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連載】三國札記【1】◇余瑞祥

【連載】三國札記【1】◇余瑞祥

三國札記【1】

余瑞祥

三國之亂,始於宦官弄權。范曄的《宦者傳序》介紹了這段歷史。

范曄開篇引用了一句易經:天垂象,聖人則之。意思是說,中國人設置宦官,是源於對天象的觀察和思考。皇帝需要宦官陪襯,有如天庭眾星捧月一般。其理論依據是,男人割了那個器官,就會了無牽掛,用情專一,忠於皇上。可見,用性解釋人的思想和行為,中國人比弗洛伊德早了2000多年,而且還付之於制度建設。

宦官始於周朝,其初衷只是天子的儀仗,但大活人的總得干點活。開始是料理後宮門禁之類,大體上相當於今天的生活秘書。豈料到了漢代,逐漸演變成為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

漢代綿延400多年,許多皇帝年幼上位,這就免不了母后聽政。那個時候還比較保守,女主不便直面男臣,只好讓太監代為傳話。一來二去,這些太監就成了「手握王爵、口含天憲」的機要秘書。內外臣僚想辦點事,無論私事還是公事,都繞不開他們。不過,儘管這種情況下的太監實權很大,名份卻不高。「常侍」、「黃門」之類的官職稱謂,意味著身份的卑微。

母后聽政,娘舅家的人當然會沾光,有些還很過分,史書上叫做外戚專權。在皇帝與外戚的衝突中,太監幾乎是皇帝唯一可以依靠的力量。一來皇帝多由太監服侍大,彼此感情深厚,互相信賴,二來在外戚專權的情況下,皇帝身邊只有太監,其他力量遠水不解近渴。

在漢朝殘酷的皇權爭奪中,皇帝依靠太監取得成功的例子還不少。桓帝劉志上位本來是舅舅梁翼與太監曹騰合謀的結果,但之後,梁翼無法無天,不把桓帝放在眼裡。桓帝就與單超等五個太監合謀,把梁翼給殺了。

由於護駕有功,桓帝給五位太監封官晉爵,史稱「五侯」。「侯」是當時的最高爵位,相當於今天的國家高級幹部了。曹操稱王之前,夢想的就是將來墓碑上可以落個「侯」字,諸葛亮死後,也就是一個「侯」。

封侯從根本上改變了宦官的命運,不僅有實權,而且還有了職稱,有了職務,可以揚眉吐氣了。用范曄的話說,他們舉動回山海,呼吸變霜露;阿諛奉承者光宗耀祖,直情忤意者誅滅五族;豪宅連京城,黨羽遍州縣;犬馬披金銀,土木皆錦繡;生活奢靡,權勢熏天。一時間,捨身做太監竟蔚然成風。有人批評今天道德淪喪,人心不古。其實,民間對富貴的追逐,那也是有歷史的。

從古到今,宦官的名聲不好,多少有些偏見。實際上,諂媚奸佞、專橫跋扈、腐朽糜爛、欺君罔上種種惡行,與人的身體沒有多大關係。就漢朝而言,前有外戚竇憲和梁翼,後有重臣董卓和曹操,到了那個位置都差不多。

桓帝死後,其岳父竇武與宦官合謀立劉宏為靈帝。諸葛亮說他痛恨桓靈二帝遠賢臣、親小人,殊不知這兩位皇帝都是依靠小人上位的。權傾朝野的宦官當然也會欺君罔上。據史書記載,靈帝想上高處看看京城的風景,宦官們害怕自己隱匿的房產被發現,就恐嚇道,天子登高,百姓恐慌。靈帝只得悻悻作罷。

宦官把持朝政,內外官員難得面君。黃巾軍風起雲湧,靈帝竟渾然不知,成天與十常侍廝混。大臣們實在看不過眼,捨命舉報十常侍賣官鬻爵,欺君罔上,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然而,靈帝的回答非常有意思:汝等亦有近侍之人,何獨不容朕耶?

今天看來,靈帝的態度是有傳播學意義的。韓非早就說過,「左右太信」是君王的通病。君子鬥不過小人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小人與君王朝夕相處,而君子常年見不到君王。既與領導說不上話,當然事情不好辦。經常交流則親,親而有信。缺乏交流則疏,疏必存疑。

老來讀史,心生迷惘。千年前的道理,今天依然管用,千年前的人事,今天還在若隱若現。時過境遷人未變,福焉,禍焉?

余瑞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博導,現在主要從事傳播學的教學工作。著有《說話與傾聽》(武漢出版社2015),慕課《說話與傾聽》在中國大學MOOC即將開課。

閱讀余瑞祥先生往期作品,請進入「專欄作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嶺南文苑 的精彩文章:

一個人的修行◇張弦
有師如斯 展顏

TAG:嶺南文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