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楊健君:秦代李斯(中)

楊健君:秦代李斯(中)

微信ID:SEERUI

點擊音頻聆聽

楊健君

本名楊建軍,1973年7月生,河北玉田人,2006年南開大學書法碩士研究生畢業。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副院長、書法系主任、副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天津市宣傳文化「五個一批」人才。

楊健君書法:草書朱熹《觀祝孝友畫卷》

楊健君書法:行書《世說新語》

李斯(中)

第一階段:早年,發於立功之志

第二個階段:盛年,成於立功之舉

一、三步走

二、大功:歷史成貢獻

(一)、政治

(二)、經濟

(三)、社會

(四)、文化

1、文學

2、文字書法:統一文字之功,定型小篆之勞

大盂鼎

大盂鼎銘文

李斯在漢字和書法上的傑出文化成就和巨大歷史貢獻,主要表現在:統一文字之功,定型小篆之勞。

我們主要分四個層面來談:

(1)、上奏章,書同文:統一方針的確立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天下不久,丞相李斯就上了一道對中國歷史影響極為深遠的重要奏章。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是這樣記述的:「諸侯力政,不統於王,分為七國,田疇異畝,車塗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人)合者。」

這則重要奏章,我們可以概括為:罷六異,定一同。

所謂「六異」即「田疇異畝,車塗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

下面重點說:文字異形,文字的不統一

經過商代的甲骨文,西周的金文,隨著周室衰落,諸侯沉雄,春秋戰國時代的到來,由於各國之間政令的不一與地理的隔膜,漢字形逐漸發生了變化,尤其到了公元前五世紀開始的戰國時代,情況變得越來越嚴重,由此形成各自為政差異較大的戰國文字。

宏觀地看,戰國文字可以分為秦國文字 和六國文字兩大系統。

毛公鼎

毛公鼎銘文

秦國文字

戰國七雄之中,秦國享有宗周故地,其文字基本能夠繼承西周的傳統,一脈發展,字形比較嚴謹統一,後世稱為籀文或大篆。

篆書,五種字體之一,也是最古老的一種,用筆以直線、曲線組成,點畫具體形態不清晰,字形比較完整保留象形文字的造型特徵。一般而言,隸書產生之前的漢字,都可籠統稱之為篆書。篆書又可分為大篆和小篆。

大篆,廣義上就是李斯統一文字之前,所有漢字形式。比如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等。

狹義的大篆,指籀文而言。籀文因其著錄於春秋戰國之交的最早的一部字書《史籀篇》而得名。相傳為太史籀所作。它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的風格,只是略有改變,筆畫更加工整勻稱而已。

戰國時的秦國主要使用籀文,代表作為《石鼓文》。

石鼓文

石鼓文

六國文字

六國文字指的是韓、趙、魏、齊、楚、燕六國以及中山、越、滕等小國的文字,往往筆畫的隨意簡化,形體結構也很是混亂。相對於秦國文字的「籀文」,六國文字也被統稱為「古文」。

根據王國維《戰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說》的研究,六國文字又可分為齊系文字、燕系文字、晉系文字、楚系文字等四大體系。它們與秦系文字,合成戰國文字的五大體系。

我們說,包括文字異形在內的「六異」,在秦國統一之前,有它客觀存在的原因;但在統一之後,絕不利於政令的暢通,國家的發展。因此,整合統一,勢在必行。

所以,李斯上了這篇奏章:罷六異,而定一同。「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人合者」,實行「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帝接受丞相李斯「書同文字」的建議,禁用各諸侯國留下的古文字,一律採用統一書體。

由此,確立了統一文字的大政方針。

方針確立,重在執行。而書同文,一統文字之所以取得最終的巨大成效,與丞相李斯的身體力行密切相關。

郭店楚簡

(2)、規範小篆,字體的定型

如果要執行「書同文」,文字統一的政令。標準的字體,是為關鍵所在。

李斯統一文字,確定標準字體範本,並沒有直接選取秦帝國當時正在使用的大篆字體(雖然已經十分接近於小篆了)。

一代丞相李斯要另定新體,即秦篆,也就是小篆。

古人一般認為:「小篆者,秦始皇丞相李斯所作也。」

這裡,不得不先說明兩點:

一、李斯作篆的的「作」,其本質是整理、規範、定型,不是創造。即使如此,李斯的作用也非同小可,不可小覷。

二、小篆的規範整理定型工作,一般認為是李斯所為,但也並不確定,而且還有他說。這裡姑且從俗。

據記載,李斯定形整理小篆的工作是這樣的:

許慎《說文解字敘》:「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

李斯根據大篆,依託籀文,在此基礎上下了一番較大的功夫,省並、釐定、改正、規範的整合工作,所謂「增損大篆,異同籀文」,從而確立了小篆字體,也叫「秦篆」。

戰國文字

李斯定製小篆的字體特點:

a、體勢長方,大致比例為3:2;

b、用筆中鋒,橫平豎直,粗細一致;

c、字形左右對稱,體勢平衡;

d、結構上緊下松,伸縮垂腳。

李斯定製小篆的書法之美:

a、整肅之美:均齊的用筆,對稱的體勢,表現一種精謹,肅穆、嚴整,凝重,是一種帝國秩序的表現。

b、古意之美:小篆畢竟屬於古文字,兩千多年前之物,質樸、拙厚、渾穆、蒼遠,極具歷史的滄桑感,可以發思古之幽情。

c、崇高之美:小篆氣象陽剛、偉岸、威嚴、正大,象徵昂揚風發的秦人精神。

唐人張懷瓘《書斷》讚美小篆:「鐵為肢體,虯作驂騑。江海淼漫,山嶽巍巍。長風萬里,鸞鳳于飛。」

(3)、作字書《倉頡篇》,範式的推廣

古代字書,就類似於現在的識字課本。為了統一文字,推行秦篆,秦相李斯因此率先親自用小篆字體編製、書寫一部字書,叫《倉頡篇》。同時編寫的,還有中車府令趙高的《爰歷篇》和太史胡毋敬的《博學篇》,三篇共20章。

習慣上,人們把李斯等人編寫的三篇字書,統稱為《蒼頡篇》,叫「秦三蒼」。後來,漢代學者在此基礎上又屢有續作,就有了所謂的「漢三蒼」。

十分遺憾的是,《倉頡》一系的字書,後世都亡佚了。所幸在二十世紀安徽阜陽漢簡出土了《蒼頡篇》,開篇寫道:

蒼頡作書,以教後嗣。幼子承詔,謹慎敬戒。

我們總算可以隱約得見李斯的為文字通所作努力的一些成果。他為了大一統的秦帝國,統一文字,編寫字書,頗有率先垂範之功。

至此,有了書同文的大政方針,有了字體範式的小篆;還有字書推廣的《倉頡篇》,所以,統一文字的工作,很快就大見成效,史書記載:「於是天下行之。」

「天下行之。」這一行,一直行到今天。

當然,並不是篆書一直使用到今天,而是中華大地,無不使用統一的漢字。雖然國有分裂,雖然外族入侵,雖然也有少數民族文字,雖然也有風格不同,但是使用統一字形的漢字,從來沒有間斷過。

他的意義,非同小可!

楊健君著的《墨苑吟屐(中國書法史話)》結構共分為4個部分,分為絕句、闡說、箋注、圖片,以絕句契領,繼以闡說相發,並引之以箋注,配之以圖片,「絕句」皆以《詩律學》為準繩,恪守近體詩的規範,從古至今,羅列百家,知人論藝,咸有涉及,凡二百一十八首,「闡說」旨在生髮,或抒其未盡之意,或闡其獨到之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銳享 的精彩文章:

楊健君:倉頡(上)
中藥基礎知識-平肝熄風葯(2)

TAG:銳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