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史話 | 抗戰硝煙里的中國軍工傳奇(下)

史話 | 抗戰硝煙里的中國軍工傳奇(下)

原標題:史話 | 抗戰硝煙里的中國軍工傳奇(下)


全文共2345字 | 閱讀需要6分鐘


本文轉載自新華文摘歷史


小老闆建兵工廠


在遙遠的大西北,中國共產黨治下的軍工事業也邁開了新的步子。

1938年春天,一個叫沈鴻的布店學徒出身的五金廠老闆到達延安,他被分配到茶坊兵工廠工作。



茶坊兵工廠


這時的茶坊兵工廠還主要是修理槍械,自行生產的武器也就是手榴彈和地雷。沈鴻帶來的10部機床和7名技術工人,因此顯得格外珍貴。


1938年春天,一個叫錢志道的人來拜訪沈鴻。畢業於浙江大學化學系的錢志道,曾在軍工部門研究防化武器。錢志道到延安後,領導就叫他籌建火炸藥工廠。但實際上,做防化武器的他,沒有研製過火炸藥。


他最大的難題是沒有機器設備,於是他找到沈鴻。沈鴻一口答應,幫錢志道做機器。


化學廠的生產設備有一些特殊的要求,耐壓、耐腐蝕、耐高溫等等,要做成功沒那麼容易。於是,錢志道先根據自己的化學知識,提出設備需求,簡單畫張草圖,沈鴻再拿著草圖去研究。


用了兩年時間,陝甘寧邊區的第一家化學廠籌建成功了。


1938年,八路軍開闢了一系列新的敵後抗日根據地,各部隊的軍工系統也就此鋪開。當時人們研製的一種「無名式」馬步槍的外形有點奇特,槍管短,近似馬槍,但實際上是一款步槍。它是中國最早自主設計製造的步槍之一,也是世界步槍「輕型化」的先例。


在延安安塞縣溫家溝村,當地人還記得,曾經的舊窯洞當時叫陝甘寧邊區機器廠第2廠,人們習慣叫它溫家溝兵工廠。當年,工廠負責人劉貴福就在這裡造出了「無名式」馬步槍。

劉貴福之子、北方工程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劉國梁說,一度,窯洞里放著滿滿的繳獲的機槍步槍,沒人修理,劉貴福等人去了以後,一個多月,就修了100多挺機槍。


1938年11月,日軍飛機曾兩次對延安進行轟炸,劉貴福受命組織人員製造高射武器。


他們挑出兩挺馬克沁重機槍,對槍身加以研究改造。六天六夜,改裝出兩挺高射機槍,架設到山頭上。


有了高射機槍的成功經驗,工人們想,為什麼不可以研製步槍呢?


經過3個月不斷鑽研,他們真的自主試製出了第一支步槍。因為不知道怎麼命名,乾脆就叫它「無名式」馬步槍。



漢陽造馬步槍


當年的「五一」國際勞動節,中共中央在延安橋兒溝大禮堂舉辦陝甘寧邊區第一屆工業展覽會。


在展覽會上,「無名式馬步槍」特別吸引眼球。最後,它榮獲甲等產品獎。


黃崖洞

1938年9月,八路軍總部曾在太行山西麓的韓庄村組建了八路軍總部修械所,但是屢遭日軍侵擾。


1939年6月,黃崖洞兵工廠正式開工興建。



黃崖洞兵工廠


85歲的八路軍兵工廠老戰士李宗先說:「黃崖洞山高、路窄,入口處有一個天然形成的隘口,一人把守百人難入。」


李宗先記得,存放材料的石洞有74米深,40米寬,25米高,不爬梯子上不去。最多的時候,黃崖洞兵工廠有700多人,劉貴福擔任副廠長。


一度,黃崖洞兵工廠擁有40多部機器設備,最高年產武器量可裝備16個團。


剛上任的八路軍軍工部部長劉鼎告訴劉貴福一件往事,當年在蘇聯留學期間,劉伯承曾跟他說,西方的步槍為了加大射程,槍管笨重,後坐力大,並不適合中國人使用。


劉貴福的兒子劉國梁記得父親曾說,劉伯承主張,只要能打200米,能打准就不錯,步槍要輕巧。


因為之前有製造「無名式」馬步槍的經驗,劉貴福和同事們用了兩個月時間,就研製出一種重3.6公斤、口徑7.9毫米的新步槍。

在《劉鼎傳》作者、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吳殿堯的了解中,劉鼎曾回憶,他把樣槍送到八路軍總部後,彭德懷、徐向前、鄧小平圍著武器端詳,都誇這武器。


因為它長度不長,還有刺刀,刺刀還能扳回來,還帶棱,刺完之後血能放出來,「能自己造出武器了,這是我們黨的軍隊歷史上沒有的」。


彭德懷特意弄了4個菜,招待劉鼎。


這一天正好是8月1日,興奮不已的彭德懷說,就把這槍叫「八一式」馬步槍吧。這是後來的「八一杠」的來源。



八一杠


後悔多打了子彈


1941年,敵後抗戰進入最困難的時期。八路軍和新四軍的重武器本來就非常少,步槍也做不到人手一支,多年戰爭下來,這些槍支已經老化,戰鬥性能非常差。


雪上加霜的是,敵後兵工廠在「掃蕩」和「清鄉」中,被迫化整為零,生產能力急劇下降。不少技術工人在突圍中犧牲,兵工廠不得不從民間招募手工業者來補充隊伍。


敵後軍工事業一夜間又退回到原點。

與槍械不足相比,更嚴重的問題是缺少子彈


92歲的新四軍兵工廠老戰士陳光中記得,自己一直背著15發子彈,有一次,一場戰鬥下來,「我打了3發子彈,回來挺後悔,我說我多打了子彈」。


如同歌里所唱的,那時候人們被要求「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


很多電影中沒有表現一個細節——戰鬥結束後,戰士們還有一個重要任務——撿彈殼。撿回彈殼後,先把變形的空彈殼整形,裝填進火藥,再做個銅帽,把子彈密封。


當時的軍事工業普遍使用無煙火藥,因為顏色發黃,所以常被稱為「黃火藥」。生產「黃火藥」,正規的化工設備和原料必不可少,但敵後的兵工廠一窮二白。


1944年,美軍觀察組在晉察冀軍區驚訝地發現,早在1940年,這裡就靠土辦法做出了高品質的黃火藥。


87歲的八路軍兵工廠老戰士、四川核工業局綜合處原處長李士勤說,做火藥要用硫酸,衣服因此被腐蝕得厲害,「比叫花子還難看」。


新中國建立後,當年黃崖洞兵工廠的人員中,有一部分來到了南京。原來的金陵兵工廠舊址上,再次矗立起新中國重要的軍工生產基地。


當年的太原兵工廠舊址上,如今是一座新型的軍工企業,這裡曾生產出新中國第一門76毫米加農炮,2008年奧運會的禮炮也由他們生產。


江南造船廠一直以艦船生產為主業,新中國第一艘潛艇、第一艘護衛艦、第一艘新型導彈驅逐艦都在這裡誕生。


那些在戰火中成長的夢想,終於得以實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視覺 | 一幅相冊讀遍民國文人!104個作家真容,你認得幾個?
春節——中華民族的時間元點與空間元點

TAG:中國國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