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高?每天主動管理好這4項身體指標!
血糖水平是受很多因素的影響的,並且和體重、血壓、血脂等指標存在著聯動關係。熱愛健康的人,一定要密切關注幾個指標,檢查每年檢查一次,高危人群最好每半年檢查一次。如果沒有達標,就應及時調整飲食,多增加運動來加以調整。
血糖
空腹血糖:正常空腹血糖水平在3.9~6.1mmol/L。
餐後血糖:正常餐後血糖在≤7.8 mmol/L(140 mg/dL)
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是糖友非常重要的兩個檢測指標。不少糖友問,空腹血糖重要,還是餐後2小時血糖重要?其實,兩個檢測都重要。作為糖尿病的診斷,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都是診斷糖尿病的重要指標。只要空腹血糖大於7 mmol/L,或餐後血糖大於11.1 mmol/L,即可診斷為糖尿病。
如果你的空腹血糖高於6.1 mmol/L、餐後2小時血糖高於7.8 mmol/L即為非正常水平,但此時尚未達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所以臨床醫生有必要建議此類人群進行進一步檢查,以明確糖代謝狀況。
空腹血糖能反映自身胰島素分泌能力,1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往往很高。需要注意的是,由於我國的胰島素分泌功能缺陷人群更加突出,更容易在餐後血糖出現問題。所以,對於中老年、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等風險較高的人群,一定要注意定期檢查餐後血糖。如果單查空腹血糖,很可能出現漏診。
體重指數
BMI=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平方,如果BMI大於25就屬於超重。
BMI值是一個中立而可靠的指標,常常可以用於比較、分析體重對於不同高度的人所帶來的健康影響。
醫學上規定,18.5≤BMI<24為正常值,BMI<18.5為體重過低,24≤BMI<28為超重,28≥BMI為肥胖。
BMI值測出來的超重和肥胖患者,不是肥胖本身不好,而是肥胖會伴隨很多其他的健康問題,比如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紊亂、高尿酸血症等。有研究表明,冠心病的發病危險較無肥胖者至少增加2倍。如果男性腰圍大於85 cm,女性腰圍大於80 cm,肥胖還容易伴有多種心血管危險因素。
所以,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尤其需要注意控制體重,減少由於超重而帶來的各種危險因素,在血糖達標的同時讓體重也達標。
有一項新研究揭示了體重與2型糖尿病的分子機制。研究人員發現,肥胖會抑制了胰島素誘導的AKT酶激活,使得胰島素無法發揮降血糖效應而導致了血糖水平失衡。如果血糖水平不斷增高則會引起血管損傷,最終甚至導致心臟病發作或中風。
血壓
正常的血壓水平應該是,收縮壓在130毫米汞柱以下,舒張壓在85毫米汞柱以下。
血糖和血壓之間是有一定關係的。糖尿病患者高血壓發病率比一般人高2~6倍,所以要定期監測血壓,最好家庭自備電子血壓計,以便隨時監測血壓。
這是因為血糖、血脂代謝異常容易引起血壓異常。有研究表明,糖尿病和糖耐量減低的患者,其高血壓的發病率和患病率增加。其中,收縮壓與空腹血糖和口服葡萄糖攝入後2小時測量的葡萄糖水平顯著相關。
血脂
總膽固醇≤200mg/dl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20mg/dl。
包括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項目。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脂代謝紊亂,所以糖尿病患者每年應至少檢查一次血脂。如果已經有血脂異常的情況,則需要在治療的同時增加檢測次數。
這是因為,糖友體內缺乏胰島素或胰島素作用減弱時,脂蛋白脂肪酶活性就會明顯降低,清除甘油三酯的功能就會變弱,導致甘油三酯增高,並引起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
有研究發現,糖友中的冠心病發生率明顯增高,也與其血脂代謝紊亂有很大關係。糖尿病所導致的脂代謝異常是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腦血管病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
並且,有數據顯示,約一半的糖尿病會合併脂肪肝,這也是由於胰島素分泌不足或作用減弱導致肝臟內的脂質代謝紊亂造成的。
由此可見,脂代謝紊亂在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病理過程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調整脂代謝紊亂是治療糖尿病的目的和評定療效的內容之一。所以,糖尿病患者要定期檢查血脂。
※骨質疏鬆可致命,也不只是缺鈣這麼簡單!
※4種最佳「降糖運動」,糖友趕快動起來
TAG:健康Q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