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燎原」 物聯勢發 AI落地加持——2018年半導體IC新年展望
舊歲已展千重錦,新年再進百尺桿!充滿機遇和挑戰的2017年已經過去,滿含希望的2018年已然到來!回顧2017,利潤緊縮、競爭加劇加速了半導體產業併購的步伐;硅晶圓短缺、原廠對需求端的謹慎預判,催生了諸多電子元器件缺貨潮和漲價潮的爆發。
然而,機遇和挑戰並存。2017年,人工智慧迎來發展的元年,無人駕駛、智能安防、智能手機、無人零售等最先推開人工智慧的大門,ADAS、機器視覺、語音識別等技術創新突飛猛進;5G移動通信進步神速,標準初步成型,基站建設和網路部署如火如荼地展開;物聯網也在NB-IOT、LoRa、eMTC等LPWAN技術以及在藍牙Mesh、5G wi-Fi等技術升級的引領下加速了商用的步伐。
展望2018年,半導體產業在人工智慧、物聯網又將迎來怎樣突破性的進展?《華強電子》雜誌和華強電子網特別策劃「新春展望」專題,誠邀全球電子產業鏈各環節的代表企業,通過該專題,用文字預見2018年電子產業的美好未來。
深耕應用市場 「AI+應用」落地全面加速
2017年以來,「AI+」的概念火遍全球,通過自身龐大的數據調度以及感知、決策和執行能力對包括汽車、安防、家居以及智能手機等在內的各類應用市場開展了全方位的「智能化」變革,2017也自然成為了「AI+」在技術端高速發展的一年。2018年悄然來襲,在急速奔跑的AI浪潮推動下,「AI+應用」將會全面落地生根,商業化進一步加速。那麼,哪些技術將首發落地?哪些應用場景又將率先突圍?
1、高低速無人駕駛商用全面加速
對全球汽車產業來說,2017可謂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從晶元巨頭英特爾、英偉達到感測器大佬Mobileye、Velodyne,通用、福特等OEM到德爾福、大陸這類頂級Tier1,無一不在進行大刀闊斧的技術及市場改革,針對高速自動駕駛技術及出行服務展開一系列布局,而2018年這種趨勢也必將持續。
以德爾福為例,經過2017一整年的高速躍進,收購了諸如NuTomony等一系列自動駕駛軟體先鋒後,以公司自身強勁的硬體技術為基礎,2018年德爾福將集中力量推進與Lyft等出行服務商合作的全自動駕駛點對點用車服務,在不斷的應用實踐中對技術以及系統進行優化,推動高速自動駕駛真正走進商業化時代。
安波福亞太區電子安全總裁王展對記者表示:「2018年1月9日到12日,我們將預先投放8輛搭載安波福CSLP自動駕駛平台與Lyft智能調度技術的寶馬5系進行運營,在拉斯維加斯大道區域為乘客提供無縫式用車服務,CES期間乘客可通過Lyft的App預約車輛,體驗能夠遍及拉斯維加斯的20多個目的地。就我們的觀察來看,這種打車服務目前已經成為矽谷絕大多數公司發力自動駕駛技術及市場的首選方式,比如目前Waymo在加州山景城運營著一支自動駕駛車隊,Uber也在匹茲堡也做著同樣的事情,2018年我們將會看到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嘗試高速自動駕駛技術的商業化項目。這些計程車車隊為自動駕駛原型車提供了非常不錯的測試平台,而且車輛運營商也更樂意為這一新技術支付額外費用。從這樣的趨勢看,我們也希望將汽車共享出行納入到自身技術和產品包中,打造一個自動駕駛全棧式解決方案。」
與德爾福這類的國際玩家不同,針對自動駕駛技術的落地,國內絕大多數廠商則展現出更為穩健且務實的態度。他們認為,以國內政策、市場以及技術的發展現狀來看,低速無人駕駛技術是當前最早能夠實現應用落地的方向。因此,從2017年中旬開始,國內不少廠商的低速無人駕駛應用項目就陸續下線,走進預商用階段,比如馭勢科技的無人擺渡車、京東的無人快遞小車以及智行者的無人清掃車等。而隨著越來越多玩家的入局,低速無人車逐漸成為了業內公認未來幾年國內最有發展潛力的無人駕駛技術應用方向。就技術落地來講,編者認為,物流車、擺渡車、清掃車以及乘用車自主泊車技術將會在2018年備受市場關注。
為此,業內不少核心感測器技術廠商也都順應局勢,針對低速無人車的商用而制定了相應的產品線布局,深圳市速騰聚創CEO邱純鑫告訴記者:「我們優先選擇量產低線束比如16線的激光雷達產品,就是因為看到了國內低速無人車技術及市場的快速興起。無論是物流領域的配送小車、園區擺渡車等應用,未來幾年必然都會用到性價比更高的16線激光雷達,目前已經形成了市場剛需。而隨著2018年更多低速無人車項目的全面落地,我們認為16線激光雷達的市場也會隨之爆發。」
的確,相比高速無人駕駛而言,低速應用則更加貼近當前國內的技術、市場及政策發展環境。北京智行者科技聯合創始人李曉飛也告訴記者:「在嘗試低速無人車應用之前,我們也曾嘗試過高速載人載物等方向,但最後發現風險程度以及市場剛需程度遠未達到我們的預期,且國內的政策發展也不太適合做高速無人駕駛應用。此外,在實際項目中高速無人駕駛也經常遇到很多難解的問題,比如感測器如何實現快速反應規避行人、軟硬體技術結合如何降低成本等,這些問題短期內並不能得到解決。相比之下,低速載物、載人等領域則更具應用優勢,且目前已經形成了市場剛需,因此我們選擇了低速無人駕駛作為首發應用方向。2017年,我們的無人配送物流車『蝸必達』、無人清掃掃路機『蝸小白』以及園區無人擺渡車『蝸來了』已經與應用場景實現了對接。2018年,我們認為這幾類無人車的應用將會率先落地,而且會有相當一部分低速無人車會實現與應用場景的規模化、精準化對接,比如2018年我們的蝸必達產品將會更進一步量產,加速物流配送向無人化演變的進程。」
針對現有低速無人駕駛所採用的主流技術方案,李曉飛認為硬體上主要還是以多感測器融合為主,而軟體系統則需要更多的靈活性,以實現在各個應用場景中的快速轉換,李曉飛透露:「比如無人清掃車『蝸小白』就是藉助了『高精度地圖+超聲波雷達+GPS定位+激光雷達+攝像頭』的多感測器融合的方案,這樣能夠更可靠的解決無人車應用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比如夏天樹木茂密時衛星GPS定位效果非常不理想,此時激光雷達就能夠彌補GPS的這種缺陷,且攝像頭感應不到的可以依靠激光雷達或高精度地圖等。而軟體系統的核心主要是發揮感知、定位以及規劃控制的功能,比如我們的AVOS系統業務模塊就會針對不同的作業類型進行劃分,比如物流車主要是送貨,掃路車則是清掃以及洒水等,在進行不同作業車輛的移植時,只需在業務模塊上進行必要的開發,核心模塊延用原有架構即可,能夠使得運營人員對自動駕駛車輛進行實時監測和精準化分析。」
乘用車領域,低速自動泊車應用也快速興起,且在共享汽車及分時租賃模式的帶動下,2018年以低速自動泊車為核心的商業化應用也將大有可為。目前來看,泊車是需求非常明確的應用方向,加上固定場景中對汽車車速要求較低,受法律法規的掣肘較小,令其成為目前業界公認將最先落地的自動駕駛場景之一。
地平線自動駕駛項目負責人余軼南表示:「眼下,很多主機廠都蜂擁而至並陸續推出了搭載全自動泊車功能的量產車型,比如特斯拉Autopilot的self-park、2017年9月份發布的新一代日產Leaf的ProPILOT Park、10月份量產下線的小鵬汽車極客版1.0、蔚來ES8以及將於2018年量產下線的奇點iS6等全新車型也都配置了自主泊車功能,而威馬汽車也將在下一代車型中配置自主泊車。受此影響,預計2018年將會有大量的傳統車企的新車型配備全自動泊車的功能。因此,我們認為針對自動泊車功能所展開的商業化項目也將在2018年快速興起,比如我們正在做的一個代客泊車項目,就是依靠汽車自主泊車的功能而開展的,但與量產車的自動泊車模式不同的是,商業化項目的根本區別還是在於停車場的車位管理和分配,而多數搭載自主泊車功能的汽車仍需要自己承擔找車位的任務。」
在硬體領域,地平線也針對性的做出了布局,余軼南表示:「2017年年底,我們推出了第一代面向輔助駕駛的處理器。2018年,我們將著重針對自動泊車設置車規級的處理器,實現像素級的圖像識別、低功耗下實現對柵欄、交通標誌、行人以及車輛等物體的精準、實時的像素級識別功能。且我們的自主代客泊車項目也將開始預商用,預計未來三年內能夠實現限定區域的開放道路上的運營,並逐步擴大運營範圍,五年後自動泊車商業化服務將在上海乃至全國開放應用。」
2、雙目ADAS 2018正式躋身主流
作為「智能汽車」不可或缺的智慧之眼,ADAS攝像頭技術近年來也在高速發展。在國家車規政策以及商用車配置全面升級需求的帶動下,ADAS攝像頭產業也將真正走上由單目向雙目方向更迭的道路,2018年雙目市場有望在商用車前裝領域率先爆發,車載雙目立體視覺應用漸入佳境。
從最早應用雙目ADAS的斯巴魯Eyesight到賓士全系、寶馬全系以及捷豹、路虎和雷克薩斯這些比較高端的乘用車豪華車型,目前都已經配備了雙目ADAS攝像頭。在歐美日等國際市場,雙目也已經早已成為中高端車型的標配,大陸、博世、日立、奧托立夫、電裝以及富士通等Tier 1目前也都在不斷推進雙目ADAS視覺方案在汽車領域的大規模商用。受國際市場影響,國內目前已有越來越多中高端乘用車型以及商用車開始大量採用雙目立體相機來取代之前的單目攝像頭視覺系統。
2017年3月7日,交通部正式頒布了《營運客車安全技術條件》,規定9米以上的營運客車要在13個月內加裝LDWS、FCW以及AEBS等功能。而針對乘用車方面,中國新車評價規程(C-NCAP)也宣布將在2018年將LDWS、FCW以及AEB等功能列為加分項,並在2020年將這些指標列為重要關鍵評測項,屆時沒有這些功能的新車,C-NCAP得分將會大幅下降。這項政策的推進,對於主攻雙目ADAS技術的廠商來說,無疑是一重大利好,雙目ADAS向商用車乃至中低端乘用車型的更進一步滲透和普及箭在弦上。中科慧眼崔峰表示:「C-NCAP評分標準的出台,對於國內汽車ADAS產業意義非凡。順應這種政策及行業趨勢,我們預計2018年雙目ADAS將進一步參與其中,依託技術的核心優勢助力C-NCAP的探討研究更為深化,同時也讓這項技術能夠更早更快速的切入汽車前裝市場,讓汽車從根本上實現單目向雙目ADAS的轉型。」
不過,針對雙目ADAS的普及化,商用車型有望先於中低端乘用車一步,崔峰認為:「與國外汽車行業不同,國內商用車產業鏈比乘用車更為成熟,商用客車的車架、車身、發動機、變速箱等重要零部件已經實現國產化,因此其配套產業和企業整理研發能力已經成熟,可以支撐企業研發ADAS系統。而在乘用車產業,由於關鍵零部件國產化程度還不夠高,因此企業購買的大多是大陸、德爾福、電裝這類外資企業的產品,這些企業大多沒有主動向中國車企開放控制介面,因此自主品牌的乘用車相比商用車而言還不具備完善的ADAS系統開發能力。而在國內新政策的驅使下,我們認為2018年雙目ADAS將會優先在商用車領域實現普及,商用車的單目ADAS將逐漸被雙目取代,我們在2017下半年就推出了基於FPGA平台開發的雙目ADAS產品樣機,並順利進入了客車的前裝領域,2018年我們將正式推出帶自動剎車功能的雙目ADAS產品,並將其全面打入前裝市場。而在乘用車後裝市場,雙目ADAS由於主要是針對消費者來售賣,綜合成本相對更低,利潤會更高,因此2018年我們也會傾注更多力量來做這一塊。」
3、「主動對話」悄然來襲 車載語音先入為主
如果說2010年之前,車內語音交互是「命令式交互」,2010-2017年「自然語音交互」發展成主流,那麼2018年之後的發展趨勢則是將語音識別和AI技術相結合的「主動對話式交互」。而在現代、寶馬、大眾、福特以及賓士等多家車企以及亞馬遜、Nuance、Google和SoundHound等國際語音技術巨頭的聯合推動下,「AI語音助手」的車載化成為2018年車聯網技術應用領域的最大看點。
比如在2018年的CES上,現代汽車就推出一套「Intelligent Personal Agent」智能語音識別系統,應用人工智慧來理解語義,在控制汽車各項功能這種「顯性需求」之餘同時發掘駕駛者的「隱性需求」,如主動提供建議,提醒會議時間,根據路況詢問是否要躲避擁堵等。
相比之下,國內企業在語音控制方面更加超前,國內互聯網巨頭百度以及吉利、長安、奇瑞、上汽、廣汽等車廠都推出了支持智能語音控制的車型。早在去年CES,百度就首次發布了對話式人工智慧操作系統DuerOS,目前已經實現在車載場景的應用;科大訊飛也在2016年發布了基於AIUI語音開發平台的汽車智能互聯繫統——飛魚助理,並於2017年實現了量產化,通過不斷獲得聲音數據,學習經驗和獲得新知,科大訊飛訓練出了一個語音大腦——訊飛超腦。而在2017年9月,科大訊飛也與北汽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在智能人機交互技術、車載智能化及人工智慧技術、大數據分析、智能車聯網平台、營銷資源等業務領域展開合作。同年11月,雙方合作的第一款車北汽紳寶全新D50正式上市,語音功能成為最大亮點,可以支持識別十幾種普通話版本的方言,同時還具備語音撥號、語音導航、聽歌識曲、自定義車機喚醒等功能。
科大訊飛研究院副院長王海坤表示:「語音在汽車的應用十分自然,且是剛需。使用手機導航開車是非常危險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在2007年就進入汽車領域並與高德、凱立德等地圖廠商展開了合作。如今,整車用的語音交互技術已經比較普遍了,如果沒有語音交互,這台車就會顯得非常沒有檔次。目前已經上市的國產車中幾乎90%都用的是科大訊飛的語音方案,合資車由於需要全球決策,審核比較慢,因此寶馬之前可能只有高端車在用。而2018年,上海大眾和一汽大眾上市的新車型中都會搭載科大訊飛的語音交互技術,雷克薩斯、沃爾沃也都在持續跟進。阿里、百度等互聯網巨頭也想進入車載語音市場,不過我們在語音這塊佔大頭,因為進入時間比較長,所以也更為了解客戶需求。
除了科大訊飛以外,其它國內廠商如雲知聲也發布了技術引擎3.0版本,計劃從後裝市場重點發力切入;思必馳推出了升級版AIOS對話操作系統;出門問問與大眾中國成立合資企業,將其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垂直搜索和主動式搜索技術應用於汽車行業。思必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MO龍夢竹也預測:「在汽車領域,2018年會是智能化非常關鍵的一年,而且很有可能是真正的車載場景下的多模交互元年,包括以語音為核心,結合觸屏、手勢、虹膜、人臉識別等多種交互模式於一體的綜合技術應用。不管前裝還是後裝,語音等人機交互技術在智能車聯網中都只是扮演著交互手段,而並非功能,如果想真正改變汽車中的交互方式,技術廠商、車企、資源內容方的共同努力推進尤為必要。」
因此,可以看到,「AI+」將是各家共同瞄準的下一步車載語音技術發展方向,中國軍團在這一領域正迅速崛起。正是因為中國本土語音技術的走強,語音功能成為很多自主品牌挑戰現有市場格局,與合資品牌進行抗衡的一大利器。而在編者看來,2018年想要在車載語音技術落地方面有所建樹,方案廠商們不單要提升產品自身「自然語言處理(NLP)+自然語言理解(NLU)引擎」的能力,更核心的競爭力還在於「數據和計算能力+資源整合能力」的提升。就像互聯網女王瑪麗·米克爾所說:「語音交互將改變現有的遊戲規則,而中國品牌在這波語音+人工智慧的浪潮中,將重新改變自己的排位。」
4、AR/MR:立足強大技術基礎 全面發力B端應用
如果說2016年是虛擬現實的「元年」,那麼2017就是VR行業令人失望的一年。儘管整個市場中,VR硬體的普及速度比人們預期的要滿的多,但真正獲得融資的初創公司數量在增速上已大幅減緩。與此同時,針對VR的大肆宣傳也平息了不少,產業正式回歸理性發展和深耕場景化應用的階段。另一方面,隨著蘋果ARKit、谷歌ARCore和旗下第二代Google Glass的相繼推出,AR也力壓VR成為了2017年的年度熱詞之一,圍繞著ARkit與ARCore的移動端應用開始爆發、AR初創公司也受到資本的廣泛熱捧,且受MagicLeap在2017年底正式推出第一代AR眼鏡MagicLeap One的影響,2018年整個AR行業充滿看點。
梟龍科技創始人史曉剛表示:「隨著2017年各大廠商的陸續跟進,AR的市場需求目前已經打開,包括微軟、蘋果、騰訊以及阿里等國際巨頭紛紛涉足AR產業,市場將很快形成了AR+應用的廣泛共識。2017年以來,我們為前期簽約合作的客戶陸續發貨了帶有定製應用模塊的Techens T2 AR智能眼鏡,且藉助「雲+端」一站式AR解決方案,已為中國兵器、航天科工、神華集團、公安部、京東方、北京理工大學以及聯想等單位和企業帶來了重大的創新突破和強有力的技術支持,成功切入了工業、安防、物流、教育以及軍工等領域,比如工業領域利用AR眼鏡進行設備維修和保養、教育領域通過AR進行3D立體化視覺教學等。2018年,我們將繼續加大對光學系統等AR核心技術的研發投入,搶先完成產業鏈的上下游布局,加快研發Techlens T3產品以及行業級AR+解決方案的深度開發,不斷挖掘企業級及其他B端用戶的新需求,加快AR技術在B端市場應用的推廣和轉化。」
太若科技有限公司產品經理趙志昊認為:「總體來看,當前無論是VR/AR或是MR都處於早期市場的發展階段,而這個階段在應用方面其實C端和B端對於體驗的訴求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無論是B端還是C端目前主要還是探討如何將AR技術與應用場景實現對接。以最新發布的Magic Leap One來說,不難發現Magic Leap此次也是將產品著眼點立足於此前微軟尚未涉足的C端市場,通過在購物、娛樂、辦公等多個領域發力來為消費者提供優質體驗,雖然Magic Leap尚未披露B端的合作方向,但不難想像B端業務的發展同樣也會是當前AR發揮優勢的重要領域,因此Magic Leap很可能已經在B端開始進行秘密布局,這對於平台級硬體產品來說是合理的邏輯。而我們認為一款能夠提供優質體驗的硬體平台,必須能夠同時顛覆B端和C端的用戶行為,就像當年蘋果推出iPhone,不僅在消費者中受到追捧,也能夠滿足商務用戶的需求,逐步替代了BlackBerry的市場地位。」
針對2018年AR及MR行業的發展,趙志昊認為:「在Magic Leap、微軟以及蘋果等公司的推動下,預計2018年AR的概念將會更熱,市場競爭會進一步加劇。但同時,隨著產品定義及標準逐步走向一致化,未來無法滿足產品定義及標準的技術及開發者也將被淘汰,行業也將隨之進入新一輪的淘汰期。應用方面,我們也可以清晰地看到AR及MR的內容目前已不再流於空想,應用場景開始逐步明確,產品也逐步建立起了標準和門檻。同時,隨著更多巨頭的推動,2018年將看到很多AR/MR在電商、購物、娛樂以及產品設計等諸多領域的精彩應用,比如目前阿里、京東以及宜家等國內零售巨頭都在持續發力的『AR+購物』應用,將AR技術真正實現與新零售模式的有機結合,再比如騰訊、網易以及暴雪等很多國際性的娛樂公司也都開始發力『AR+娛樂』的產品設計等,同時在應用相對比較成熟的工業領域也將進一步深化,相信未來基於『硬體端+雲端』的服務模式會成為行業主流。」
此外,隨著ARKit與ARCore「世紀大戰」的愈演愈烈,2018年的移動端AR也將大有看頭。從2016年到2017年,VR在硬體和內容上並沒有突破性的進展,AR卻完成了硬體和內容的同時逆襲。蘋果在6月發布ARKit,谷歌隨後發布ARcore,把底層的演算法能力實現了進一步的提高,解決了AR的基礎技術問題,不少開發者在數周內就能開發出一款AR應用,國內互聯網巨頭BAT也順勢推出了自己的AR平台,好不熱鬧。儘管目前只有市面上的頂級手機才能支持,但編者認為2018年會有更多的主流手機都將會支持AR,比如三星目前已經與谷歌進行合作集成ARCore的SDK。ARKit與ARCore的混戰也將進一步白熱化,圍繞ios與Andriod平台展開的AR應用大戰將正式拉開帷幕,大量有關AR顯示技術的移動端應用將會誕生,整個市場也會更加關注如何將移動AR技術實現場景化應用。
根據業內對ARKit應用的分析,當前35%的應用以遊戲為主,而19%為工具類(比如尺子)應用,11%為其他娛樂性應用,且目前整個APPStore里也僅有1000款利用ARKit所打造的APP,根據編者實際調查大多數APP的下載量及關注度也並不高。趙志昊認為:「首先,由於目前尚未出現代表性的應用切實能夠解決用戶生活中的高頻痛點,因此ARKit的火熱程度並不像想像中那麼熱烈;此外,ARKit的增強顯示體驗目前只能通過手機屏幕輔助來實現,長時間使用手臂不可避免的會有酸痛感,這也限制了每次體驗的時長;另一方面,用戶並不是每時每刻都會將手機拿在手中,如何提示用戶在對的時間拿出手機打開對的程序,並通過手機看向對的方向便成了一個巨大的阻力,大部分用戶由於使用微信及支付寶等軟體已經對二維碼形成了這樣的反應,但尚未形成對普通圖像信息的類似反應機制,這三個原因將極大限制了手機端AR的應用場景。」因此,編者認為,未來蘋果和谷歌如何去針對當前移動端AR應用瓶頸做出相應的技術改進和一系列新的商業化措施,才是2018年移動端AR技術發展的最大看點。
5、「AI+」引領行業新風潮 無人零售全面加速
回顧2017,無人零售烽煙四起,無論是電商巨頭、傳統零售商,還是創業公司,均爭相入局無人零售市場。同時,在悄然興起的「線上+線下」新零售模式的「煽風點火」下,無人貨架也爆發出巨大的商業前景,未來應用落地的速度或遠超大部分投資者的預期,整個零售業也正全面踏入無人化、精準化服務時代。
眾所周知的是,無人零售的技術目前尚處於物聯網RFID、互聯網、「互聯網+物聯網」以及人工智慧多流派混戰的階段。但隨著阿里、蘇寧、娃哈哈、天虹以及京東等越來越多巨頭的入局,行業競爭有望進一步加劇,屆時圍繞著技術可靠性及適用性而展開的「洗牌期」也將快速到來。其中,高可靠且低成本的方案將逐步佔據絕大多數份額,而可靠性差及應用瓶頸多的技術將逐漸淡出市場。
碼隆科技CEO黃鼎隆告訴記者:「2017年,AI賦能效應可能是人工智慧和新零售結合中最受關注的點,而回歸零售的本質,我們認為技術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人們以更為便利的方式購買到質量更好的商品。而就我們的實踐來看,AI的解決方案能夠對設計、原材料、採購、商品生產以及加工、商品運營到結算等整個供應鏈生態鏈條實現有效賦能。2017年以來我們的ProductAI平台已經在時尚服裝、傢具以及新零售等多個領域實現了成功對接,通過深度學習多維度解析圖像信息、理解商品內容,完美智能提取品類、顏色、材質、價格等多重信息,對於未經標註的商品的識別率能夠做到94.78%,同時能夠對商品進行360°立體精準識別,目前可識別物體已超過20,000種,甚至可以實現顯微鏡圖像的識別,對棉、羊毛、馬海毛的精準區分。因此,AI方案的優勢是毋庸置疑的,我們預計2018年將會有越來越多之前採用RFID或者其他類型方案的零售商會轉向人工智慧的方案,用『AI+』來賦能無人零售將成主流趨勢。」
而黃鼎隆的說法也在目前無人零售領域最熱的繽果盒子身上得到了驗證,2017年7月以前,繽果盒子的商品識別還主要是採用RFID標籤即物聯網的流派的技術方案,但隨著對無人零售應用探索的進一步深入,他們也逐漸發現該方案在成本、效率和體驗感角度上的各種劣勢,不僅不如圖像識別技術,也未能實現所謂的「拿了就走」。因此,繽果盒子也開始轉向以「AI+」代替RFID的方式實現無人零售技術的全方位優化。
儘管同為AI解決方案,但繽果盒子卻有自己的套路,繽果盒子創始人陳子林表示:「雖然RFID技術成熟,成本也在可接受的範圍內,但其弊端在於對後端供應鏈有一定的改造壓力,早期通過RFID方案來做也主要是為了快速驗證思路,搭建銷售體系,但進入後期我們發現該技術的瓶頸也逐步顯現。因此,在2017年9月底我們正式推出了『小范FAN AI』解決方案,新版的無人零售解決方案結合了圖像識別,人工智慧以及機器學習技術,通過圖像識別、超聲波、感測器等多重交叉驗證準確率可超過99.9%,並實時捕捉貨架上的所有信息,實現一體化精準管控。截止2017年底,『小范FAN AI』已經正式商用在全國22個城市的158個盒子內,這樣的話理論上我們可以實現4個人運營40個繽果盒子。2018年,我們將會把『小范FAN AI』更進一步集成到更多未經改裝以及即將量產的盒子中,讓繽果盒子無人零售店實現AI化的全面轉型,預計這也會成為各大無人便利店推廣商們在2018年的重要轉型方向。」
除無人便利店以外,踩著新零售的風口,無人貨架領域也掀起了「千架大戰」的趨勢,先發玩家已經實現了三、四輪的融資,且隨著風口的持續火熱,仍有不少新玩家陸續擠入。而在技術方案上,以美的和阿里聯合推出的「小賣櫃」為例,他們主要是利用物聯網技術來打造無人零售用戶體驗,小賣櫃基於RFID識別技術進行庫存和訂單管理,並支持大量商品的無序混擺,在滿載200個商品的情況下5秒內準確識別率在99.99%,且終端還配備了GPS以及智能電錶等感測器。
無人貨架業內某投資人告訴記者:「相比無人便利店,無人貨架由於商品量小以及維護成本低,目前技術方案上的門檻實際上並不高,從貨架投放上來看現在各家的方案以及商品差異都不大。但也正因為入局門檻低,因此容易導致惡性競爭從而抬高經營成本,比如鋪設一個無人貨架點位的初始成本就從最初的幾百元,逐步提升到1000元或1500元,最後抬高到目前的2000元以上,而鋪10萬個點位,初始的入駐成本就需要好幾個億。而且,貨損問題也是目前難以控制的,從現有貨損率數據來看,有5%以下的、10%以下的,也有20%級30%以上的。2018年,我認為無人貨架領域最明顯的變化可能會發生在收費模式上,從當前『貨架+收款碼』或小程序添加到購物車的模式開始轉向效仿無人便利店的人臉識別和動作記錄的方式,而且這種效仿無人便利店的方式也將在未來幾年越來越普及。不過,由於這種方式需要企業對數據資源強大的掌控能力以及運營能力,因此入局無人貨架市場的門檻將大幅提高。此外,2018年以無人貨架為核心,行業也將逐步向外延展至線上便利店、門店,形成前貨架後倉庫的模式,擁有強運營能力、高網路端密度、高供應鏈效率以及通用性場景化實力將會是企業之間競爭的關鍵籌碼。」
總之,2018將是「AI+應用」真正開花結果的重要一年。這一年裡,智能汽車、智能零售、智能語音以及智能眼鏡等革命性技術商業化的「車輪」將全面加速,將AI技術真正植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為購物、娛樂、出行、交互等諸多領域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帶動全球各大產業迎來普惠萬家的人工智慧時代。
三個層面尋找 2018年物聯網市場新爆點
關於物聯網,各大機構紛紛給出預測,比如IDC預估2020年物聯網硬體的產值將超過4000億美元,GSMA預計2020年中國物聯網市場的連接數將逾10億。不過雖然市場規模巨大,年複合增長率較高,但身處物聯網的世界我們並沒有看到其爆發甚至覺得發展有點慢。那麼,剛剛過去的2017年物聯網技術和市場取得了哪些進步?2018年哪些應用市場或者產品可能迎來爆發?我們不妨從物聯網的感測層、網路層和應用層具有代表性的產品和應用逐一發現。
1、3D感測感測器需求翻倍 環境感測器前景樂觀
感測器作為信息技術的支柱與物聯網信息感知的基礎,能夠快速、精準地獲取信息。BCC Research預計,全球感測器市場2016-2021年的複合增長率為11%,2021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906億美元。千億感測器商機伴隨而來的是新的技術趨勢與挑戰,物聯網感測器體積小、成本低、集成化和智能化程度更高的趨勢已經明確,MEMS這種利用傳統的半導體工藝和材料,集微型感測器、微型執行器、微機械機構,以及信號處理和控制電路,直至介面、通信和電源等於一體的微型器件或系統自然更符合物聯網時代的需求,但內部結構微米甚至納米的量級讓MEMS感測器廠商面臨不小挑戰。
2017年,信噪比更高、體積更小、功耗更低的MEMS麥克風感測器受到了火爆的智能音箱的青睞。Yole Développement預估,在智能語音助理、車載等應用的加持下,MEMS麥克風出貨量未來五年將保持高速增長態勢,複合年增長率達11.3%,到2022年時年出貨量可望超過80億顆。ECM麥克風出貨量則緩慢萎縮,到2022年時出貨量僅30億顆左右。意法半導體MEMS產品部華南區高級市場工程師董愷也表示:「MEMS麥克風的應用趨勢是始終開啟,像耳朵一樣保持打開狀態。融合DSP的智能感測器意義在於簡單演算法麥克風自行處理,並且滿足低功耗的要求。」
當然,如TDK SSBC MEMS Sensor Group高級市場開拓經理楊紓所說:「智能音箱的代表產品Echo及其關聯產品的總出貨量在兩千萬左右,相比手機這樣的傳統應用市場,其出貨量還比較小。」因此展望2018年,已經廣泛使用MEMS感測器的手機市場變化無疑會將對感測器市場帶來更大影響。其中,全面屏滲透率的快速增加讓3D感測和屏下指紋識別將成為手機解鎖的新方式。市場預計,在iPhoneX導入3D感測的帶動下,2018年將會有10億多部智能手機搭載3D感測技術,除了VESEL激光器受益明顯,高精度微型光學感測器、深度感測器等需求也將翻倍。另外,屏下指紋識別感測器也將快速上量,Synaptics、匯頂等廠商將受益明顯。
除手機之外,各大整車廠以及信息科技公司積極布局的自動駕駛汽車也將帶動感測器市場的增長,2018年車載攝像頭、毫米波雷達、夜視系統的年複合增長率將高達兩位數。另外,機器人、工業自動化、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物聯網應用同樣將帶動感測器的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人們對環境監測(如VOC污染物)需求的增長,以MEMS技術為基礎的微型環境感測器市場也快速發展,無錫麥姆斯諮詢有限公司CEO王懿預計,2017-2022年期間全球MEMS環境感測器市場的複合年增長率將高達16%。2016年全球MEMS環境感測器市場規模為6500萬美元,預計2022年將達到1.48億美元,市場前景十分樂觀。
RFID也是物聯網感測層重要的器件,2017年無人零售的風潮讓RFID受到了不小的關注。不過除了無人零售,RFID在物流、門禁、防偽等領域已廣泛應用。村田(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裁丸山英毅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物聯網市場潛力巨大並且發展迅猛,RFID作為其中關鍵的技術將會受到更多關注。村田已經能提供應用於倉儲物流、醫療、品牌保護、衣服管理等一系列RFID標籤,未來我們也會根據物聯網市場對RFID的需求提供更多的方案。」中商產業研究院預測,RFID技術被廣泛使用以及高端設備的巨大需求將使2018年中國RFID設備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預計將達到560億元。低頻觸發電子標籤的出現、能耗較低的鈕扣電池以及列印電池的應用,將推動有源RFID設備的發展,預計2018年中國有源RFID設備的市場份額將達到17.2%,市場規模突破10億元,達到11億元。
因此,基礎研究的突破需要時間,感測器廠商在感測器微型化、智能化的技術上面臨挑戰,在物聯網豐富應用及幾何式需求增長下挑戰與機遇並存。但手機、汽車等應用將快速推升3D感測相關的感測器、光學指紋感測器、毫米波雷達、攝像頭等感測器的上量。無人零售、高端設備也將推動RFID設備及RFID電子標籤的增長。
2、共享單車、遠程抄表將是LPWAN爆發應用
有了感測器、RFID等採集的節點數據後,數據傳輸就變得更加重要。因此遠距離、低功耗、低運維成本的LPWAN在2017年受到了極大的關注。華為和三大運營商作為NB-IoT的重要支持者,2017年更加積極的推動NB-IoT發展。2017年3月30日,中國電信、深圳水務及華為聯合發布了《NB-IoT智慧水表白皮書》。9月14日華為、深圳市燃氣集團、深圳電信、金卡智能四方聯合發布《NB-IoT智慧燃氣解決方案白皮書》。9月18日,華為「2017運營轉型峰會」上華為常務董事丁耘表示,華為滿足深圳水務智能水表的技術規範要求,深圳在2017年底預計再部署10萬NB-IoT智慧水表。不過,由於成本較高,2017年採用NB-IoT技術的水表、電錶、智能井蓋的出貨量遠低於預期的500萬台。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電信是三大運營商中推廣NB-IoT最為積極,商用腳步最快的運營商,並且率先推出了資費套餐。對此,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由於中國電信2G模塊的成本與目前NB-IoT的模塊相差不多,因此在技術的升級和推廣上更積極,反觀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2G模塊成本十分具有優勢,因此NB-IoT模塊價格較高的時候積極性沒那麼高。這裡提到的價格,也正是NB-IoT普及應用的最大障礙,華為輪值CEO胡厚崑曾在某論壇直觀的說道:「我們相信,通信模塊低於5美元,可以實現規模部署,如果可以降低到1美元,將實現爆炸式增長。」
出貨量的增長與價格的下降也與運營商的補貼密不可分。中國電信去年五月宣布對物聯網模塊和物聯網項目提供3億元的補貼。其中,2億元用於物聯網重點模塊產品直補,NB-IoT產品補貼額20元/模塊。中國移動也不甘示弱,2017年11月底,第五屆中國移動全球合作夥伴大會上中國移動副總裁沙躍家宣布,到2017年底實現346個城市NB-IoT連續覆蓋和全面商用,並推出20億的物聯網專項補貼。其中10億是專門為NB-IoT準備,最高補貼率可以到達80%,同時推出20元和40元兩檔NB-IoT套餐。
根據中國電信產業鏈調研數據,NB-IoT模組上市初期量產價格預計在90-110元左右;累計出貨量達到百萬級時,價格有望下降到70-90元;當出貨量達到500萬級別,價格可下降到50元左右;當出貨量進入千萬級別模組價格將在30元以內。結合華為物聯網解決方案總裁蔣旺成透露的2017年底時華為Boudica NB-IoT晶元的出貨量將會達到1000萬片的消息,意味著2018年NB-IoT模組價格可能會降到業界所期望的30元以內,與2G的物聯網模塊站在同一水平線上。
在模組價格逐步降低的背景下,展望2018年NB-IoT可能爆發的應用,蔣旺成表示,NB-IoT終端應用上共享單車、奶牛監控、智能抄表、白色家電等垂直行業的終端設備出貨量都將超過十萬個,甚至到百萬量級。另據消息,奶牛監控2017年預計落地30萬片左右,家電對NB-IoT的迫切性較弱。因此可判斷出貨達百萬量級的應該在共享單車、智能抄表中。不過就智能抄表而言,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電錶對於功耗並沒有嚴格的要求,使用4G的概率更大。
除了工作於授權頻譜的NB-IoT,應用場景與NB-IoT基本相同工作於非授權頻譜的LoRa在2017年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作為LoRa聯盟的發起者,Semtech對LoRa技術的發展無疑有更深刻的見解。Semtech產品營銷總監Vivek Mohan表示:「LoRa技術的長距離、低功耗和低成本連接正在支撐各種物聯網應用,LoRa聯盟這個在2013年才成立的行業組織成員總數在2017年已超過500家,LoRa技術在全球已經被各種服務提供商廣泛採用,既包括ThingPark中國和中興克拉(ZTE CLAA)這樣的中國合作夥伴,也包括Orange和Tata電信(Tata Communications)這類世界領先的運營商。同時,我們已經看到了許多基於Semtech的LoRa器件和射頻技術(LoRa技術)的新的、非常有趣的應用。」
至於LoRa的規模化應用及發展,Vivek Mohan說:「我們的中國合作夥伴正致力於智慧農業、智慧城市、智慧物流、資產跟蹤與管理、智能樓宇、智慧家庭等多樣化的物聯網應用。2018年我們將看到很多有趣的應用,其中一些應用目前看起來是中國市場上獨創的,但是也將幫助其全球同行用LoRa技術使更多人受益。例如,中國領先的共享單車公司ofo正在將LoRa器件和無線射頻技術裝備進其單車中,以補充其授權頻譜連接選項,從而實現完整的網路連接,即使在偏遠地區和密集建築群中也能尋找共享單車的蹤影。至於各種表計應用,LoRa技術已在其中深深植根,這是因為智能表計是LoRa技術最早實現規模化應用的領域之一。」除了在國內的應用,Vivek Mohan還提到Tata電信和惠普企業服務已經與Semtech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在印度全境推出HPE通用物聯網平台,基於LoRaWAN協議提供網路接入,其中已有超過35種已獲概念性驗證的應用進入了測試,以應對相關地區的各種挑戰。
因此可以看到,國內像華普微電子、中科智城這樣的企業則聚焦在LoRa上,編者認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相比NB-IoT,LoRa更加成熟且在國外的應用更加普及,現階段對接LoRa的需求更為實際,也更能幫助企業提升業績。
不過,村田丸山英毅表示:「作為比較新的技術,無論是LoRa還是NB-IoT規模都還未形成,村田的LoRa模塊已經有了一定的出貨量,但還不大,未來兩種技術的發展還要看實際的需求。我們同時提供兩種產品是為了更好滿足客戶的需求,2018年NB-IoT在中國可能會有比較好的發展,我們也已經與相關的客戶建立了很好的關係。」
2017年同樣受到關注的還有藍牙加入Mesh功能。藍牙技術聯盟亞太區高級市場經理李佳蓉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藍牙Mesh網路技術將極大程度地幫助樓宇自動化、無線感測器網路等市場取得更快速的增長。以智能家居為例,可進一步實現更多元的家居應用。」眾所周知,ZigBee憑藉自組網功能在智能家居、智能樓宇領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隨著藍牙加入Mesh功能,2018年ZigBee是否會面臨挑戰?上海慶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產品總監蔣琛表示:「藍牙Mesh解決了星型網路依賴於中心節點以及覆蓋範圍上的限制,也拓展了應用。預計今後藍牙的應用場景會從傳統的耳機、音箱、健康設備等擴展到更多的網狀網路型應用,但藍牙Mesh對ZigBee的威脅還有待市場檢驗。」不過另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藍牙加入Mesh功能之後有做智能照明的廠商在積極跟進,基於消費者對藍牙的接受程度以及成熟度,非常看好藍牙Mesh未來的發展。
了解完物聯網低功耗遠距離連接技術的代表NB-IoT、LoRa和短距離無線連接技術藍牙Mesh、ZigBee,還有5G技術不得不提。對於5G而言,關鍵技術、頻譜、標準問題都需要一一解決。關鍵技術通信設備廠商、運營商、測試廠商正在逐個突破,頻譜問題根據各國的情況不同選擇也不一樣,需要指出的是,2017年11月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5G系統在3000-5000MHz頻段內的頻率使用規劃,成為國際上率先發布5G系統在中頻段內頻率使用規劃的國家。標準方面,2017年12月3GPP 5G NSA標準第一個版本正式凍結,按照3GPP的規劃,2018年6月份將會發布SA獨立組網方案,是業界公認的5G目標方案,能實現所有5G的新特徵,有利於發揮5G的全部能力。因此,在關鍵技術及頻譜問題越來越明朗的情況下,2018年5G標準的發布更值得期待,這無疑會對5G產業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隨著物聯網長、短距離通信技術的發展,智慧路燈桿作為集成LED智能照明、5G基站、NB-IoT、LoRa、WiFi、環境感測器、視頻監控、充電樁的產品,可以如血管和神經一樣覆蓋在城市的軀體,在2018年能否迎來爆發?據記者了解,有智慧路燈桿廠商認為隨著各項技術的成熟,集成化的智慧路燈2018年將迎來爆發,也有組件廠商表示通信等技術的發展讓路燈廠對集成NB-IoT、LoRa等產生了興趣,但2018年是否會爆發還難以判斷。
2018年LPWAN技術將持續快速發展,無論是在2017年已經有一定應用量的奶牛監控、遠程抄表還是2018年可能快速上量的共享單車都能為NB-IoT和LoRa相關廠商帶來更多商機。短距離的藍牙Mesh和ZigBee3.0的競爭將更加激烈,但筆者相信未來開放的協議都能在物聯網市場找到合適的位置。下一代通信技術5G無疑會給我們帶來更好的體驗,應用到更多的場景,但是巨額的資金投入是整個產業鏈上廠商都難以忽略的問題。
3、智能音箱廠商摩拳擦掌 下個爆品或是智能電視
僅憑藉設備的感測和連接仍不足以實現物聯網的遠大目標,只有以人為本,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日常問題、使生活更便捷並提升易用性才能使物聯網取得成功。在物聯網諸多的熱門應用中,編者認為通過有智能音箱爆品的智能家居應用去看物聯網技術在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實現物聯網遠大目標進程更具代表性。
繼亞馬遜Echo、Google Home在美國受到追捧,智能音箱2017年初成為CES的亮點之後,2017年年中國內天貓精靈、小米小愛同學、喜馬拉雅小雅等競相上市,京東叮咚音箱也發布了新一代的產品。對此,思必馳CMO龍夢竹表示:「2017年智能音箱的火熱主要得益於三個原因,首先是Echo全球銷量突破千萬台刺激了國內產業發展,也給智能音箱起了一個好的示範作用;其次是包括科大訊飛、思必馳在內的諸多垂直語音技術廠商在該領域的投入使智能語音技術更加成熟;最後,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逐漸飽和使內容服務、智能製造、傳統廠商和互聯網巨頭等愈來愈多的企業開始投入到物聯網的領域中來。有意思的是,在2017年的智能音箱風潮里,大家都認為國內缺乏智能音箱的沃土,終端用戶的接受能力可能有限。但是在雙十一後,阿里天貓精靈賣出了百萬台,而網上迅速出現了很多關於天貓精靈的段子和視頻花絮,這反映了國內用戶對智能音箱的接受程度明顯高於預期。估計2018年智能音箱還會大跨步發展。」
科大訊飛研究院副院長王海坤同樣表示:「2015年京東智能音箱幾乎與Echo同時期發布,但一直不溫不火,今年的爆發說明各大廠商未來可能將音箱作為智能家居的入口。叮咚音箱2017年銷量達到2016年同期的七倍,用戶的接受程度也在顯著提升。」但他同時指出:「我對補貼銷售的方式還是有一定的擔憂,通過補貼讓用戶買一個智能音箱很容易,但是產品質量離用戶的預期差異很大,智能音箱不僅不容易火起來,音箱產業也可能朝著低價的方向發展,不利於音箱產業的長期健康發展。我們應該更加關心智能音箱的體驗,讓客戶買了音箱相當於買了很多資源,提升對客戶的吸引力,再加強關鍵協議的整合,這樣更高品質的音箱出貨才可能達到千萬級,也更有可能成為智能家居的入口。」
提到智能家居的入口,王海坤進一步表示:「智能音箱成為入口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像京東、阿里這樣的音箱廠商對物聯網協議的整合力度,國內和國外都同樣面會這個問題,但是目前整合力度有限。京東音箱目前在國內能控制的產品最多,大概是一百多種。不過用戶的需求比較高,想真正成為入口要整合力度非常大,最好能實現隨便買一款家電都能被控制。2018年比較關鍵,需要產業鏈的共同協作。」
北京聲智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李智勇也指出:「智能家居並不缺入口,缺的是真正體驗的拉升,讓投入產出比划算。從這個角度看智能音箱會讓智能家居增加熱度,但並不會顯著促進智能家居市場的發展,它首先還是要完善自己的體驗,確保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產品有足夠大的存在價值。當每個智能單品都成功的走入家庭,那也許智能家居自然而然就成了。」小米生態鏈企業深圳綠米聯創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助理周培鋒同樣表示:「智能家居的入口有很多,智能音箱以其人性化、自然化的交互方式博得消費者的喜愛,成為打開智能家居大門的一員先鋒,但智能音響的功能有限,無法實現用戶對智能家居的所有想像,其它的智能家居產品將順勢進入用戶的生活。作為小米生態鏈中專註智能家居產品研發的綠米,眾多智能家居產品和小愛同學的無縫配合將給用戶帶來前所未有的全屋智能家居語音交互體驗,增強對用戶的吸引力。」
雖然不能實現用戶對智能家居的所有想像體驗仍需提升,但智能音箱對智能家居甚至物聯網的作用依舊值得肯定。龍夢竹就表示:「從現在大部分的智能音箱定位來看,比拼的都是後端的服務和對場景下用戶需求的探索,它不再簡單是一個音箱,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智能助理設備終端的承載形態來出現。偶然是個音箱,而必定是一個智能助理設備終端。音箱之所以會走在前面得益於Echo的推動,也源於音箱本身是最好的聲音載體,體量小,門檻相對其他傳統白電更低。另一方面,技術廠商在投入智能音箱行業的時候,交互體驗也得到大幅度提高,而在普通家庭環境下,很多底層技術是相對通用的,因此在其他智能家居不管是白電還是創新家居產品里,技術遷移有一定便利性,對未來智能家居的整體興起,一定是有幫助的。還有,以Echo為例的智能音箱,根本上都是源自背後平台,如亞馬遜Alexa、思必馳DUI等,這樣的全鏈路交互定製平台,不僅能夠賦能音箱,更能覆蓋廣的智能硬體。」
對於語音識別技術未來的發展,龍夢竹表示:「語音識別技術從識別到合成到對話到NLP,未來幾年都會有大跨步式的發展,尤其是在垂直領域裡的技術優化會明顯加快,比如家居強幹擾和強混響環境中的信號處理和語音識別,比如更符合個性化需求的語音合成,比如能處理更多領域知識的人機對話等。」
那麼,遠場語音交互是否將迎來爆發?李智勇認為:「遠場語音交互還是需要一個較長的啟動期,各方其實都在等待一款真正銷量達到千萬級的產品。未來市場上會更多的體現為純粹互聯網公司與產品公司的競爭,互聯網公司的優勢在於內容,但往往會把產品本身看成一種過渡;產品公司則長於產品,但會在內容與服務上有所欠缺。如果說一個產業必然要經歷從技術到產品再到服務的過渡,那麼很可能我們會看到更多的產品型公司,這些公司以大疆為模板,並不以BAT為模板。在這背後,主流商業模式也會發生變化,很可能會從互聯網的後端變現重新回到賣貨。」
李智勇還表示:「語音交互牽涉的鏈條非常多,尤其遠場語音交互,語音識別在其中的位置眼下來看正在被弱化,突出的矛盾反倒是體現在語音增強以及自然語言處理上。這是制約語音交互更大範圍普及的核心瓶頸。當前的技術成熟度其實是足夠催生一系列產品的,智能音箱只是因為巨頭的關注才變的那麼引人矚目。語音交互作為一種交互方式一定是寬適配的,也就是說所有設備最終都會升級,而現在是在確立第一個支點,這點國外已經明確是智能音箱,國內則正在明確。一旦有任何一款語音交互產品能否賣到1000萬台以上,那麼下面必然會面臨井噴式發展,因為這是一個類似技術在已經驗證的領域裡進行複製的過程。但這種井噴是屬於語音交互的,並不單獨屬於某個品類。從家居的角度看,電視、燈、故事機等都應該會持續加入語音交互特性。」
遠場語音交互技術持續進步,2018年遠場語音交互在智能家居應用中會有什麼新爆品?王海坤表示:「智能音箱的推出說明了遠距離語音識別得到了長足的進步,讓其至少達到了可用的級別,2018年將是智能音箱非常重要的一年,各大廠商都在摩拳擦掌,銷量目標都是百萬台以上,但以什麼樣的方式去展開還不確定,控制成本是不可避免的。音箱之後,2018年遠場語音交互在電視上的應用值得期待。電視的語音交互控制目前主要是通過遙控器,但找遙控和更換電池比較麻煩。2017年搭載科大訊飛遠場語音識別技術的暴風大耳朵電視推出後整體反饋非常好,暴風科技已經下定決心2018年將科大訊飛的語音識別技術用在更多的電視產品上。除了暴風科技,我們與其他國內知名電視廠商也在做對接。並且,電視與音箱不一樣,作為剛需產品出貨量更有保證,2018年搭載遠場語音識別技術的電視出貨量超過五百萬台還是很有可能的。」
最後,以智能家居這個物聯網應用看通信及感測技術取得的進步及未來的發展。周培鋒表示:「2017年是智能家居快速發展的一年,也是很多通信技術演進的重要節點。但任何一項通信技術的大規模商用都需要一定時間的技術沉澱和實踐檢驗,相信2018年智能家居產品的連接方式穩中有變。ZigBee3.0以及DotDot為解決互操作性和技術兼容性提供了新方法;藍牙直連的優勢使得智能家居單品更容易被用戶認知和接納,新增的Mesh特性則為簡單應用場景下的組網提供可選方案;NB-IoT使得智能家居產品IP化,降低了配置網路的複雜度且便於定址;中國大力推進IPV6建設也將使得支持IP的連接技術迎來春天。」
感測層,無論是MEMS麥克風、環境感測器還是高精度微型光學感測器都會在智能家居、汽車、手機等應用的帶動下持續快速增長,感測器的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也將更上一個台階,至於RFID在2018年是否會在無人零售、物流等應用的帶動下獲得喜人的發展,我們依舊可以拭目以待。當然,除了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醫療、智慧農業、工業自動化等物聯網應用在感測及網路技術發展的基礎上無疑將更快速的發展,共同協作解決生活中的挑戰,提升便利性,朝著物聯網遠大目標快速邁進。
歡迎訂閱華強微電子
更多行業資訊可訪問華強電子網-商情資訊欄目
歡迎關注華強微電子
《華強電子》雜誌贈閱活動
請發送「雜誌」或數字「2」了解
※谷歌與LG、索尼和聯想合作推顯示屏產品;傳美國運營商AT&T放棄與華為合作 華為手機入美受阻;Apollo2.0在美髮布
※CES開展前夜 這些廠商發布了新品
TAG:華強微電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