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代中國地域廣闊,如何施政?

古代中國地域廣闊,如何施政?

GIF

隨著兼并戰爭的加劇,列國的疆域越來越大,國君和卿相等高級官員已經不在親自治民了,而是讓郡守/大夫等人治理。而君王卿相轉而務虛。他們管理官吏,

維持社會的統一。

有知道古代社會是沒有什麼高鐵的,中央和地方的聯繫很脆弱,主要是文書行政。陸路上最快的驛站傳遞消息,一天最多六七百里,所以中央必須想盡辦法加強對官吏的管理,以免他脫離帝國的秩序。

必須加強人們的價值認同、文化認同。,必須統一人民的思想。合理的意識形態絕不是什麼小國寡民,什麼法家思想。那是統治術,而再不是全民宣傳的。而且就演算法家也是不是讓人與人之間,變得赤裸裸的利益關係,讓大家相親相愛、互相幫助。

父慈子孝,君明臣忠。這些東西才始終是大家認同的,也是為大眾廣泛接受的,所以統治者才會大力宣揚。但是這並不是說,從此就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就忽視了人與自然的問題。

而是中央要維護統一,必然要加強管理官吏,宣傳仁愛、節義、親親。而把具體的實務交給地方官員去做,官員的考核就是看他治理期間人口增加了多少,土地開闢了多少,給國家上交了多少糧食,他是否興修水利,是否發展文教,是否解決了當地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

穀者,人之司命也;地者,穀之所生也;人者,君之所治也。有其穀則國用備,辨其地則人食足,察其人則徭役均。知此三者,謂之治政。

這是古代的共識,所以在漢代就是推廣兩牛抬杠的耕作法。在唐代就是推廣曲轅犁,在宋代就是推廣占城稻,在清代推廣熟制與套種。歷代對自然與人都是很重視的,只是這種重視已經變成了一種行政常態。

就像法家化入政治行政當中一樣,沒必要反覆的提了。而只所以反覆宣傳人與人的東西,恰恰是因為大一統的帝國情況複雜,很多東西沒有深入人心。必須需要刻意強調,同時強調這些東西也是一種行政過程。

比如祭天,看似是一種迷信活動,但這是政權合法性的表現。受命於天嘛,而中央祭天,各地官員都過來參加,藩屬國朝拜觀禮。實際上這就是種加強認同的儀式。一代一代的下來,那種反覆觀強調的自然就深入人心了。

古人都是很務實的,他們都是在不停地解決問題,根本就沒有什麼不注重人與自然矛盾什麼的。我們要去了解古人,明白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回到他們的歷史場景,同情理解他們,而不是什麼他們錯了二千年,他們思維有問題。

昨天貼的話,再貼一遍:思想史如果缺少了歷史的研究,思想過程就成了純粹思辨和抽象概念的連綴,彷彿魚離開了水,思想就成了純粹文本的自言自語,彷彿顯微鏡下乾枯的標本,而歷史就成了實驗室里純凈的真空狀態。

因此,我建議新思想史研究,應當回到歷史場景,在知識史、思想史、社會史和政治史之間,不必畫地為牢。

這段話是葛兆光論文里的一段,我都看法也正是如此。其實不僅思想史是如此,其他領域的研究也一樣如此。扯回來,剛才這麼一大段,主要是針對丁老師這段話說的這裡有一個思維演變的過程。

一開始我們是對人與物的矛盾、人與人的矛盾都很重視,在歷史演變的基礎上,我們的思維作了一個取捨,然後把人與人的矛盾看做了人的主要矛盾,理論目光開始聚焦於此。而我的看法是古人對這兩種矛盾從來都是重視的。

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一隱一顯而已。一個被反覆強調,一個化為行政常態,變成不必說的常識。思想觀念也從來都重視的,不然怎麼會變成一種制度,始終保障。而丁老師所謂的不重視,僅僅是他不了解而已。

如果看秦律、漢律就會知道帝國的重視。前兩天說齊桓公驕奢淫逸,丁聖上來就說你想和老大一個待遇?明顯是承認分工,承認等級的。今天又拿孔子,幹嘛以樊遲為恥說事。我用你前兩天的話回答你 你憑什麼想跟領導乾的活一樣?

管子讓士之子恆為士,工之子恆為工,商之子恆為商,農之子恆為農,你都能以分工不同洗地。那我可以告訴你,因為士之子恆為士、所,這一點夠不夠。這個話題到此結束,孔子有局限性,管子一樣有。研究歷史首先要有這個認知。

今天晚上有時間說說蒙古傳說黑太子。

主講 雲過無痕

整理 一剪閑愁

來源 東方時事解讀QQB文化群

時間 2018.1.31

附註:文章均只代表其個人觀點與立場,不代表「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及其網站、公眾號的觀點與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方文化號 的精彩文章:

原創/《說文解字》540部首探源解讀 1-4;2-1

TAG:東方文化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