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是中國的自由憲章 是漢唐繁榮高峰的推手 量子根
甲骨文的「無」是人提兩束枝葉在舞蹈,即樂舞而為,但在古代是指學習和研究,所以無為的真正本意是學而知其樂。是謙卑者學習修鍊的人生境界,是順應萬物,自然和諧的意思。守弱、不爭、快樂,達到「無為」。即不以主觀意志強加,順勢而為的最高人生境界。
大文豪托爾斯泰有段很有名的解釋:「做人應該像老子所說的如水一般。沒有障礙,它向前流去;遇到堤壩,停下來;堤壩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方形;容器是圓的,它成圓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強。」 水,處低洼處可任人踩踏,匯成江河大海會無堅不摧。無為守弱最終達到無所不為。這就是老子「無為」智慧的無盡張力。
對此《說苑·政理》中有段非常精彩的解讀。楊朱是道家楊朱學派的創始人,一次他對梁王說:治天下如運籌手掌之上。梁王非常好奇,問他為什麼?楊朱說,大王一定見過牧民是如何牧羊的。一個小孩拿著一根皮鞭,跟隨著數百頭羊的羊群,只要管住頭羊就行了,羊群要往東就讓它們往東,它們要往西就讓它們往西。如果大王您繞著羊群不停的這裡趕一下子,那裡亂抽一頓,羊群立馬就會亂的不可收拾。所謂大將風度就是治大而不治小,成大功者不要婆婆媽媽整天嘮嗑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在這個「童子牧羊」的比喻中,羊群「欲東而東,欲西而西」,享有充分的自由。而管理者「童子」只是「荷杖隨之」,並不亂加干涉。這和資本原始積累時代的亞當·斯密關於「看不見的手」,國家只應起「守夜人」作用而不亂干涉經濟活動的觀點,不謀而合。
中國自由主義理論的首倡者是老子。老子的無為論就是中國的自由憲章。
但是,經過幾代極端思想的洗腦,無為成了頹廢的代名詞,尤其魯迅的《摩羅詩力說》痛斥無為誤國誤民,是弱筋虛骨偽學,但魯迅並不了解正是他的偶像尼采,給了無為論的開創者老子這樣的評價「《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這便是偉大的智者和魯迅優秀寫手的差距。
中國五千年,真正輝煌的不是孔子《論語》治國的兩千年封建一統,而是奉行「無為而治」的文景、貞觀之治。公元前179年到前141年,前後41年,是漢文帝和漢景帝統治時期,稱為「文景之治」。開初社會經濟衰弱,朝廷推崇黃老治術,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
文帝二年和十二年分別兩次「除田租稅之半」,文帝十三年,還全免田租。同時,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這就是輕徭薄賦的政策。
景帝崇尚黃老之說,減少刑罰,減少賦稅,興修水利,提倡農業,要求人心不服的案子進行重審,以免冤獄發生。百姓在和平穩定的環境下創造了大量財富,百姓富裕,豐衣足食,安居樂業,使漢王朝的物質基礎大大增強,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為漢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唐初貞觀時李世民主張垂拱而治,意思是站在百姓.和大臣旁邊,垂衣拱手,不多加干涉,就天下大治了。垂拱而治的本質與黃老政治是一樣的,都提倡「君無為」。唐太宗曾談其治國體會:「夫安人寧國,惟在於君。君無為則人樂,君多欲則人苦。」意思是一個國家及百姓要想安寧平和,主要取決皇帝,皇帝無為而治百姓則幸福安樂,皇帝如果幹涉過多,百姓就會窮苦。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自始至終尊奉老子無為而治的王朝。其歷代皇帝對老子尊稱有加,自稱自己是老子的後裔,尊老子為聖祖,確定了道教為國教,唐玄宗是唐朝第九位皇帝,他在位45年,對老子及道教的尊崇達到了頂峰。唐玄宗把老子列在孔子和釋迦牟尼之上,道教在儒、佛之上。唐玄宗兩次注釋《道德經》
唐玄宗說《道德經》「其要在於理身、理國。理國則絕矜尚華薄,以無為不言為教。理身則少私寡慾,以虛心實腹為務」。開元二十年唐玄宗頒發推崇《道德經》的詔書,要求「士庶家藏一本,勒令習讀使知旨要」。
李唐一朝,「內用黃老,外示儒術」,成為國家政治基石。因此,唐朝在大尊道教的同時,也大力倡導道家無為而治的治國術,注重德治,一邊輕徭薄賦,一邊垂拱而治,所以造成了唐初天下大治,邊地蠻夷都來歸服的局面,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
在老子看來,柔弱不僅富有生機,而且還是非常強大的,柔弱能夠戰勝一切。水是天下最柔軟的東西,遇圓則圓,遇方則方,但水卻能無孔不入,無堅不摧,沒有一件剛強的東西能與之相比。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而且會停留在眾人都厭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由此可見,老子崇尚的重柔守弱、不爭並不是懦弱、消極無為,柔弱本身就是一種力量,一種比剛強更強大的力量。老子希望人們保持柔弱不爭的姿態,採用柔弱的方式,不要強行追求所謂的剛強,這樣反而不能達到「無不為」的效果,這種不爭其實是老子一種獨特的取勝之道。
柔弱不爭作為人的處事原則其實有兩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即靈活性,溫和性。對於個人來說,人生活於塵世中,在與人相處的時候,如果能採用溫和的方式,待人接物懂得靈活變通,不剛愎自用、固執己見,具有耐心和韌性,合乎時宜,恰如其分,這樣才能減少生活道路上的阻力與障礙,有助於達到個人的願望,就會成為生活中的強者。
『對於社會而言,重柔守弱,不與人爭,可以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摩擦和衝突,維持和諧的人際關係。如果人人都好勇鬥狠,社會必然紛爭四起,不利於社會的安定,對人對己都沒有好處。所以,老子的不爭從表面看來好像是恥辱軟弱的,但實際上是聰明而有力的,體現了老子極高的人生智慧。
對此《說苑·政理》中有段非常精彩的解讀。楊朱是道家楊朱學派的創始人,一次他對梁王說:治天下如運籌手掌之上。梁王非常好奇,問他為什麼?楊朱說,大王一定見過牧民是如何牧羊的。一個小孩拿著一根皮鞭,跟隨著數百頭羊的羊群,只要管住頭羊就行了,羊群要往東就讓它們往東,它們要往西就讓它們往西。如果大王您繞著羊群不停的這裡趕一下子,那裡亂抽一頓,羊群立馬就會亂的不可收拾。所謂大將風度就是治大而不治小,成大功者不要婆婆媽媽整天嘮嗑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在這個「童子牧羊」的比喻中,羊群「欲東而東,欲西而西」,享有充分的自由。而管理者「童子」只是「荷杖隨之」,並不亂加干涉。這和資本原始積累時代的亞當·斯密關於「看不見的手」,國家只應起「守夜人」作用而不亂干涉經濟活動的觀點,不謀而合。
中國自由主義理論的首倡者是老子。老子的無為論就是中國的自由憲章。
但是,經過幾代極端思想的洗腦,無為成了頹廢的代名詞,尤其魯迅的《摩羅詩力說》痛斥無為誤國誤民,是弱筋虛骨偽學,但魯迅並不了解正是他的偶像尼采,給了無為論的開創者老子這樣的評價「《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這便是偉大的智者和魯迅優秀寫手的差距。
中國五千年,真正輝煌的不是孔子《論語》治國的兩千年封建一統,而是奉行「無為而治」的文景、貞觀之治。公元前179年到前141年,前後41年,是漢文帝和漢景帝統治時期,稱為「文景之治」。開初社會經濟衰弱,朝廷推崇黃老治術,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
文帝二年和十二年分別兩次「除田租稅之半」,文帝十三年,還全免田租。同時,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這就是輕徭薄賦的政策。
景帝崇尚黃老之說,減少刑罰,減少賦稅,興修水利,提倡農業,要求人心不服的案子進行重審,以免冤獄發生。百姓在和平穩定的環境下創造了大量財富,百姓富裕,豐衣足食,安居樂業,使漢王朝的物質基礎大大增強,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為漢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唐初貞觀時李世民主張垂拱而治,意思是站在百姓.和大臣旁邊,垂衣拱手,不多加干涉,就天下大治了。垂拱而治的本質與黃老政治是一樣的,都提倡「君無為」。唐太宗曾談其治國體會:「夫安人寧國,惟在於君。君無為則人樂,君多欲則人苦。」意思是一個國家及百姓要想安寧平和,主要取決皇帝,皇帝無為而治百姓則幸福安樂,皇帝如果幹涉過多,百姓就會窮苦。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自始至終尊奉老子無為而治的王朝。其歷代皇帝對老子尊稱有加,自稱自己是老子的後裔,尊老子為聖祖,確定了道教為國教,唐玄宗是唐朝第九位皇帝,他在位45年,對老子及道教的尊崇達到了頂峰。唐玄宗把老子列在孔子和釋迦牟尼之上,道教在儒、佛之上。唐玄宗兩次注釋《道德經》
唐玄宗說《道德經》「其要在於理身、理國。理國則絕矜尚華薄,以無為不言為教。理身則少私寡慾,以虛心實腹為務」。開元二十年唐玄宗頒發推崇《道德經》的詔書,要求「士庶家藏一本,勒令習讀使知旨要」。
李唐一朝,「內用黃老,外示儒術」,成為國家政治基石。因此,唐朝在大尊道教的同時,也大力倡導道家無為而治的治國術,注重德治,一邊輕徭薄賦,一邊垂拱而治,所以造成了唐初天下大治,邊地蠻夷都來歸服的局面,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
在老子看來,柔弱不僅富有生機,而且還是非常強大的,柔弱能夠戰勝一切。水是天下最柔軟的東西,遇圓則圓,遇方則方,但水卻能無孔不入,無堅不摧,沒有一件剛強的東西能與之相比。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而且會停留在眾人都厭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由此可見,老子崇尚的重柔守弱、不爭並不是懦弱、消極無為,柔弱本身就是一種力量,一種比剛強更強大的力量。老子希望人們保持柔弱不爭的姿態,採用柔弱的方式,不要強行追求所謂的剛強,這樣反而不能達到「無不為」的效果,這種不爭其實是老子一種獨特的取勝之道。
柔弱不爭作為人的處事原則其實有兩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即靈活性,溫和性。對於個人來說,人生活於塵世中,在與人相處的時候,如果能採用溫和的方式,待人接物懂得靈活變通,不剛愎自用、固執己見,具有耐心和韌性,合乎時宜,恰如其分,這樣才能減少生活道路上的阻力與障礙,有助於達到個人的願望,就會成為生活中的強者。
『 對於社會而言,重柔守弱,不與人爭,可以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摩擦和衝突,維持和諧的人際關係。如果人人都好勇鬥狠,社會必然紛爭四起,不利於社會的安定,對人對己都沒有好處。所以,老子的不爭從表面看來好像是恥辱軟弱的,但實際上是聰明而有力的,體現了老子極高的人生智慧。
美國研究中國經濟的專家鄧正萊說:「中國的前程,在於通過信奉和拓展老子的天道思想而回到本國的自由傳統。《道德經》就是中國的自由憲章。「
TAG:量子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