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我恨家人送我留學!」父母拚命付出百萬,卻換來女兒重度抑鬱

「我恨家人送我留學!」父母拚命付出百萬,卻換來女兒重度抑鬱

對於很多的中國式父母來說,把孩子放在一個更高的起點上,才是真正的愛孩子,於是送孩子出國就成了最佳選擇。

在他們眼中,留學不僅意味著「贏與成功」,「年薪百萬」、「行業精英」,還是自己和其他父母的談資。

可是人生路這麼多種條,留學真的是唯一選擇么?花費上百萬把孩子送出國,可孩子就應該因此感激涕零么?

「因為爸媽送我出國,我患上了抑鬱症」

20歲的女孩小薇就因此對父母產生了恨意,「我恨他們,恨他們當初把我送出國」。

小薇的父母怎麼也沒想到,自己在國內拚命賺錢把孩子送出國,花費上百萬也在所不惜,只是希望她見識到更廣闊的世界,學有所成,變身海歸精英,卻沒曾想,自己的女兒就這樣,陷入了抑鬱症的困境

曾經陽光開朗的少女,因為高中被父母送出國,一呆就是整整五年,如今竟然變成了雙目無神、渙散,沉默寡言,脾氣易怒的模樣。

在機場見到孩子的那瞬間,小薇的媽媽簡直不敢相信,眼前這個就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女兒,「我只是想讓她有更好的生活、更好地去學習,怎麼會搞成這樣?」

在與心理醫生談話中,小薇不止一次地提及自己對父母的恨,恨他們把自己丟在國外不管不顧,恨他們一意孤行,只為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讓自己成為親友鄰居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起初,小薇答應父母出國無非是父母逼得緊,每天好說歹說勸她出去見見世面,再加上青春期的她渴望獨立,便點了點頭。

一開始,小薇住在親戚家,畢竟寄人籬下,難免會有不方便的地方,小薇決定自己出來租房,那時候她便已經察覺到,出國這條路可能不適合自己

小薇在美國找到了一個寄宿家庭,但是由於文化的差異,平日里沒什麼交流,出進吃飯、睡覺,小薇總是獨來獨往。但好在高中的生活還是比較忙碌,小薇還算比較安穩地度過,最終被自己心儀的設計類大學錄取。

進入大學後,無法融入美國人圈子的問題似乎變得越來越嚴重,所有人都在笑,只有她聽不懂,所有人彷彿都在和自己作對,一時間,她成為了動物園裡囚禁在鐵籠中供人觀賞玩樂的動物,耳邊只聽到別人的嘲笑聲。

她無人訴說自己的痛苦,父母自然不理解她,「錢也給你了,大學也讀了,天天有什麼好瞎矯情的」,有時候甚至還埋怨小薇不夠努力去融入,「你應該想想怎麼去跟他們交流」,「我們花錢不是讓你沒事自己發獃的」。

而對於小薇來說,她多麼希望父母能說一句「不行咱們就回國」。

可是,從來沒有,只是一味的逼小薇去改,認為作為父母,自己單是提供經濟支持就已經足夠多了。

就這樣,小薇像是變了個人一樣,經常莫名的暴躁,把設計到一半的服裝撕成粉碎,要麼就是穿得單薄,跑到空無人煙的地方大喊大叫,最後乾脆躲在房間里,哪也不去,每天蓬頭垢面,與泡麵為伴...整整在美國5年,小薇患上了抑鬱症。

這時,小薇的父母才知道,自己做錯了...聽到孩子對自己流露出的恨意,小薇的父母心簡直要碎了,他們從來沒想到,把孩子送出國竟是將她推向了深淵

「那是你們的夢想,不是我的」

坦白講,把孩子送出國的父母或多或少都在孩子身上,寄託著自己的夢想,對於學業成績的過分關注,對於融入美國圈子的更高期待,但卻對孩子的情緒健康總是漠不關心。

可是他們忘了,那是他們的夢想,不是我們的。我們是你們的孩子,可也是獨立的個體,不應該也不能成為你們的下級,我們之間不是「父母發號施令,孩子遵命照辦」的關係,而是平等尊重的關係。

日前,一條「北大留學生萬字長文數落父母,拉黑父母6年」的新聞引起了大家的熱議。

這位「別人家孩子」的北大高材生自從12年前就不再回家過年,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同時他還準備再到北大讀個心理學方面的博士,以解決自己長期壓抑之下的心理問題。

在他的長文中,處處都是對父母養育方式的不滿,他覺得父母掌控著自己的一切,從穿什麼衣服到去哪上學,哪怕自己被嘲笑,父母也依舊站在對立一方,這讓他覺得自己不受尊重,他覺得父母把他們的意願強加在自己身上,而他們腦海中的夢想,不應該成為自己的羈絆。

而年邁在家的父母面對這種狀況,無法理解,也不知道該做些什麼去緩和,只能一邊反思一邊等待著兒子歸來。

你總讓我聽話,可你又何曾聽過我說話」這應該是無數留學生與父母之間的矛盾所在。

父母總是在想,「我花一百萬送你出國,你怎麼就不懂感激呢」,而我們卻總說,「你們的付出,我們有時候真的不需要」。

「留學」其實「不過如此」

父母認為留學是為了讓我們更快地獲得他們想要的成功,但對於我們自己而言,留學的意義其實並非如此。

主頁君曾經看到這樣的一段話,留學能夠獲得的無非是兩樣東西,一種被放到任何國家任何誰都不認識的地方都能生存下去的能力;另一種則是名車豪宅已動搖不了願意每天坐公車去追求簡單夢想的平淡心態,而這兩樣足以讓一個人受益終身。

電影東邪西毒里有一句經典台詞,「每個人都要經過這個階段,看見一座山,就想知道山的後面是什麼,可能翻過山後面,你會發覺沒什麼特別,但回頭看,會覺得這邊更好。」

也許留過學的我們,僅僅是發出「不過如此」的感慨,也許留學歸來的我們,依舊做著月薪不過5000的工作,但是留學那些歲月帶給我們眼界和才識,卻是無法用錢來衡量的

留學的意義,在某些程度上,只有我們自己清楚,父母有自己的期待,我們有自己的成長,哪怕沒能成為他們眼中閃光的那個人,也要讓自己更滿意的那個人。

「我和父母真的只能漸行漸遠了么」

可是,如果這樣,我們真的就這樣和曾經寸步不離的父母漸行漸遠了么?其實如果多做到下面這些小事,也許能讓父母們放心。

多和父母打電話或視頻聊天

我們和父母有著時間和空間的跨度,他們牽掛著遙不可及的我們,但並不想通過微信上冰冷冷的文字或是朋友圈的隻言片語,而是希望能夠有我們的影像。

有時候他們並不是要給我們聊些什麼,只是想看看我們的模樣,聽聽我們的聲音,看看我們瘦了沒,吃的怎麼樣,有沒有吃苦,累不累,確認我們臉上掛著微笑,一切都好,就什麼都滿足了。

主動聊聊新鮮事,問問家裡情況

我們和父母處於兩個國度,每天總會發生各種各樣的新鮮事,我們可以問問家裡發生的事情,親戚朋友們的動態,主動跟父母聊聊在美國的所見所聞、點點滴滴

他們通過你去了解更大的世界,同時也知道了你的生活近況,對於他們來說,我們並沒有走遠,還在他們身邊。

選擇性的交流

其實我們每一代人都有自己所要背負的壓力和責任,有時候不必一籮筐的全倒給他們,可以選擇性地向父母展示自己的生活。比如受到教授表揚,實驗室做出了新成果,Final拿到好成績。

而像是熬夜趕due,沒來得及吃飯只能啃麵包亦或是跟自己舍友的矛盾,最好自己來消化,無須給父母增添煩惱。但如果真遇到一些大病或是大災,一定要告訴我們,免得他們胡思亂想。

最後自己如果有任何情緒上的問題,及時尋求學校心理醫生的幫助,不要自己忍著,必要時也可以讓父母知曉,永遠記住父母是你最親的人,也是最希望你能過得好的人。

我們應該等等爸爸媽媽,有時候他們已經足夠努力了,可還是跟不上我們,我們和父母註定羈絆一生。

同時也希望爸爸媽媽能夠明白,有些路需要我們自己前行,多給我們點時間和耐心,我們會像你們證明「你的孩子真正長大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NSIGHT視界 的精彩文章:

一周死4000人!美國流感肆虐再升級,一天就能致死,堪比SARS捲土重來!
章子怡主演的《無問西東》背後,是100年來中國最牛的大學,遠勝哈佛耶魯!

TAG:INSIGHT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