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想讓你知道,中國的傳統與現代

我想讓你知道,中國的傳統與現代

親愛的爸爸媽媽小朋友們,大家好。

童行通識教育親子伴讀課程升級歸來啦~~~在這停更的一個月里,幾乎每天都收到很多家長發來的留言,問伴讀課程什麼時候重啟;跟我們分享伴讀的趣事,非常感謝大家的厚愛。讓我們倍感欣慰。

2018 年的親子伴讀路,讓我們繼續一起童行吧~

人到異鄉,就會對比異鄉和家鄉。中國人常是敏感的,一出國就不停對比,看國外哪裡比中國好,哪裡不如中國。

中國人出國的心態,這些年發生了很大變化。

九十年代出國的中國人,看什麼都還是炫目,從來沒見過雙層巴士,從來沒見過超市,從來沒開過自己的車。發達國家真是哪裡都好,出門就是免費公園,公園裡都是大片綠地和免費的兒童遊樂設施。那個時候的中國人,都還是抱著過苦日子的心態,一分錢掰開了花,知識分子去餐館刷盤子,只想留在那花花世界,再不回國。

後來,20年過去,中國人再出國,看到的、聽到的好像變成了另外的國家:這就是英國/美國/法國/義大利?這還算髮達國家?瞧瞧這地鐵,可沒我們城市新修的地鐵好。樓都這麼舊了!這小機場真寒酸。這兒的房價也太便宜了吧?!

這翻天覆地的變化,就在一代人之間。眼中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也不再是羨慕的對象,反而充滿同情地說著西方的衰落。或許是人窮久了,就對貧富特別關注。窮的時候怕人說,富起來了就格外喜歡對比貧富。

我們該如何看待其他國家,如何看待我們自己?如何給我們的孩子們講述中國和外國?

今年一月再次出國,來到美國東海岸,女兒和母親同行。

母親觀察了幾天,說:現在看上去,中國哪裡都是現代的,新樓、新路、新機場,看著全都特別現代,到了美國反而看哪兒哪兒都是歷史建築。其實美國才兩百多年歷史,中國五千年歷史呢。母親又說:現在想想,中國這五千年歷史,好像跟現在咱們的生活一點兒關係都沒有,人家這邊,歷史一直在連續下來,但是咱們全是從零開始。

母親的話一語中的。我們生活在沒有歷史、只有古董的時代里。歷史是某種一直延續而始終在起作用的東西,古董是屬於過去而現在只被陳列的東西。

歷史在我們出生之前被截斷了。整整幾千年,可能這一次的截斷是最徹底的。歷史需要人來傳承,可是在我們生活的時空里,歷史只存在在架子上,在故宮博物院的參觀人流里,在《百家講壇》的八卦風雲中,在穿漢服行個叩頭禮的形式主義中。

這些都不是歷史,這些都是古董。古董是陳列品,傳承的歷史是思維方式。

古董和歷史的差別在於:

學了古董之後,並不會覺得它和生活有什麼聯繫,它的影響力和意義只局限於參觀的瞬間;

學了歷史之後,是帶著歷史的思維、歷史的疑問和歷史的發現處理日常生活。

舉個例子,如果只是買了一幅宋朝的古畫,知道這是哪個畫家、哪種技法的作品,這是古董的思路,畫作是被當作名貴事物來傳承。而如果掛著一幅宋朝的古畫的複製品,價格上非常低廉,但是把畫家對壯闊河山的激情、對日常人物的觀察方法、對高潔品格的固執追求帶到日常事業中,這是畫作被當作歷史傳承。

歷史是一種精神性存在,它只能被精神性延續。在可見的建築和器物中,你能感受到它的力量,但如果不去精神性領會,那麼就相當於沒有延續。

精神性的歷史、對先賢討論問題的思考與繼承,在我們周圍都很少見到蹤影。於是我們的山水再也不是對胸襟的彰顯,林木也再也不是對品格的描摹。我們的環境和精神歷史失去了關聯,走到任何一個地方,都見不到述說性格和過往的建築,見不到凝固的思想。

然而歷史是需要延續的,它是我們的身份標誌,是我們的精神血脈。

主題展開

那我們該如何向孩子傳遞中國的傳統?

孩子還小,不可能理解我們歷史中社會發展、思辨的部分,也不適宜太早傳遞太多。

我們能講的,仍然還只是可見的器物、食品、習俗、故事、人物,孩子小小的心裡,也只能理解到這個層面。

從具象到抽象,從故事到哲理,這是孩子思維發展的正常脈絡。我們仍然講這些簡單的事實,但我們可以不把中國講成古董,而要講出其中精神性的歷史、可傳承的信念。

01

中國人如何理解神話

我們可以給孩子重塑中國的神話傳統。雖然中國從來沒有完整成體系的神話系統,但是民間傳說漸漸彙集起來,成為中華久遠而共同的民族記憶,是我們對宇宙世界的理解。中國神話也包含了寬容大度的傳統社會氛圍。

02

中國有什麼獨特藝術

我們可以帶孩子欣賞中國的書畫音樂藝術。雖然中國的書畫音樂在技法探索方面遠沒有文藝復興之後的西方藝術那樣先進,但中國書畫和音樂自有其獨特的審美特徵,高潔輕靈,和日常為人處世的審美相通,和品性相通。

03

中國人如何為人處世

我們還可以給孩子講那些流傳至今、彰顯中國人做事風格的故事,有許多凝結在成語中,用故事傳遞哲學。有褒揚性的塞翁失馬、卧薪嘗膽、胸有成竹,諷刺性的有守株待兔、刻舟求劍。這些故事會成為孩子心裡對於為人處世的第一印象,長久影響他們。

除了繪本,我們更可以在日常生活里講古代君子的品質和自我修養。無論是否有人監管,都能不欺人、不自欺、不貪求、不陷害,正心誠意,思考為人處世的準則。如果小朋友能從我們身上感受到這一切,並延續這一切。這才是傳承的歷史,活著的歷史。

繪本解讀

在這樣的知識框架下,我們精心選擇了四本有趣的繪本,各有特色,又各有側重。

其中有:

小齡組(3-4歲)繪本為:

[中] 熊亮的《小年獸》

[中]梁川工作室編繪的《大鬧天宮》

大齡組(5-6歲)繪本為:

[中]劉雪楓《高山流水》

[美] 瓊·穆特的《禪的故事》

小齡組

《小年獸》

這是一本應時應景的好繪本,在我們春節將近的時分,給孩子看這本喜慶又溫暖的書,最能體會到節日的氛圍。這本書對傳統中可怕的年獸做了溫情改造,也更啟迪孩子的情感。這是一種重述傳統、重述神話的好方法,我們可以把傳統故事中僵硬的部分,改造得更現代,成為我們民族的新傳說。藉助春節,我們還可以講述其他節日背後的故事。

《大鬧天宮》

孫悟空的故事想必所有小朋友都聽說過了。《西遊記》是中國神話傳說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國文學的代表作。這本繪本選取了孫悟空最光輝燦爛的一段歷史,卻也埋藏了孫悟空接下來的漫長磨難。小朋友肯定可以感受到孫悟空對自由的追求,也可以間接根據《西遊記》了解中國融合體系下的神話傳統。

大齡組

《高山流水》

從畫風上說,這本精緻的繪本無可挑剔。它極為難得地用現代畫法,畫出了傳統藝術的神韻。意境高遠、人與景緻和諧,這都是中國藝術畫作中極為看重的哲學品質。這本書講了中國藝術史上極為重要的知音的故事,鍾子期和俞伯牙的友誼,也是古典藝術友誼的典範。我們可以讓小朋友藉助古琴,了解中國獨特的古典藝術和審美。

《禪的故事》

這個繪本我很喜歡,把中國古老的禪意用如此輕盈優雅的小故事展現,實在是很巧妙。中國的禪意一向靠故事呈現,由聽到的人自己領悟,這個繪本繼承了這種精髓,讓孩子直接感受禪的表達。塞翁失馬等等小故事也很符合中國傳統哲學。這本書還傳達了中國和世界的交往,如何讓古老的中國傳統為人理解,這本書給了很好的範本。

如何講

在這個單元里,我們會準備很多圖片和視頻,對於小朋友而言,還是直觀看到一些事物、一些樂舞,更讓他們有整體感覺。

而且這一單元由於和生活貼近,我們完全可以藉助春節,在包餃子的過程中、吃年夜飯和看電視的聊天中,跟孩子聊聊節日背後的中國。

這個單元的介紹,集中在中國的傳統,源遠流長的歷史和文化藝術。那麼中國的現代呢?中國的強大富足和發展奇蹟呢?

這方面,在我們的伴讀課程中沒有刻意強調,而是淡然處理。中國只是回到常態而已。中國社會應當享有和平和繁榮,這是我們的常態。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中國過去三千年前的大部分時光都是和平富足。這是萬千吃苦、勤勉的中國人自我創造的生活。

最終,我希望我們的孩子都能夠更清晰、更深入地認識中國,能夠理解自己是中國人。過去兩百年,中國人對愛國主義常常在癲狂的兩極間搖擺,要麼認為自己超過一切人,因為唯我獨尊而愛國;要麼認為自己不如任何人,因為自卑而嘲笑摒棄愛國主義。

然而,愛國和「我國第一」的自傲沒有關係,而是一種親情,一種對自我的承認。就像我們對自己的家人,我的爸爸媽媽不是最英俊美麗的,不是最有錢的,但是他們是我的爸爸媽媽啊,我愛他們。深情源於理解和接納,與唯我獨尊無關。

希望我們的孩子們都能慢慢感受到,世界中、歷史中、心中的中國。

2018更美好

春節將近,在這裡提前給大家拜年啦!

希望每一位大朋友和小朋友都過一個開心快樂的春節。

希望春節每個家庭都能過得平安喜樂,無論是否有熱熱鬧鬧,都有心裡的溫暖光芒。

願大朋友和小朋友新一年都有新的夢想實現。

2018願我們繼續童行。

—郝景芳

GIF

12

郝景芳

第 74 屆世界科幻大會「雨果獎」得主

清華大學經濟學博士、天體物理系碩士

作家,經濟學家,3歲女兒的媽媽

童行計劃發起人

這是童行伴讀課程的第21篇智慧分享。

讓我們一起把大大的世界送給小小的人兒~

本文風景圖來源故宮博物館官方微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童行計劃 的精彩文章:

應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科學家奶爸有辦法!

TAG:童行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