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臘月廿八?貼春聯賞年畫,追尋記憶中的年味

臘月廿八?貼春聯賞年畫,追尋記憶中的年味

年畫是童年的印象,

是故鄉的夢境,

是一張張色彩濃烈的祖輩故事。

貼花花

PASTE COUPLETS

民諺稱:「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

中國民間風俗傳統到了農曆的臘月二十八無論是發麵還是做饃,

各家各戶要開始準備主食過年。

「貼花花」也就是貼年畫、貼春聯和貼窗花。

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

GIF

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到了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後世春聯之濫觴,而題寫於桃符上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

年畫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畫。

歷史上,民間對年畫有著多種稱呼:宋朝叫「紙畫」,明朝叫「畫貼」,清朝叫「畫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間,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寫到:「掃舍之後,便貼年畫,稚子之耳。」

年畫由此定名。

唐太宗的「門神」

據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鬼魅橫行,危害百姓。有兩位名叫神荼、鬱壘的兄弟為了解救百姓於水火之中,專門監督百鬼,凡發現有害的鬼便將其綁起來去喂老虎。黃帝聽說了這個故事後,便命令各家各戶在大門外張貼神荼、鬱壘的神像,用來防止鬼魅入侵。這個故事就是後來「門神」畫產生的緣由。

關於「門神」畫,還廣為流傳著這樣一段故事,在唐太宗李世民時期,涇河龍王因違背天規而被玉皇大帝降旨處死,這個旨意的執行人就是唐代重臣魏徵。涇河龍王得知此事,便來到唐太宗的夢中,請求他在自己被斬首之際拖住魏徵,唐太宗答應了他的請求並在斬首這天故意降旨請魏徵前去皇宮下棋。魏徵沒有辦法,前來皇宮,可是在下棋時,他的魂靈漸漸地進入了自己的夢中,在夢裡趕去將涇河龍王斬首示眾,涇河龍王的魂魄非常氣惱唐太宗,經常在夢中向他索命:唐太宗因此生了一場大病,以致夜不成眠。就在這時候,大將秦叔寶、尉遲恭兩人自告奮勇,全身披掛,站立宮門的兩側保護唐太宗,免其遭鬼魂侵擾。唐太宗感念兩位大將的辛苦,便命畫工將他兩人的威武形象畫下來,貼在宮門上,以此恐嚇涇河龍王的魂魄,後世人稱兩位將軍的畫像為「門神」。後來,貼門神的習俗就慢慢地流傳了下來。

桃花塢與楊柳青

天津楊柳青年畫與蘇州桃花塢年畫並稱「南桃北楊」,是中國最主要的兩個年畫品種。

那麼,蘇州桃花塢年畫和天津楊柳青年畫有什麼區別呢?

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代表作《一團和氣》,整幅畫作圓潤討喜,象徵著圓滿團圓的淳樸願望,老蘇州人都親切的喚之為「大阿福」。但不得不說,乍一看「大阿福」很難鑒定其年齡。如果只著眼於眼角的皺紋,就說這是一個慈祥的老人的話,那麼扎羊角髮髻,頭戴紅花的賣萌造型又怎麼解釋呢?沒錯,《一團和氣》就是這樣包羅萬象,可男可女,亦老亦少,所謂相由心生,各取所需。再看畫中人物身著赤紅錦團簇花服,衣服上暗八仙的圖案,頸佩「日月同春」銀鎖,手捧「一團和氣」捲軸,每一筆每一划都蘊涵著美好的寓意和祝福。整幅畫喜慶吉祥,表達了人們祈盼家庭和睦,諸事圓滿,和氣滿堂的美好願望。

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連年有餘》屬於娃娃年畫的一種,或源於唐宋時期七夕之「化生」,多作裸兒。又因居處多水,近於漁利,裸兒多抱魚,因此成為典型,歷經四百多年不衰。

畫作上的娃娃「童顏佛身,戲姿武架」,懷抱鯉魚,手拿蓮花,取其諧音,寓意生活富足,已成為年畫中的經典,廣為流傳。娃娃體質豐腴、圓潤飽滿,服裝打扮接受了宋畫的優點。由於天津臨近京城,楊柳青年畫多要獻給皇家和貴族,所以色彩更為大氣美觀。

值得一提的是,在眾多楊柳青年畫畫訣中,畫娃娃有一句非常經典:「短胳膊短腿大腦殼,小鼻子大眼沒有脖,鼻子眉眼一塊湊,千萬別把骨頭露」。

年畫的記憶

我們的先人希望好事成雙,希望神虎鎮宅,希望百福臨門,希望天下太平……他們把所期冀的一切表現在年畫里,因為只有在「年」里,生活才最接近理想。今天,當我們翻開一幅幅畫面雖略顯陳舊,色彩卻依然光鮮的年畫,眼前會自然浮現出這樣的景象:數百年前的祖輩們恭恭敬敬地把財神菩薩請上神龕,把不同內容的年畫貼到牆上,然後用小掃帚輕輕地刷拂,讓它們妥帖地粘好。緊接著,喜慶的鞭炮衝天而起,在熱鬧的炸響聲中,孩子們歡呼雀躍起來。五光十色的年畫裝飾了中國歷代百姓的夢,點綴著他們一代又一代平凡的生活。

時光流轉,現代生活改變了我們過年的形式,但是那份醇厚的回味卻依然留在了我們的記憶深處。大家在這百年來不變的熱鬧里尋個過年的傳統,尋個過年的喜慶。在這片過年的場景中,還依稀可以看見兒時踮著腳尖貼年畫、窗花時的快樂。

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復旦人文智慧課堂 的精彩文章:

外戚:大分裂的罪魁禍首竟然是「她」?

TAG:復旦人文智慧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