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晉源非物質文化遺產——龍天廟會

晉源非物質文化遺產——龍天廟會

2006 年經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名錄

據史料記載,西漢就有「飛龍在天」之說。人們認為漢文帝活著代表龍(天)行使權力,死後是由人而神,是「天神合一」的象徵體,享受人間煙火。

龍天廟既是祭祀龍天,又是祭祀漢文帝劉氏帝王的場所,是劉氏的宗廟。明初復建太原縣城(今太原市晉源區晉源街辦所在地)時,將原有的龍天廟(漢文帝廟)建在縣城南關,廟旁建風雲雷雨山川壇,作為祭龍場所,每月正月底,二月初,燃放焰火舉行祭拜。

從龍天廟二月二祭龍,到夏季七月初五迎龍,再到九月十五謝龍,處處展現出一個農耕民族在民俗文化中對龍的敬仰與崇拜,反映出中華民族知恩、感恩、謝恩的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在古晉陽民俗中形成。

千百年來,在鄉民歌功頌德的地方——漢文帝廟(後改稱龍天廟、劉王祠),代代相沿每年都要舉行聲勢浩大的祀龍拜神活動。

龍天廟會的來歷

據《史記》可見,上古時龍就是人類的朋友。據 《 文獻通考》記載,在唐玄宗二年(公元714年)詔令每年仲春在龍池祭龍。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正式認可龍為神,規定了對龍的祭祀禮節。宋太祖依唐代舊制,制定了對龍的祭典,宋徽宗則封龍王行雲布雨。

據 《 太原文存卷三 · 十一》 :漢武帝……事論中,在文景、武帝時期,大漢國民懂禮守法,休養生息,為尋求精神寄託與生活樂趣,由國家倡導製作民間樂器,敬神求福,自娛自樂。明代沿晉陽古城之文脈,復建太原縣城時,龍天廟又形成了天神(人)合一的祭龍場所。

民國初河東地帶兩個月間就供獻羊二百餘只,迎神隊伍聲勢浩大,太原縣城的活動更為熱鬧,抬閣中手執「帶子回朝」,的布幅,祭祀神龍時民眾直呼「代王到,代王到」的號子,在這些民俗活動中印證了從晉陽走出的漢文帝與神龍在民俗中的崇拜與信仰。

龍天廟會傳統活動

龍天廟會在農曆二月、七月、九月連續舉辦三次。每年正月末至二月初五,太原縣周圍把龍天廟作為祭龍活動的中心,燃放焰火,祭拜神靈,祈求「神龍「的保佑,預示春耕開始。農曆四月二十八或二十九黎明,從河東三賢到風峪溝龍王廟,迎神到晉祠聖母殿供奉。

(按大小徑推算與五月初一差一天)五月初一上午,三賢村出動二百餘人的迎神隊伍到晉祠抬十八層龍 . 王回三賢供奉祀羊喝犧湯。每四人一組抬龍王出行神像,有背棍、鑼鼓、旗傘等。

六月二十二,辛村迎神隊伍近三百人,敲鑼打鼓舉著三角旗、刀旗,平頂直徑一米的黃羅傘(民俗稱「旱傘「)一百頂到三賢村迎請十八層龍王,每天大祀,少則十幾隻羊,多則幾十隻羊供奉龍王,家家分羊肉,喝犧湯。

六月二十七,縣城南街集結百餘人迎神隊伍,鼓樂班若干去辛村迎十八層龍王回太原縣城到東門外河神廟供奉。

七月初三,迎神抬閣隊伍齊聚太原縣南關龍天廟綵排。

七月初四午時迎神隊伍從龍天廟出發,抬閣抵晉祠,迎請聖母出行像,抬葷輿出晉祠北門抵龍天廟,供奉安神。

七月初五,抬閣游太原縣城內外,天黑時張燈,為燈閣,奉神閣於龍天廟安神。

七月初七,龍天廟禮祀龍王。

七月十一,古城營民眾迎聖母到九龍廟,虔誠致祭。

七月十四,古城營民眾送聖母歸晉祠,送城煌爺回縣城城煌廟。

秋後送十八層龍王迴風峪溝龍王廟,由風峪八村人供奉。

九月十五,已到秋分、寒露,農作物收穫的季節,庄稼人齊聚龍天廟祭拜神靈,供奉豐碩的果實,表現對龍的謝意,舉行三天祭龍廟會。

抬閣、迎神時,商賈雲集,商棚林立;民間傳統的風味小吃,應有盡有;社火表演、演戲酬神、跪拜、祈福,人山人海。每年二月初二、七月初五、九月十五成為太原歷史上著名的傳統龍天廟會。

太原縣城龍天廟民俗系列,既有千年悠久歷史的底蘊,又有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更有民間精彩優美的形式,它所以能流傳千年,顯然是因為符合廣大老百姓對傳統農耕文化的需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帽子綠不綠,看誰給你戴
這麼有效的春節酒局生存指南,你看過么?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