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今天不談文化,談談襄陽牛肉麵

今天不談文化,談談襄陽牛肉麵

我的襄陽牛肉麵小史

安光系

每個襄陽人似乎都愛吃牛肉麵。

在國外呆了很多年,有時候都被人問煩了。幾乎每個人見面都在問你:在國外生活,想家鄉的牛肉麵不?

安光龍 攝

於我而言,印象中喜歡吃這碗滿是牛油的麵條,應該是始於1992年之後。

那年7月,我被分至襄城那邊觀音閣附近的一座山裡當警察。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滿山都是綠色,美的要命。也許正因為如此,幾十年前,一座叫谷隱寺的廟才建在那裡。

我去的時候,早就沒有廟了。廟的門口那兩棵三百多年樹齡的銀杏樹還在,只是廟的地址改成了監獄犯人宿舍。

因為建了一個化工廠,我那個時候就在車間裡帶犯人上班。好山好水好寂寞這句話說的沒錯。山好水好,但真的無聊。

無聊的時候,就經常跟著廠子里的老同志,騎著自行車,到附近湖北製藥廠的露天菜市場里,吃牛肉麵。

那個時候,其實是捨不得吃牛肉麵的。

我記得牛油麵的價格是五毛一碗,印象中我沒敢要過牛肉麵。當警察第一年一個月工資只有120元,扣掉30元生活費,也剩不下幾個錢。其實,根本攢不下來錢,因為,一是工資根本就沒有準時過。二是,廠子里幾十個年輕警察要結婚,送禮錢都能把工資花的乾乾淨淨。

所以,找女朋友那個時候也是極困難的。

安光龍 攝

再扯回來吃面。偶爾去吃幾次,就發現自己上了癮。一想到這碗面,就有些想流口水。

我們那個時候總多了一份敏感,總覺得這碗面里是不是放了鴉片殼子。隔一段時間不吃就有些想,吃的時候也並沒有覺得有多少味道出來。大家有些議論,但誰也沒有能檢查出一個一二三出來。

再後來,因工作原因調至市內,吃面就成了每天早上常態。牛油麵越來越流行,幾乎成了生命中的一部分。

我自己呢!吃面能吃飽。所以,每天早上那頓面,是我一天中吃的最好的一頓

後來去上海工作,每年回來,總要被親戚朋友帶至不同的地方,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頓。

如果在上海,想吃面了,就只能忍著。

另一個好朋友也在上海打拚。有一年,他把我喊到他住的地方,給我做了一碗牛肉麵。味道和家鄉的味道有些接近,但畢竟,能在遠離家鄉的地方吃到這碗面,已實屬不易。在繁華熱鬧的上海,在我們混得風聲水起的時候,哥們情深,能喊過去吃一碗面,已經勝過千言萬語。

可是,後來去了美國,再後來來了英國。想吃,已絕無可能。牛肉麵,已經成了思念家鄉的一個符號。牛肉麵,已經與襄陽綁在了一起。

現在,我們自己家開了一個牛麵館

每天調料的是我的小弟弟,你可以叫他安師傅。多年前他從武漢的大學畢業,在武漢一家培訓學校當過很多年的老師。現在,他一家人又回到家鄉。回到老家有兩個原因:可以照顧母親;想在這個麵館多如牛毛的城市裡,做出一碗與眾不同的麵條來。

安光龍 攝

回襄陽聽他去講,才發現,一碗好面,來的並不是那麼容易。於他而言,他在死守一些原則和底線:

花錢投資自己。他出了一大筆學費,跟著一家生意極好的麵館,學習了整個製作過程。他吃遍了這個城市裡很多家生意紅火的麵館,琢磨了對方的優點。

買最好的食材。為得到最好的麵條,他曾守在一家麵館前面整整一個早上,終於要到了送面人的聯繫方式。他到周邊農村,費了很大的勁兒,找到了最可靠的肉源,所有的牛肉和牛雜,都來自於這家肉鋪,安全、新鮮、可靠。

堅信一條:所有的香味,都應該來自於食品本身的香,並非來自各種人工調料。所以,這個店裡沒有一點兒大家擔心的鴉片殼或其它人工調料燙之類的。學過有機化學的人都知道,那些現在市場上賣的各種「精」,都只能調節你的味蕾,並沒有任何營養。所以,這裡的可以承諾:燙一定是雞湯或牛骨頭湯熬上幾個小時後才出來的味道。無論是大人或孩子,都可以放心。襄陽的面多是些辣或麻。除此之外,很多時候嘗不出真正的食品香味來。就象是彈鋼琴,一碗好的條件,一定有剌激的東西,也有不剌激的東西。味道要的是豐富,而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剌激。

選了交通方便的位置,方便停車。租了比較大的房子空間,讓我這樣的胖子不再擔心擁擠。做了相對簡單但卻乾淨的裝候,讓外地或有身份的朋友去了不至於尷尬。

普通價格

他看到了襄陽牛肉麵存在的諸多問題。當我們正在為牛肉麵歡呼的時候,當下的味道,是很難走出湖北的。舉個例子,上海人或江浙一帶的人,是很難接受當下的辣味的。並不是每個地方的人都喜歡吃辣,並不是每個地方的人都有時間過早,比如上海就很難有人能從容地在早上坐下來吃確定面。如何改進,如何適應不同的地方,都是擺在這個城市食品經營者們面前的一道難題。

我小弟弟看中的,並不僅僅是一個店。他看中的,恰恰是未來這碗面里所蘊含的巨大機會。但是,想要抓住一個巨大機會,前提是得把一個小店經營好。

我有兩個極好的朋友,都是武漢一家食品廠的核心領導。正是他們,把一個鴨脖子弄到了香港去上市。我也期待著未來,襄陽的這碗麵條,能有著同樣的商機。有了商機,當然也意味著,他們同樣能讓更多的人享受到不一樣的美味。

每天和我弟弟一起守著店的老媽經常跟我在電話里說:再好的生意,都不如客人的口碑。再多的付出,也需要客人的認同。再差的起點,也怕勤奮和努力。

她這一生,坎坎坷坷,但也老老實實,接受命運的安排。她和父親從農村看著我們出來讀書,工作,成家立業。而現在,她正小心翼翼地在守著她的小兒子,看他能否把這碗麵條做好,看他能否通過這碗麵條,來實現未來的夢想。

對了。麵館的名字用了母親和我們兄妹四人的姓氏,就叫「安家麵館」。用姓氏取名,是一個家族的承諾,不敢慢待任何一個客人,不敢懈怠任何一道工序。也正因為如此,被稱為安師傅的小弟弟才兢兢業業,不敢有半點兒馬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英倫故事匯 的精彩文章:

病人和醫生之間有沒有可能相互信任?

TAG:英倫故事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