去解決那些棘手的差事,而剩下的時間裡,工作就變得相對輕鬆了。按一天工作七小時計算,一個小時的痛苦,加上六個小時的幸福,顯然要比一個小時的幸福加上六個小時的痛苦划算。照著這樣去做,不久之後她就徹底克服了拖延工作的壞毛病。
推辭滿足感,就是不貪圖暫時的安逸,先苦後甜,重新設置人生快樂和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
在充滿問題和痛苦的人生中,推遲滿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承擔責任
「你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
——埃爾德里奇·克里佛
「我是個有價值的人」——像這樣對自我價值的認可,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也是培養自律的根基。自律是自我照顧,自我珍惜,而不是自暴自棄。
許多人都沒有付出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解決知識、社交、心理方面的問題。在面對問題時,只會心灰意冷地攤開雙手說:「這超出了我的能力範圍。「
除非存在智力障礙,不然只要花時間學習,就沒什麼問題解決不了。
和缺乏耐心、想讓問題馬上解決的態度相比,另一種面對問題的態度更低級,也更有破壞性,那就是希望問題自行消失。
直面問題會使人感覺痛苦。問題通常不可能自行消失,若不解決,就會永遠存在,阻礙心智的成熟。
只有解決了」忽視問題「這一問題,才能繼續解決其他問題,才能走向下一步——世界上所有的心理治療,本質上莫不如此。
求助與心理醫生的大多數人,所患的不是神經官能症,就是人格失調症。幾乎人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神經官能症或是人格失調症。
心理學界有一種公認的說法:」神經官能症患者讓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調症患者讓別人活得痛苦」。也就是說,神經官能症患者把責任攬給自己,把自己弄得疲憊不堪;人格失調症患者卻責怪別人,首當其衝的就是他們的子女。
在複雜多變的人生道路上,判斷自己該為什麼事和什麼人負責,這是一個永遠存在的難題。我們必須完全自願和主動地去進行這種反反覆復的自我審視。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逃避責任的傾向。
為個人行為承擔責任,難處在於它會帶來痛苦,而我們卻想要躲開這種痛苦。為了躲開責任帶來的痛苦,數不清的人甘願放棄權力,實則是在逃避自由。
作為成年人,他們一生都充滿選擇和決定的機會。接受這一事實,就會變成自由的人;無法接受這種事實,就會永遠覺得自己是個犧牲品。
忠於事實
人生的地圖需要不斷修訂。
大多數人過了中年,就自認為地圖完美無缺,世界觀沒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為神聖不可侵犯,而對新的信息和資訊缺乏興趣。只有極少數幸運者能繼續努力,他們不停地探索、擴大和更新自己對世界的認識,直到生命終結。
我們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捍衛陳腐的觀念,其消耗的時間和精力遠遠比修訂地圖本身多得多,這是多麼可悲的事情啊!
抱著殘缺的人生地圖不放,與現實世界處處脫節,這是不少人的通病,也是造成諸多心理疾病的根源。心理學家把這種情形稱之為:「移情」。我的定義是:把產生和適用於童年時期的那些感知世界、對世界做出反應的方式,照搬到成年後的環境中,儘管這些方式已經不再適用於新的環境。
逃避現實的痛苦是人類的天性,只有通過自律,我們才能逐漸克服現實的痛苦,及時修改自己的地圖,逐步成長。我們必須忠於事實,儘管這會帶來暫時的痛苦,但遠比沉湎於虛假的舒適中要好。
完全忠於事實的生活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首先,意味著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進行不間斷地嚴格地自我反省。
自我反省對於我們的生存至關重要。反省內心世界帶來的痛苦,往往大於觀察外在世界帶來的痛苦,所以很多人逃避前者而選擇後者。
其次,意味著我們要敢於接受外界的質疑和挑戰。
固步自封,逃避挑戰,可以說是人性的基本特徵之一。人之為人,或許就在於我們可以改變本性,超越本性。
接受心理治療,大概是一種最違反人類本性,卻又最具有人性的行為。接受心理治療是迎接他人質疑和挑戰的終極方式。
人們不僅對別人撒謊,也會對自己撒謊。所謂心理治療,其實就是「鼓勵說真話遊戲」。
與過於封閉的人相比,開放的人擁有更健康的心理狀態,更美好的人際關係。一個人越是誠實,保持誠實就越是容易,而謊言說得越多,則越要編造更多的謊言自圓其說。
保持平衡
「人要不斷學習生存,也要不斷學習死亡。」
——塞內加
要讓心智成熟,就得在彼此衝突的需要、目標和責任之間保持微妙的平衡,這就要求我們不斷自我調整。
放棄人生的某些東西,一定會給心靈帶來痛苦。但是,失去平衡遠比放棄更為痛苦。
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在人生旅途上不斷邁進,有時候就必須要進行較大規模的放棄。
只有放棄舊的、過時的觀念和習慣,才能渡過危機,順利進入人生的下一階段。
人類只有適當放棄自我,才能領略到人生的喜悅。生命的意義存在於「死亡」當中,這個「秘密」是一切宗教的核心。
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則就是「放棄」。
聚焦「生活習慣」——改變習慣,才能改變生活。
培養「業餘愛好」——興趣推動改變。
喚醒「內心力量」——共同參與的持續成長。
以「有氧生活」為核心,持續的身心修鍊,共同創造屬於我們的價值生活。
歡迎關注「有氧生活」:
TAG:有氧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