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一場大雪暴露出來日本人的許多問題
大家可能還對上個月中國大範圍的降雪記憶猶新,包括我們的鄰國日本也不例外,最嚴重的是在上個月的二十三日,東京的積雪量竟然達到了二十厘米以上,這可是近五年都沒有出現的大雪,但是東京對這場大雪應對相當不給力,交通嚴重擁堵,明明是早就已經在幾天前就已經有降雪警告了,但是東京方面的應對機制幾乎等於零。
這一點倒是挺讓人摸不著頭腦,東京這樣一個全球性的大都市怎麼會出現這樣低級的問題呢?
小編說過不少日本東京的優越性,但是有優點,就一定有缺點,而日本人的缺點在這次大雪中暴露的一覽無遺,最能表現出這種情況的原因在於日本人有著「一定要眼見為實」的超低效率的文化。
我們來還原一下當時的情況,首都圈的天氣從二十二號就已經開始大雪紛飛了,交通已經嚴重癱瘓了,而且氣象部門也已經播報,未來二十四小時的雪會越下越大。
這是許多首都圈的公司,強制員工必須上班嗎?
不是!
還是說這些提早下班的人士在路上發生嚴重擁堵嗎?
也不是!
對於這種情況,有很多人批評鐵道應對大雪的能力太差。
但首都圈鐵道部門也叫苦不迭,表示相當無奈,如果說為了很多年一次的降雪而斥資巨額去修建熱水融雪的裝置是不現實的,也是性價比極不均衡的一件事情。
那麼這樣看上去好像是誰都有理,誰都特別冤枉,引發這種問題的根源究竟在於哪裡呢?
一種觀點是,其問題在於對危機管理的緊張感不夠。
這次首都圈降雪的最初預報是「先降雨,下午過後多久會降雪」。
但是由於南岸低氣壓比想像中更加強勁,寒氣從北邊吹來,氣溫下降,導致降雪時間比預報的要早。
但是這都是比較片面的說辭,日本的降雪預測早就是世界前列了,更不用說是首都圈的暴雪預警了,那更是可以達到實時分析的地步。
個人覺得這種觀點根本站不住腳。
但是歸根於日本人最本質的問題,當然就是「一定要眼見為實」或是「如果沒有切實地感受到實際有發生,就不會行動」的問題。
在這次的大雪中,指的就是「如果沒有開始積雪,就不會有下班的決斷」。
有的公司竟然提出令人難以置信的要求「所乘電車如果停運,其沿線的人可以回家」。
雖然一旦停運就沒法回家了,但重點是「沒有實際發生的」就不行。
但實際上如果一旦雪災來臨,就意味著已經受災,已經造成交通癱瘓,已經造成財產上的損失,那麼如果這樣的話,有天氣預報和災難預警已經是無用的了。
這是一個日本人骨子裡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並不是敗在了情報的入手速度和預測能力,而是「決斷能力」。
說白了還是和日本高層決斷者不想承擔責任和錯誤是一個道理,儘可能的推卸責任。
如果高層判斷前先走了,結果判斷失誤,這是一定會被受到責備的,並且這種污點會攜帶一輩子。
所以在日本的決策者的世界中「如果不看到問題就不會行動」這樣的一種陋習長期存在於日本的組織中。
現在這個飛速變化的時代,可以說很多事「眼見都不一定為實」。
可能日本的高層決斷者覺得「眼見為實」起碼比「推測」和「預測」要來的可靠,更容易讓人安心。
而且日本的這種工作習慣的「儀式感」被帶入了很多方面。
日本決斷者會是非要是雪災來臨了才知道動員救援。
但是中國的公司一般會和員工說像這種天氣惡劣的情況,如果可以在家辦公的話,就不用特意跑到市中心上班了,畢竟要的是任務量,而不是要的是員工準時準點坐在辦公室里身心俱疲的辦公。
而且就算是現代的許多日本企業還有著這樣的想法,「如果不面對面交流,就無法安心」或是「如果最終沒有呈現在紙上,任務就不算完成」之類的,果然還是有「眼見為實」的陋習包含在其中。
這個問題恐怕是降低日本經濟生產率的原因。試想「如果沒有真的下雪,就無法判斷」、 「因為在家辦公沒有信賴感,所以一定要在公司面對面工作」這樣的事會花掉大量的時間和勞力。
日本的決策者應該反思決策、效率乃至於「眼見為實」這幾者的關係,換位思考去變革日本的經濟制度才是最好的。
日本物語
前身為日本戰國歷史文化社區浪人御所「看日大本營」(2006年創欄)與日本視角(JPSOO.COM)旗下APP聯合發行。旨在以文化、歷史、旅遊、教育、匠人等角度,闡述中日之間的差異引發用戶思考,促進中國年青人對日本的全新認知,希望能有態度、有深度地傳遞有用的知識。
GIF
TAG:日本物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