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強離婚案宣判了,女兒判給馬蓉合適嗎?
01
王寶強訴馬蓉離婚案宣判
2018年2月11日下午,
王寶強訴馬蓉離婚案宣判了。
法院判決解除雙方婚姻關係,
並從利於子女健康成長角度出發,
判決婚生子由王寶強撫養,
婚生女由馬蓉撫養。
王寶強訴馬蓉離婚案中,
根據相關證據,
法院認定馬蓉與他人存在婚外不正當關係,
違反夫妻忠實義務,
夫妻感情破裂,
判決解除婚姻關係,
並對子女探望時間和方式進行了判定。
馬蓉微博在去年年底發了一篇長文,
指責王寶強的做法「傷害孩子」。
責備王寶強對孩子身心造成了傷害,
警告他準備好面對孩子成人後「目光的準備」。
無論大家怎樣責罵馬蓉,
她至少知道,
和王寶強離婚案鬧得全國皆知,
一定會對孩子未來造成嚴重影響。
男孩成長中需要以父親為榜樣學習男性角色,
女孩成長中需要以母親為榜樣學習女性角色,
法院這樣的判決,
從心理層面來看,
有合理性。
但是,
父親和母親角色並不僅僅如此。
父親和母親在孩子成長中
各自扮演著更多的不同角色。
02
父母在孩子成長中扮演什麼角色
在0-6歲,
孩子與其主要照顧者之間的關係
會對孩子一生親密關係造成重大影響。
在成長過程中,
孩子通過觀察自己的父母,
來了解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的差異。
父母的共同投入,
是培養好一個孩子的關鍵因素。
不管孩子是否意識到,
他們都在很幼小的年紀,
就開始了學習按照社會對自己性別的期望,
處理生活事件和人際關係。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
任何一方的缺失或者不平衡的投入,
都會影響孩子未來親密關係的建立。
父母對孩子都很重要。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
父母各自對孩子有哪些影響呢?
1) 父親給予「規則」,母親給予「安全感」
父親傾向於和孩子玩耍,
而母親則傾向於照顧孩子。
所以父親的角色更可能會
向孩子展示"競爭性"和"獨立性"這兩種品質。
母親的角色則傾向於
賦予孩子"公平性"和"安全感"這兩種品質。
在與孩子玩耍時,
父親更重視設立規則,
母親更重視為孩子創造安全環境。
在父親過於強勢的家庭中,
孩子安全感很弱,
卻有過多「規則限制」,
他們可能會傾向於迴避風險。
這樣的男性普遍比較軟弱,
安於現狀,
不肯冒險。
在母親過於強勢的家庭中,
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
但缺少"限制"。
他們可能會不計後果參與冒險活動,
並且不太重視社會規範,
不太考慮別人的感情,
甚至踐踏他人利益。
只有父親和母親的養育方式結合,
才能使孩子的成長處於一種平衡之中。
2) 父親和母親溝通方式不同
父親講話方式傾向於剪短、
有方向性,
直指要點,
而且更能可能採用細微的身體語言。
母親講話方式則傾向於描述性,
傳遞出更多情緒和情感。
孩子通過和自己父母的溝通,
能夠了解與男性和女性表述方式的差異,
進而調整自己
與不同性別的人的溝通模式。
3)父親和母親為孩子人生的準備方式不同
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
若有父親在場,
這個孩子就會對男人的世界
擁有更多熟悉性和安全感。
尤其對於女孩,
有父親陪伴長大的女孩,
在青少年階段和成年後
都更能夠和男性建立起健康的關係。
而母親的教養
則會為孩子提供另一種榜樣,
讓她們看到女性在和男性相處的過程中,
什麼樣的言談舉止是恰當的。
對男孩而言,
母親還可以幫助他們理解女性的世界,
使男性發展出
對女性情感和需求的敏感度。
男孩與母親的溝通,
也間接鍛煉了他們與女性的溝通。
4)父親和母親關係的和諧,
能夠教導孩子尊重另一種性別
一個人與自己伴侶如何相處,
往往會模仿自己父母的相處模式。
一個男孩,
會從父親對待母親的態度,
學習未來自己對待妻子的態度;
同樣一個女孩,
也會從母親對待父親的態度,
學習未來自己對待丈夫的態度。
如果他們父母的相處模式是相互尊重,
善於溝通,
這種模式也會被孩子複製進自己婚姻中。
03
離婚後,父母還能繼續引導孩子嗎?
在離婚家庭的孩子,
就一定會缺失父母角色引導嗎?
未必。
但決定權在父母手上。
夫妻關係結束了,
親子關係還沒結束。
夫妻也許再也沒有頻繁互動,
但父母仍然可以存在與孩子生活中,
給他們很多支持和正面影響。
離婚本身對孩子的傷害,
很可能被修復。
父母敵對態度
對孩子傷害才是最嚴重一環。
如果父母離婚過程慘烈,
婚後如同仇人,
並且把孩子當成繼續「攻擊」對方的武器,
那麼孩子就會很悲慘。
馬蓉和王寶強的離婚案已經持續一年多了,
過程「慘烈」。
對於普通家庭,
兒子判給父親
女兒判給母親也許很合理。
因為對普通人來說,
離婚事件只是家庭事件。
但是馬蓉和王寶強的離婚案,
已經鬧得全國皆知,
馬蓉的醜聞也全國皆知,
他們的離婚案已經變成社會事件了。
兒女現在還小,
還接觸不到網路,
也還沒有走進校園。
社會輿論的傷害暫時還沒有。
但孩子總會長大,
接觸社會,
尤其適合馬蓉一起生活的女兒,
她的成長中會不會遭受很多異樣的眼光?
更嚴重的問題是,
現在看來,
馬蓉和王寶強能夠彼此原諒的可能性也很小,
未來怎麼溝通還是個難題,
孩子很可能未來見不到父親或者母親一方。
他們的成長中也許會失去一個重要的角色榜樣。
還會遭受父母彼此敵對給他們造成的二次傷害。
再遭受社會輿論的三次傷害。
當他們能夠接觸到輿論,
了解到父母離婚過程成了全國人民關注事件,
他們該怎麼面對?
他們進入校園後
會不會被周圍的人指指點點?
也許他們未來受到的傷害,
會比父母離婚本身帶來的傷害更大。
所以如果兩人真是為了孩子,
大概需要慎重考慮,
未來將如何應對孩子可能面對的傷害,
怎麼將傷害程度降到最低……
※太貼心的孩子,其實是「小老公、小老婆」現象
※為什麼這個優秀的博士,會被導師逼死?
TAG:心理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