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情人節快樂】王繼祥:中國真正的「情人節」是上巳節!文化內涵遠超西方情人節。

【情人節快樂】王繼祥:中國真正的「情人節」是上巳節!文化內涵遠超西方情人節。

原標題:【情人節快樂】王繼祥:中國真正的「情人節」是上巳節!文化內涵遠超西方情人節。


王繼祥:中國真正的「情人節」是上巳節!


王繼祥按:首先祝大家春節快樂!最近老王研究民俗有系列發現,為正本清源,傳播傳統文化,今天正式開啟春節模式,微信號不打烊,在春節期間陸續發布我關於民俗研究的系列原創文章,為新春佳節添彩!

今天正值西方情人節,先對中國情人節民俗正本清源。本文指出:中國「情人節」是上巳節!文化內涵遠超西方情人節。部分中國民俗專家無知,常把中國傳統乞巧節(七夕)附會成中國情人節!大錯!


一、上巳節才是中國真正的「情人節


每年農曆三月三是中國古代上巳節,既是紀念皇帝的節日,也是祓禊(春浴)的日子,又稱為女兒節。這個日子適合郊遊踏青,更適合青年男女的交往與愛戀,因此在上巳節通過祭高禖、祓禊和鼓勵在這一天男女相會與交往等民俗,成為了男女青年談戀愛的重要節日,具有國家法定的情人節的性質。在周代,一般在農曆三月三,全國的青年男女都在當地參加聚會,互相尋找中意的對象,但表達愛意的花朵不是「玫瑰」而是「芍藥」。


上巳節祭祀的高禖,又稱郊禖,因供於郊外而得名,是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禖同媒,禖又來自腜。最初的高禖,屬女性,而且是成年女性,具有孕育狀。祭祀高禖民俗也暗喻牽媒拉線,促成男女交往,也屬於情人節的性質。

上巳節這個中國古代情人節比公元270年2月14日古羅馬的情人節要早1000多年。



二、中國情人節文化內涵遠比西方情人節豐富的多


根據《詩經》、《禮記》記載,上巳節期間是古代男女談情說愛的好時節,《禮記》記載,「仲春之月,令會男女,奔者不禁」,在古代原本男女授受不親,可唯獨在上巳節期間,可以「奔者不禁」,暫時廢除了那些男女之間的條條框框。據《詩經·鄭風·溱洧》: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溱洧》這幅淳美的古代風俗畫,帶我們回到了《詩經》時代那個已經消失於時間叢林中的情人節,聽到了芍藥花瓣中間傳出來的愛的聲音:「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


在我國歷史上,特別是漢唐時期,流傳踏青尋愛的故事相當多。漢武帝就是在19歲那年上巳節「修禊」禮後,遇到歌女衛子夫,產生愛情相伴50年。人面桃花詩《題都城南庄》說的是唐朝詩人崔護和絳娘在清明節發生的愛情故事。崔護清明時到長安城南郊踏青,與絳娘一見鍾情,第二年上巳節再來時伊人不在,於是在門上題了這首詩。數日後,崔護再度前往城南尋訪遇到一老翁,原來絳娘去年見到崔護後就牽腸掛肚,前幾日讀到這首詩,以為錯失良機,竟然患病、不飲食進而斷氣。崔護來到絳娘面前真摯哭訴,絳娘當場復活。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老翁將愛女許配給崔護。此事在孟棨《本事詩·情感》中有記載,多少有些誇張,但足見愛情之偉大。


上巳節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因此中國情人節文化習俗是豐富有趣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遠遠超越了西方情人節的內涵。


三、傳統的「七夕節」是乞巧節,不是情人節


中國很多民俗專家牽強附會,把七夕節附會成中國情人節,實在是無知。七夕乞巧節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這一天,傳統的文化習俗核心是婦女乞巧,包括穿針乞巧、蛛絲乞巧、投針驗巧、吃巧果、拜織女、扎巧姑等等根本與情人節不搭邊。


七夕乞巧圖


始於漢代的穿針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喜蛛應巧稍晚於穿針乞巧,起於南北朝之時。投針驗巧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即使後來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融入乞巧節,七夕也不是紀念牛郎織女的愛情,而是紀念織女這個人,節日的本意仍是乞巧。


民間把織女又稱「七姐」,視她為紡織女神,擁有非凡的智慧與巧藝,在這一天女晚上拜織女,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當然,七夕是牛郎織女團聚的日子,在祈求巧藝的同時,祈禱牛郎織女闔家團圓和幸福美滿也自然成為一個習俗,這也與談情說愛的情人節習俗不沾邊啊。


七夕牛郎織女闔家團圓


總之,盤點下來可以看到,傳統七夕的節日內容幾乎沒有任何與情愛沾邊的東西,相反,是年輕女性們聚在一起,比賽女紅能力乃至烹飪能力,祈願自己的巧慧節節拔高。因此,這一天即使稱之為「女友節」、「閨友節「也還算符合七夕節在傳統上的意義,現在被商家演繹和宣傳為「中國情人節」,實在是糟蹋了中國傳統的七夕乞巧節了。


四、當情人節遇上清明節


先看一則關於清明節的網路笑話。


問:「現在情人節和清明節的區別是?」答:「情人節和清明節是一樣的,都是送花,送吃的,區別在於:情人節燒真錢,說一堆鬼話給人聽;清明節燒假錢,說一堆人話給鬼聽。」


哈哈,笑話很好笑。但是,文化和歷史就是這麼巧合,由於上巳節在每年的三月三,還真的經常與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在時間節點上交匯。


中國古代清明節指的是是清明節氣這一段時間。這段時間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等農諺。初期清明節本沒有祭祀習俗,祭祀的習俗來源於寒食節,相傳是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而設立。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十九年後,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本來上巳節與清明節無關,但由於上巳節與寒食節均在清明前後,上巳節、清明節與寒食節三個節日時間重合,所以後來「上巳春嬉」節俗歸於清明,入宋以後寒食節祭祀習俗也被清明節收歸名下,同時,並延續至今。


說明:本文配圖來源於網上,原作者有異議請聯繫本號刪除。


老王雜談系列


老王談禪系列導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繼祥 的精彩文章:

老王談拳:三個包子的故事

TAG:王繼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