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明型組織」的構想與規劃

「文明型組織」的構想與規劃

1、「文明」的由來與未來

  • 文明的定義

    文明,是有利於較大地域、較多人口延續的文化。

  • 文明的源頭是文字和數字】

    各大文明的最有序的理性思維都是由數學家奠定的。

    東方的中華文明較早探究複雜科學,所以在數學的基礎上發展出科學易,藉助符號(幾何圖形) 與文字的整合來培訓構造性整合法(整體公理化),以史為鑒的文獻有助於長遠效益的決策操作(治國平天下)。

    西方的歐洲文明以簡單科學為主,文藝復興之後,在不變式數學的基礎上發展出近代物理,藉助數學模型(微分方程)與實驗的擬合來培訓不變式還原法(因子公理化),實驗發明有助於高能精密的技術操作(堅船利炮,衛星飛彈)。

  • 東西方的文明路徑十分相似

    中國在西周以天神凝聚諸侯,西方也在古希臘以宙斯作為眾神之神。天神和宙斯的衰落(禮壞樂崩)引發學者探索理性的價值核心,在中國是道,在古希臘是始基。接下來,東西方都把數學和天文作為理性的基礎(漢初的黃帝之學,中世紀的地球中心論),同時用不夠理性的學派(漢初的老子,中世紀的基督教)來應對複雜的社會問題。

    中國在漢武帝時期開始尊儒,重視複雜科學,採用構造性整合法(整體公理化),所以留出餘地來處理理性邊界和邊界之外的非理性問題,老子之學和其他不夠理性的學派(如佛學等)在被留出的餘地中有其位置,與儒學和而不同。

    西方在文藝復興之後興起簡單科學和博由主義,也回到理性。博由主義也像簡單科學一樣採用不變式還原法(因子公理化),不留餘地,所以不能應對複雜的社會問題:基督教和其他不夠理性的團體(如骷髏會等)與簡單科學和博由主義同(都採用不變式還原法或因子公理化)而不和,形成張力。簡單科學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也開始重視複雜現象。

  • 【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文明】

    大約在兩三歲,不同文明的教育呈現區別。儒家所說的正心,要以孝悌謹信為基礎,以志士仁人為榜樣,從文獻中汲取精神營養,立下人生的長遠志向,明確終極追求,達到較高的精神境界。

    環境與人的互動過程逐漸淘汰了不夠文明的群體,延續的群體變得越來越文明:從生理武力覆蓋經濟覆蓋,再到文化覆蓋。文化覆蓋的最高境界是至誠王天下,或內聖外王。至誠,是主動體認到身心原態,從而充分發揮文明人類的內秉源出(《禮記·中庸533121~533133》);也就是孔子說的「吾道一以貫之」在個人身上的體現,是理性認識(學問思辨)能否恰如其分地落實到操作環節(篤行)的關鍵所在。

    《中庸》第21章(533121)總論修心:「從身心原態來看心地光明,可以說是文明人類的內秉源出。從心地光明來看身心原態,可以說是接受文明教育的基礎。開始體認身心原態,心地就會變得光明,涵養光明的心地,就會進一步體認身心原態。」(原文:「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儒家主張夫婦以禮相待,最重要的目的是保護母親和兒童,保證宗族延續。孝和悌都要建立在確定的血緣關係中:「婚姻之禮正,然後品物遂而天命全。」(《詩經·關雎001》朱熹注)從不成熟(非君子)男人的本性來看,談起愛情的時候,只認對方是個女人,不考慮對方將是母親。大多數的哺乳動物都是這樣,狒狒、葉猴、古猿等甚至要殺害非親生的小狒狒、小葉猴、小古猿。母系社會的起源,內驅力是母古猿保護自己的子女。儒家用禮來保護母親和兒童,所以中華古文明是唯一一個延續到現代的文明。保護兒童最需要禮,西方社會也不得不制定許多法律來保護非成年人。儒家用禮來保護,不但成本小,而且是從家庭這個源頭上保護兒童和後代。

    儒家修身、修心、修道的最高境界和達成階段是孔子總結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0204》)「天命」,是「天人合一」的使命感,不是一廂情願的,也不是外在宿命的,而是與環境「磨合」形成的。「天」不是神,也不會說話(1719),但是可以通過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啟發人,激勵人:流水可以使人智慧深思,高山可以使人真誠待人(0623),四時運行,萬物榮衰,都可以與人生融合在一起。

    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已有五千年,「身在此山中」的許多人常常「不識廬山真面目」。其實,《半夜雞叫》的故事說明:中國自秦漢之後,已經不存在歐洲那種封建貴族地主——在歐洲,一個地主想要長工多幹些兒農活兒,根本用不著自己吃苦受累半夜爬起來,更不用跑到又臭又髒的雞窩旁邊去學雞叫。「前工業」的中國,已經是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社會,已經有了產生出許多高玉寶的社會環境。

    在三大古文明之中,只有中國人的語言文字沒有被淘汰。中華文明強大的生命力源於我們的語言文字、思維方式及價值觀念,它們決定了那些「不平事」決不會長久存在,正如在南北朝時期,人都變「野」了,變「愚」了,中華文明好像「死」去了,可是到了唐宋明清,不但恢復了文明,又「活」了,而且更「健康」了。

    從白紙黑字之中讀出具體的形象,讀出優美的場景,讀出古往今來的大千世界和萬種情懷,這是「文明人」獨具的本領。相反,從圖畫中去感受世界,不但文盲會,原始人會,就連貓狗都會。成年人可以利用圖象擴大視野,孩子所需要的卻是啟蒙教育,不是擴大視野。

  • 【文明的發展】

    從考古出土的骨骼鑒定可知:史前人類的平均壽命低於文明社會,文明程度較低人群的平均壽命低於文明程度較高人群的平均壽命(《人猿泰山》主角黑猩猩奇塔壽至80歲,約為黑猩猩平均壽命的一倍,相關於奇塔的文明程度比黑猩猩高,長期處於較高文明的人類環境中,甚至喜歡彈鋼琴和繪畫,此段文字引自2011年12月30日新聞)。文明程度密切相關於文字、文獻、教化普及、信息量、不對稱覆蓋

    文明社會中淵源最早的文化覆蓋媒介是信仰(以生髮且容融萬物的詞語而凝聚起來的人群),對於體力漸衰的老年人來說,相關於信仰的活動有助於平衡生理之「心」,不走極端。

    進步(前進,進化,發展)是從簡單到複雜。封建化、軍事化、禮法化、文明化、現代化都是進步。封建化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三大河流域四季變化引發的部落氏族內部分層和封建城堡崛起。軍事化是人口增密引發的不同封建城堡之間的武力爭霸和軍事帝國崛起。禮法化是戰爭流血引發的管理規則世俗化和德制學選社會崛起及法制錢選社會崛起。文明化是社會科學、造紙術、洲際陸路通商引發的三階段社會變遷,即文書體系、分層治理、相對穩態(農業服務業消化河工、土木、騎射、鹽鐵、居玩、匠藝、賞析)。現代化是實驗科學、蒸汽機、洲際海路通商引發的三階段社會變遷,即工業體系、軍工爭強、相對穩態(農業服務業消化熱、電、核力、化工、旅遊、信息、傳媒)。

    在文明社會中,最不能寬恕的缺點是作假(含說謊):「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1207》)。其他的缺點都可以自洽於更高級的審美氛圍,唯有作假不可以。文明社會對說謊的約束產生於小哲時期(中國諸子百家,西方古希臘後期學派)之後:詭辨和謊言使社會動亂,後來就用統一的觀念價值(中國是儒學,西方是基督教)來約束謊言;東西方的共同點是使人們「敬畏」更高的權威,其實就是恢復到《易》時期前後(敬帝,敬天)。這種方式在現代的西歐(敬上帝)、日本(敬神道)和台灣(敬祖宗)也還具有一定的作用。在美國也沒有完全放棄:不但總統上任時要手按《聖經》宣誓,而且法庭上作證時也要宣誓,有些證人就曾因此而拒絕作偽證。

  • 【文明社會的人生5公理】

    公理1(謹信泛愛原則):人的心理成長會重演母語民族精神財富的生髮成型歷程——嬰兒期的親抱;幼童期的語言、遊戲、歌謠、圖畫、家庭生態(太極階段,本位潛意識);少年期的學校教育、師長、同伴;青春期的印記和志向(理想)探究(四象階段),而成為成熟的文明社會成員(八卦階段)。

    公理2(食色易色原則):文明社會的多數女性在14歲前後進入青春期,非絕色的同一個人的性別意識與她的理想志向相對一致,生態位呈卵形,健康的空巢者常以家務、錢物、寵物、走街、自戀或信仰實之;斂藏多於發揚,女生的悄悄話友誼可終老,潔妝自喜,至死也不願說出重大的人生隱秘;文明社會的多數男性在16歲前後進入青春期,非痴情的同一個人的性別意識與他的理想志向相對不一致,生態位剖面呈雙曲形,實之方式為好學、權謀、家業、走險、別戀或信仰;發揚多於斂藏,男生勵志(智)話友誼待成熟,瞻前顧後,去世前盡量把重大的人生隱秘告訴兒女。

    公理3(知命禮立原則):在文明社會中,沒有機會而全靠天算(他人或外界安排)的人認為自己很不幸,機會很多而全靠人算(自己或親人安排)的人認為自己很幸運,天算平衡人算的人最可能成熟起來。

    公理4(無後為大原則):在文明社會中,多數有子女的夫婦願意為了子女而在一定程度上犧牲自己(含適應新的生態位、剋制七年之癢、中年之癢,甚至更年期之癢)。反過來體認到父母為自己作出的犧牲(養兒方知父母恩)。

    公理5(老安少懷原則):在文明社會中,有信仰且堅持修身的老人,以及一生克制的老人,較少貪財貪物、攀比覆蓋、尋釁凌弱(老女人男性化,老男人女性化)。

  • 【文明人的養成】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家庭教育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暗下針砭,強化純潔的向著文明的心靈,淡化原始的向著動物的慾望。所謂暗下針砭,就是要「適度留余」,不要認為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可以通過「講道理」而變得透明,必須承認青春期本身的朦朧和困惑。標準化的教育不可能解決孩子們內在的問題,這些問題只能留給孩子們自己去解決。另一方面,家長們不是毫無作用,而是有可能抓住時機,調整孩子的情緒。

    士冠禮是朦朦朧朧的詩時期的一個句號:年輕人進入清清楚楚的賢哲時期,清醒地面對成人的世界,面對競爭的世界。對於在校學生來說,主要是考場競爭。應試也是一種素質,它是文明社會中最重要的兩種素質之一:在考場競爭的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綜合素質,不但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毅力和情感等等。文明社會中另一種重要素質是在市場競爭的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綜合素質,與之相關的教育,不妨稱之為掙錢教育。掙錢教育與應試教育相比,更不值得稱讚。很多人用創新來替換掙錢,不過是一種朝三暮四的話語遊戲罷了。

  • 【文明的第三階段】

    現代化第二階段崇尚物質、個人本位、性感等,是「質勝文則野」,偏離文明主流;現代化第三階段需要中華文明引領,從而文質彬彬。

    儒學主張「平天下」,而不是「爭天下」。「平天下」相當於現代所說的「均衡外交」,在國際關係上採用「天下觀」,而不是狹隘的「納慎(民族)主義國家觀」。國防只為了「防」,不為了行使「霸權」,為和平而國防,為不戰而備戰,為去兵而屈人之兵,對中國來說還有「主道主義」的現實戰略意義:如果訴諸單純的軍事對抗,以殖民征服起家的歐美文明是內行裏手;正如胡服騎射是草原民族的看家本領,只靠胡服騎射不足以抗之,需要中華文明的道義內聚力來組織構築長城,才可相抗。近代以來,抗日戰爭(大勝)借靠同盟國;抗美援朝(小勝)借靠蘇聯陣營;現代化第三階段要靠中華文明自己的「天下」道義,建立起防空反導的網遊長城。

    對未來新文明的預測是:由於受環境條件約束,全球要從歐美主導的法制錢選社會形態轉向耗能較少的以中華文明為主導的德制學選社會形態。

    這一階段是真正的信息文明時代,信息文明不同於79戊子(西曆2008)年之前已經發生的信息產業。信息文明是文化覆蓋超過經濟覆蓋從而大幅度減少管理成本(不賞而民勸)的制度構成,即:「學選」大於「錢選」;「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大於「奇服共欣賞,價格相與析」。文化覆蓋與經濟覆蓋之間的替換,取決於環境的嚴酷程度和抗災成本,而企業交易(非市場交易)與市場交易之間的替換,取決於環境的寬鬆程度和交易成本。此外,藉助信息技術沖淡煽情惑眾的號召力,也減少管理成本:民粹式騷動的領袖與大獨裁者都需要一批文盲的崇拜者,只是人數多少有所不同而已,信息文明中的信息流通和整合既反獨裁,又反民粹

    工業文明以市土否定鄉土,信息文明否定之否定,重振鄉土,平衡市土,激勵多數人愛家鄉。

2、「文明型組織」的構想與規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薛峰 的精彩文章:

TAG:薛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