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去的「年味兒」
時間過得真快!又要過年了。
俗話說,過了小年就是年。小年一過,就像是正式邁入過年的門檻。
不過,如今大家都不像以前我們那一代的人,那麼熱切盼望過年了,所以感覺年味兒也越來越淡。
記得我們小時候,有首兒歌這樣唱:「小孩小孩你別哭,過了臘八還有二十二宿。」
小孩兒都掐著手指頭算日子,期待過年。為什麼喜歡「過年」?因為過年就能穿新衣服,吃好吃的。
現在回憶起小時候過年的情景,還是歷歷在目——進入臘月,大家就開始忙年,趕集、掃灰、置辦年貨……一直忙到年三十。
在這段時間,最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家裡天天蒸氣瀰漫,香氣四溢,母親蒸饅頭、炸魚炸肉的味道久久不能散去。
對我來說,這種味道就是「年味兒」,是一種最樸實的嚮往。
當然,年味兒還不止這一種「味道」。
趕大集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趕年集絕對是一道風景。
我記得,臘月二十、二十五的集最大,人山人海,大約有十幾萬人匯聚一起,把墨水河兩岸都變成了人的海洋。商販們見縫插針,畫地為市。豬肉市,海貨市,蔬菜市最大。各種各樣的年貨,如年畫、對聯、竹席、掃帚等等,應有盡有。鞭炮市最熱鬧,什麼二起炮、摔炮、禮花炮,也是各式各樣。
殺年豬
印象中,還是在70年代,初期。
過了臘月二十後,每個生產隊都會組織宰豬,這樣每人過年就可以分到2斤肉。
當時,大家都喜歡要肥膘,肥膘拿回家能煉成豬大油(當時植物油很少,農民每人每月才分一兩花生油),可炒菜吃。
那個年代,資源匱乏,什麼都缺,尤其是吃的,人們對肉的渴望尤其強烈,能吃上一大碗蘸蒜泥的瘦肉,就算是過年的特權了。
所以,當時大家都非常羨慕軍屬家庭,因為軍屬在這個時候,能分到一個大豬頭。
做饅頭
小時候,一進入臘月,我母親就開始忙著做饅頭和豆包。對於她來說,這是一項不輕的體力活。
一大早起來,母親先做好發麵引子(類似於現在的酵母)。第二天一早兒,再和上面,然後我們幾個兄弟姐妹一齊上手。揉面最累人了,哥哥姐姐幫母親揉面,我一般負責任燒火。
蒸熟後,一鍋白白胖胖的大饅頭,看著就讓人流口水。
光做饅頭,就得忙活3到4天,然後再榼花、蒸豆包(用地瓜乾和豌豆)、蒸肉包……總之,過年前,把各種麵食都準備好,就等著過年「開懷大吃」了。
主食備的足足的,寓意「豐衣足食」,這些過年的食物,其實都寄託著人們美好的希望。
大掃除
過年前大掃除,我們俗稱「掃灰」。一般是全家總動員,一起出動,把家裡的邊邊角角都清掃一遍,把櫥窗玻璃都擦乾淨,床單、被罩、窗帘、衣服等等,能洗的都洗了,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煥然一新,迎接新年。
不過,對當時還是小孩的我們來說,這是忙年過程中最不喜歡的環節。因為大人不讓你出去玩,必須把家裡的所有傢具都搬到天井(院子),逐件清理擦凈,真是挺愁人。
貼對聯
寫對聯、貼對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民間最樸實的傳承。
每到過年,一般讀過書,會寫毛筆字的人,都樂於自己揮毫潑墨,創作對聯,而且這種對聯貼出去,也是一種才藝的展示。等到大年初一,拜年串門中有懂行的人,自然會欣賞點評一下,也算是一種「藝術交流」。
我最喜歡研究對聯了,上聯下聯怎麼對仗?何地何處如何用詞?都是一門學問。
一般來說,大門對聯貼「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類,屋門貼「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家居青山綠水畔,人在春風幸福中」之類……
什麼對聯貼在哪兒,都是十分講究的。
說到這兒,忽然想起一個笑話,說一文盲過年貼春聯,把「肥豬滿圈」貼在睡覺那屋,把「抬頭見喜」貼在豬圈中,雖是玩笑故事,卻也說明了貼對聯這項節日民俗的普遍性。
貼年畫
除了貼對聯,年畫也是人們喜歡搗鼓的過年藝術。
上世紀70年代前,農村家裡還不是玻璃窗,大多是木格子窗。 每到過年,封窗就換上新的封窗紙,有時還會加上剪紙,非常漂亮。比如,貼上兩個麒麟送子的窗榜,貼上一張年畫。
年畫一般是去城裡的新華書店選購。記得我家有張「李白脫靴」的年畫,每到過年,父親就拿岀來掛上,掛了很多年。
…… …… ……
年華似水,帶不走記憶深處的年味兒。
當然,關於「忙年」,遠不止這些事兒。回憶很多,真聊起來,感覺會剎不住,就不在此一一列舉了。
一年又一年,總覺得年味兒越來越淡。其實,細想一下,無非是因為現在生活條件變好了,很多當時只能在過年才享受到的東西,不再那麼稀缺,不再那麼讓人「心心念念」。
其實,該有的儀式都還在,只不過味道不同以往了。
人們對過年的盛情不會因為時間的變化而改變。忙年之後迎來的春節,永遠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
因為在這樣的日子,每個人都承載著新的一年,對彼此最美好最真誠的祝福——過年好!
TAG:H先生的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