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說序言上半部出爐啦!再學點歷史小知識,哎,這波就很舒服

小說序言上半部出爐啦!再學點歷史小知識,哎,這波就很舒服

上闋之言:讀讀小知識,文章更好看

一、從中國文化的影響說起

「上謙讓不受,諸事皆先關白光,然後奏御天子。」

-《漢書·霍光金日磾傳》

霍光,作為西漢武帝劉徹的託孤重臣,不僅在昭帝劉弗陵時期就已主宰朝政,在昭帝英年早逝之後,更是權傾朝野,可行廢立之權。他擁昌邑王劉賀進京為帝,又在二十七日之後以其荒淫無度為由將其罷黜並逐回封國,另立因巫蠱之禍而亡的戾太子劉據之孫、漢武帝劉徹的曾孫劉病已繼位大統,是為宣帝。霍光的權勢尤其龐大,連皇帝都懼他十分,對他言聽計從,若芒刺在背。於是,史書上便有了這樣一段話,形容他無與倫比的權勢。

而在一水之隔、深受中華傳統文化影響的日本,也據此典故,取了該句的「關白」二字,作為天皇親政時的最高輔政大臣,不僅與「太政大臣、征夷大將軍」共列為日本的三大臣,更是在「攝關政治」時期成為了日本的實際最高統治者。

關白在退休之後被尊稱為「太閣」,作為日本戰國的實際終結者,豐臣秀吉從關白一職上離退之後,太閣一詞就成了他的特定稱呼。全文故事、便是從這裡開始的。

公元663年,韓國白江口,中日第一戰。經歷了大化改新的國力騰飛之後,日方以援救百濟國為名,起兵四餘萬、戰船千餘艘,卻被只有一萬多士兵、百餘艘戰船的唐朝軍隊打得幾乎全軍覆沒。此役之後,就像二戰後的日本對美國一樣,當時的日本對唐朝也是陷入了瘋狂的崇拜,不顧大海的隔斷,積極引入唐朝的一切事物,從政治制度到文化思想,無有不有,無處不在。

二、「中體日用」的方方面面

在行政區劃方面,唐朝共分為三級:道-州-縣。按地理位置將全國劃為10道,下設360個州,管轄1557個縣。

十道:關內道(京畿),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嶺南道,山南道,隴右道。

日本在平安時代(794~1192年,大致從唐朝中期到南宋中期)劃分了行政區劃,也是道-州-郡共三級。同樣根據地理位置進行劃分,共七道,下設68個州,每州設太守一名。進入戰國時期之後,各州的地方勢力紛紛獨立,猶如一個個王國一般,索性將州稱呼為國,一共是68個令制國,太守也被稱為守護。每個國的平均面積,大致與我國的半個一般的地級市相當。

七道:東海道,南海道,西海道,北海道(明治時期增設),山陽道,山陰道,東山道,北陸道。

京畿地區(五畿):山城,大和,攝津,和泉,河內。此五國從某種程度來說,也是當時日本的政治兼地理中心-京都的一部分,共同組成了當時的大京都地區。

東海道:伊賀,伊勢,志摩,尾張,三河,遠江,駿河,甲斐,伊豆,相模,武藏,安房,上總,下總,常陸。這十五國均是在京都以東、本州島靠太平洋的部分,沿著海岸線自西向東排列的。

南海道:土佐,伊予,贊岐,阿波,淡路,紀伊。六國靠太平洋自西向東排列,且前四國都在一個島嶼之上,這也是日本四國島島名的由來。

西海道:肥前,肥後,筑前,筑後,豐前,豐後,日向,大隅,薩摩,壹岐,對馬。前九國大致由北向南分布在九州島之上,而正是由於這九個州,這個島嶼得名為九州島。

北海道:蝦夷地,住民也是阿依努族而並非大和族,為此還專設征夷大將軍一職,在當時僅僅只是名義上的屬地。

山陽道:長門,周防,安藝,備後,備中,備前,美作,播磨。此八國均在京都以西、本州島靠瀨戶內海的部分,沿著海岸線自西向東排列的。

山陰道:石見,出雲,隱岐,伯耆,因幡,但馬,丹後,丹波。此八國均在京都以西、本州島靠日本海的部分,沿著海岸線自西向東排列的。

北陸道:若狹,越前,加賀,能登,越中,越後,佐渡。北陸,意為北邊的陸地,這七國均在京都以東、本州島靠日本海的部分,沿著海岸線自西向東排列。

東山道:近江,美濃,飛驒,信濃,上野,下野,陸奧,出羽。東山,即京都以東的山脈,此八國均在京都以東的日本阿爾卑斯山脈一線,夾在北陸道之南、東海道以北。

日本的國土面積約為38萬平方公里,與我國的雲南省總面積大致相近,僅比今天的德國略大一些,雖說不上小,但相對中國這樣的大國來說,絕對是非常小了的,但它所跨緯度卻是非常之大:最北的北海道與黑龍江省平齊,最南的沖繩縣也與我國的台灣省平齊,可以說是完完全全堵住了中國的東方。

今天的日本,在行政區划上,也分為了三級。

一級:一都一道兩府四十三縣。也就是東京都,北海道,京都府、大阪府,四十三個縣,如埼玉縣、神奈川縣、鹿兒島縣等。

二級:郡、市、特別區。如兵庫縣神戶市、宮城縣仙台市、東京都新宿區、江戶川區。

三級:町、村、區。

唐朝中央集權的律令官制,實行三省六部制度,並廣泛的向外傳播,而日本是唯一實質上繼承了這一律令體制的國家。太政官制類似於唐的三省,太政大臣統領百官,類似於尚書令,分設左、右大臣加以輔佐,類似於左、右僕射,這些都是唐朝的「一級實質宰相」(同中書門下三品)。其下屬的大納言和左、右弁官,也就相當於唐朝的「二級實質宰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左、右弁官分管內務省、式部省、治部省、民部省、兵部省、刑部省、大藏省、宮內省此八省,也恰如唐尚書省下轄的吏部、戶部、兵部、刑部、工部、禮部這六部一般。

巧合的是,如唐朝最高的尚書令通常不授予他人而以左僕射作實際上的最高職一樣,日本最高的太政大臣基本上也是虛設,而左大臣成為了平時的最高官職。

太政大臣雖是百官之首,但也還是從一位的官職,再往上,就是正一位的關白一職了。關白不屬於律令制的官僚體系,在幕府設立之前,關白代替天皇行使權力,比之我國的攝政王權力更甚。

飲茶之風由唐吹入日本之後,在這縷島嶼中迅速掀起了大片的波瀾,為此還形成了一整套專門關於飲茶的操作流程和禮儀規範-茶道。準確的說,日本茶道只是學習了唐朝的飲茶文化。唐朝時人們所飲的茶,是將嫩茶葉使用蒸汽殺青並壓製成茶餅保存,品茗前,先將茶餅烘焙乾燥再以石磨碾壓成粉,取茶粉放入茶釜之中、加以各種配料煮沸,濾出的茶湯倒入杯中,細細精品,猶然新生。

日本茶聖千利休正式創立了茶道,這位與豐臣秀吉同一時代的大師,讓茶道成為了主流社會中最為高雅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時的戰國大名,很多都好喝茶,尤其是收藏名貴的茶器,更是一種普遍現象。茶器在當時是最為名貴的收藏品和奢侈品,最好的茶器被稱為「名物」,名物中大部分都是跨海從唐朝舶來的,所以也被稱為「唐物」。可以說,在日本的戰國時期,擁有名物的多少,也是一位大名實力的側面反應。

三、日本的歷史時期

日本歷史共經歷了繩文、彌生、古墳、飛鳥、平成、平安、鎌倉、室町、江戶、明治以後、戰後,共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繩文、彌生、古墳時代。日本的原始社會和部落氏族時代,尚未形成真正的中央集權體制。

第二階段:飛鳥、平城、平安時代。這是古代日本封建社會時期,實行以天皇為首的律令官制。飛鳥時代(593~710年)是從聖德太子主政開始,期間發生了著名的大化改新,使得國力大幅度提升,正式步入了封建社會。平城時代(710~794年)是從恆武天皇遷都到奈良平城京開始,而平安時代(794~1192年)是遷都至京都平安京開始,是日本從朝廷統治到武士政權的過渡階段,著名的小說《源氏物語》描述得也是這個時候公卿貴族們的生活。

第三階段:鎌倉、室町、江戶幕府時代。這是一個屬於武士的時代,全國的方方面面都是武士佔據著主導,而日本整個民族的「尚武」以及「善武」,也在這個時候深深烙刻下來了。

第四階段:在美國人用黑船轟開了日本的國門之後,歷經十餘年的倒幕運動,以長州藩和薩摩藩為首的藩鎮勢力推翻了幕府的統治,重新還政於天皇。此後,經過了明治維新,走向了近代化。但軍人政治的傳統難以根除,再加上日本也是靠著一次又一次的戰爭起家,最終走上了法西斯這一條不歸路。

第五階段:原來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敗,日本應該就此衰落很長一段時間才對。但作為美國亞太戰略中最重要的棋子,日本藉此機會迅速復興,不僅僅實現了經濟的騰飛,更是在恢復「正常化國家」的歷程中取得了越來越多的實質性進展。

四、戰國簡介

戰國時期日本的勢力組成。基本上是由朝廷、幕府、大名和佛教四部分構成的。

朝廷,即以天皇為首的朝廷官僚集團。自古以來他們便是日本的最高統治者,也是日本政治制度的創立者。但到了平安時代末期,大概為北宋時候,武士勢力開始崛起並逐步把持朝政,尤其是在經歷兩大武士集團-源氏和平氏的大決戰之後,平氏武士大敗,源氏的源賴朝在關東鎌倉開幕,至此朝廷徹底喪失了實權、徹底淪為武士制度下的傀儡政府。

幕府,也就是以征夷大將軍為首的軍人政府,這是一個獨立於官僚體系之外的特殊統治機構。「幕」就是軍隊征戰在外的帳幕、帷幕,而「府」則源於中國的「開府儀同三司」等詞語。嚴格來說日本總共經歷了三個幕府,而每一次的幕府更迭,就是一場改朝換代的大戲。源平合戰之後,源賴朝在鎌倉建立了第一個幕府-鎌倉幕府(1192~1333年),開創了一個以幕府作為最高權力機構統治全日本的時代,屬於武士的時代正式來臨!而第二個幕府則由足利尊氏在京都的室町建立,史稱室町幕府(1336~1573年)。然而建立之初,正處於日本南北朝的分裂狀態,國家尚未統一,此時的幕府將軍雖是所有武士的最高統領,但不得不依靠於北朝朝廷和地方武裝才實現了全國的統一,致使地方上的勢力過於的龐大,最終導致了室町末期諸侯割據、征伐不止的戰國亂世狀況的出現。戰國的實際終結者豐臣秀吉死後,其家臣分為了兩大派,最終以德川家康為首的東軍在關原合戰中擊敗了以石田三成為首的西軍,稱霸日本,並在江戶(今日本東京)建立了歷史上第三個幕府也是最後一個幕府-江戶幕府(1603~1868年)。此時武士的地位達到了歷史巔峰,1854年黑船來襲之後,倒幕運動風起雲湧,而後明治維新,完成了「大政奉還,王政復古」,國家的政權才重新從武士首領回到了天皇的手中。但此時日本軍人政治的傳統已經根深蒂固,所謂的還政天皇,實質上只是把「最高級的武士」這一頭銜由征夷大將軍轉送給了天皇罷了。

大名,是古代日本的地方封建領主。守護大名是幕府正式冊封的,與我國的諸侯王類似,而基本上都是自立而來的戰國大名,則是徹頭徹尾的軍閥了。勢力小的大名可能就只有半國之地,而大的大名可能擁有數國之地。在他們自己的領域之內,可以自由的行使行政、軍事、司法、徵稅等各項權利。每個大名,都有屬於自己的家紋,這是區別不同勢力的最直接的標誌。

我國的佛教,基本上只限於宗教領域內的事物,對外界尤其是政治方面是很難插手的。佛教經由中國傳入日本,唐朝以後愈加昌盛,到了日本戰國時期,戰亂不斷,民生凋敝,強調通過念佛可以擺脫一切痛苦、來生投往西天極樂的佛教信者更甚,因此不僅自成一方勢力,更是成為了影響整個戰國格局的一環。當時的寺院不僅擁有大量的土地,還免除了雜役和稅收,他們擁有專門的武裝-僧兵,其裝備和戰鬥素養比之一般的武士來說毫不遜色,最為可怕的是,就像東漢末年太平道黃巾軍起義一般,他們的殺手鐧就是煽動農民暴動。為此,在當時的日本,敢於佛教為敵的,也只有自詡為「第六天魔王」的織田信長一人而已。

平安時代以來,京都作為日本的首都長達一千餘年。作為唐朝的狂熱崇拜者,京都的修建完完全全的仿照了長安城。如同長安城從正門開始一條寬達百米的朱雀大街直至皇城,將長安城分成了東西兩個部分,日本的京都也是一樣,作為「高仿」的長安城,同樣一條朱雀大街直接將京都分成了兩部分,東城的左京被稱為「洛陽」,西城的右京被稱為「長安」,但右京地勢低洼、沼澤叢生,時間一長便逐漸廢棄,左京倒是越加繁華,之後京都便被直接冠名以「洛陽」,文中常出現的「上洛」一詞,就是前往京都洛陽城覲見的意思。

五、複雜的人名

在閱讀外語著述的過程中,關於人名的表達一直是一個使讀者非常困擾的事情。相比於《百年孤獨》中一大堆看起來幾乎一模一樣的名字,日本人的名字要稍微好認一些,但還是非常複雜的。

唐朝的皇帝經常改名,幾乎每個皇帝都改過不止一次名字,而日本也是把這一點學來了。日本人的名字不僅複雜、而且多變,會隨著一個人身份變化而變化的,不同的名字代表著主人不同階段的身份,而且還經常用代稱、官名等稱呼他人。在同一本書中,稱呼明智光秀時,總是冷不丁的來一句「十兵衛」。稱呼織田信長,突然一下子來了個「上總介」大人,又突然出現了個「右大臣」大人,其實都是同一個人,只是不同時期的官名。如江戶幕府的創始人德川家康甚至連姓都改了,他小時候在今川義元處作人質,領取義元的「元」字,取名為松平元信,後來為了表明自己要復興家族的志向,用了爺爺松平清康的「康」字,改名為松平元康,在今川義元戰敗身亡之後,為了表明與今川家徹底斷絕關係,拋棄了「元」字,改為松平家康,後來,為了表明自己是正統的源氏後裔,乾脆賄賂朝廷,賜姓德川,是為德川家康。

本文的主人公豐臣秀吉,名字也是千百般變化。他出生時的乳名是「日吉丸」,成年之後正式名字是「藤吉郎」,擁有姓是武士公卿的特權,平民直到1875年在《日本國民苗子必稱令》頒布了之後才匆忙取姓,在為武家奉公而獲得了下級武士的身份之後,取名為「木下藤吉郎」,後來在織田信長的手下履立戰功,被批准改姓為「羽柴秀吉」,為了獲取只有藤原氏才能擔任的關白一職,他入繼藤原氏九條家,此時名為「藤原秀吉」,最後天皇賜氏「豐臣」,豐臣氏成為了日本歷史上繼「源、平、、藤、橘」之後的第五個氏,這時候才真正有了這個響喻戶曉的名字:豐臣秀吉。

和中國略有不同,中國人喜歡同族之間弄一個相同的字來區別輩分。比如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下一任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二人之間都有一個相同的「厚」字,可知兩人不是父子而是兄弟關係。明熹宗天啟皇帝朱由校,下一任是他的弟弟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看字就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的輩分關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誰說遊學都是甜的,苦味的更不凡!
容易把老婆「養廢」的五大星座男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