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資治通鑒30》從越國的滅亡看「自知」的重要性,自知者明

《資治通鑒30》從越國的滅亡看「自知」的重要性,自知者明

我們經常講的一句話「知人者智,知己者明。」什麼意思呢,就是能了解他人的人聰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明智。

其實後面還有幾句,這段話出資《老子校本》: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勝人者有力,勝己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翻譯一下就是:能了解他人的人聰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明智。能戰勝別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戰勝自己的人更加強大而不可戰勝。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堅持力行的人有志向。不喪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身雖死而「道」猶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長壽。

老子告訴我們,人貴有自知之明,自知者,不會幹出格的事,也就能避禍。

下面我們講故事:公元前334年,越國國王姒無強攻打齊國。齊王派人向他遊說:伐齊國不如去攻楚國好處大。越王於是去攻打楚國,卻大敗而歸。楚國趁勢佔領了原先吳國的舊地,向東一直到浙江。越國從此分崩瓦解,各家貴族爭相為王,或自立為國君,分散在沿海一帶,各自向楚國臣服。這時候的楚王是楚威王,看過《羋月傳》的都知道,楚威王是羋月她老爹。

羋月傳中的楚威王

故事不長,意義深刻。主角是姒無強,這個人不出名,我特意百度了一下,搜索結果只有44個,也沒有百科,實在是沒有什麼名氣。

百度搜索姒無強,44個結果

但是我們知道,司馬光寫資治通鑒,每個故事每個人物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因為他的書是給皇帝看的,要對皇帝有用,所以很多我們熟知的人物都沒有出現在資治通鑒,比如詩仙李白。選擇姒無強的故事,是因為姒無強的不自知。

戰國七雄都是撐到了最後被秦始皇消滅的國家,有強有弱,比如韓國一直很弱小, 如果不是撐到了最後,是算不上七雄的在戰國初期,越國是當時四強之一,但是很可惜她最終被楚王而不是秦始皇消滅了。

越國是好戰之國,從越王朱勾發動政變弒君殺父篡位(越王不壽,勾踐之孫)開始,越國連續幾代內亂弒君篡位,越王朱勾在前414年、前413年,出兵并吞了滕國(今山東滕州)、郯國(今山東郯城)兩小國,俘虜郯國君主鴣。

前411年去世,在位37年,由太子翳(又名不光)即位。越王翳三十六年(前375年),越王翳的弟弟豫,為了繼承王位,連續謀害三個王子。隨後,豫又挑唆越王,企圖除掉太子諸咎,遭到越王拒絕。七月,諸咎擔心自身被害,索性率領軍隊趕走了豫,又包圍王宮,發動宮廷政動。越王翳被諸咎殺害。十月,越國人殺死太子諸咎,越國陷入內亂。在吳地的越國人擁立諸咎之子錯枝(也就是《莊子》中的王子搜)為王。目睹多次宮廷政變和殺戮的錯枝不願意繼位,就逃亡到丹地的洞穴中。追隨而來的大臣,久勸不出,就以煙薰的方法迫使他出來。錯枝被推舉為越王,戴上王冠,小心翼翼地登上車,對著上天大聲呼喊說:「君乎,君乎,獨不可以舍我乎!」之後他似乎也在力求逃離此王位。

越人不甘讓吳人操縱越國政治,前373年,留在越國故地的卿大夫寺區率兵平叛,殺死禍首豫,又進入吳地,打擊了吳國舊貴族並廢黜錯枝,擁立了越王翳之子之侯(又名初無餘)為越王,號稱莽安。十年後,公元前363年,寺區的弟弟思又弒殺了之侯,擁立其弟無顓為越王。從「諸咎之亂」後,宮廷中不斷上演弒君弒父的悲劇,越國貴族間的互相殘殺,造成越國政局混亂、社會動蕩、經濟倒退,越王句踐開創的霸業也走向衰落。以致越人不能控制自己,讓吳人出面,此時吳國人逐漸掌握越國的政治。

末代越王無彊,興師北伐齊國,西攻楚國,與中原各國爭強,可惜最後被楚威王大敗,最終被楚懷王消滅。

說來說去,其實就是四個字:不作不死。

亂世,不悄悄地眯起來儲備力量,今天打這個,明天挑逗那個,最終給消滅。

地低為海,人低為王。其實在公司也是一樣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秋戰國 的精彩文章:

中國古代最傑出的24位名將,關羽只能排到倒數第二
讀史而非明史,寫史之感悟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