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有一種夢想叫全球組網 有一支鐵軍叫北斗團隊

有一種夢想叫全球組網 有一支鐵軍叫北斗團隊

中國北斗導航衛星再一次成功奔向「太空泊位」!

2月12日,北斗三號第五、六顆全球組網衛星從我國西昌直刺蒼穹,至此我國已成功將33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升空,距離建設屬於中國人自主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又近了一步。

18年前,兩顆北斗一號導航衛星先後發射成功,從此,中國有了自己的導航衛星。但要說起導航衛星研製的起點,則要再向前推6年。1994年,中國第一支北斗衛星研製團隊在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以下簡稱「五院」)誕生,「從零起步」開始探索,至今已24個年頭。

從研製北斗導航衛星之初的艱難起步,到區域組網密集發射的快速成長,再到全球導航系統論證和研製的日趨成熟,20餘年間,這支研製北斗導航衛星的「國家隊」,已逐漸被鍛造為一支敢打硬仗、能打勝仗的「鐵軍」。

北斗最新一次發射任務是臨近農曆新年的特殊時刻。在四川省大涼山深處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這支「鐵軍」以實際行動再次向全世界發出宣言:衛星導航的全球組網夢,中國人正在實現!

有一種執著,叫「越難越要上」

有「中國北斗之父」之稱的「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中科院院士孫家棟曾說過,中國的北斗是世界的北斗,中國的北斗不僅為中國人作貢獻,也要為世界人作貢獻。

如今,我們正迎來「衝出亞洲,走向世界」——北斗導航衛星「三步走」發展戰略的收官一步。

在北斗導航區域衛星系統密集研製和發射的同時,五院就啟動了全球導航衛星系統的論證預研工作,並於2009年從區域組網衛星團隊中抽調骨幹力量組建了研製隊伍。

北斗三號衛星總指揮遲軍告訴記者,從一開始,團隊就感受到了「山大」的壓力,這個北斗家族的新成員「里里外外都是新的」,並且都是「中國製造」,每一項的技術跨度都很大,團隊成員要不斷站在技術的「岔路口」上,披荊斬棘,摸索前行。

「越難越要上」,遲軍對這個隊伍有信心。這支團隊也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印證了這句話。

過去20多年裡,北斗人逐個攻克了一系列無先例、高難度的技術難關:自主研發我國首個「複合材料全桁架式衛星平台」,輕量化、長壽命、高可靠的平台能夠適應「一箭多星」直接入軌發射,為快速組網奠定堅實基礎;攻剋星間鏈路技術,突破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設瓶頸;攻克自主導航技術,使衛星星座具備脫離地面站獨立智能運行、互聯互通的能力……而這一系列創新攻關,與以往衛星的攻關周期相比大為縮短。

以星間鏈路技術為例,這是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提供與GPS相當定位精度的關鍵和瓶頸。這一技術涉及星座軌道、計算機網路、通信電子、信號處理等眾多學科和專業,技術複雜、攻關難度極大。

北斗三號工程副總設計師、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說,團隊成員克服重重困難,率先提出了中高低軌道星間鏈路混合型新體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星間鏈路網路協議和系統設計方案。

有一種信念,叫做「核心在手」

謝軍告訴記者,「我們的衛星部件國產率高達100%」,從長遠可持續發展來看,必須堅定地走國產化道路,做到「核心在手」。

眾所周知,關鍵元器件受制於人,曾長期制約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對一個將發射30多顆衛星的導航系統而言,國產化對於系統的建設和穩定運行生死攸關,不能被別人卡住「命門」,必須把命運攥在自己手中。

遲軍說,「棄洋貨而用國貨」,不僅需要對事業的高度負責精神,更需要敢於擔當的勇氣。如果怕承擔責任,患得患失,就會永遠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只有關鍵技術在手,才能保證主動。

以一個名為「行波管放大器」的元器件為例,這是通信衛星的關鍵元器件,曾長期依賴國外進口。2014年,當北斗團隊進行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試驗星研製時,該元器件的廠家突然通知「由於政府原因」停止供貨。

但令外方沒想到的是,北斗團隊已經取得了技術突破,於是果斷用國貨替代,避免了「老外不供貨」就「停擺」的現象。

五院一位專家告訴記者,後來,當外方得知五院同類產品已經問世後,又急忙表示可以供貨,且降價一半以上。他說,這件事讓整個北斗團隊嘗到了「核心在手」的甜頭,也更加堅定了走國產化道路的決心。

這當然並不容易。按照這位專家的說法,從2010年開始,每年春節遲軍等「兩總」都是和研製團隊在研製試驗現場度過的,他們把有些器件搭出單機來,在單機層面去「跑」,進行長時間試驗,有的產品驗證考核長達7年多時間。

十多年過去,長期依靠進口的行波管放大器組件、微波開關、大功率電源控制器、動量輪組件、星敏感器等關鍵產品均實現了主、備份全部國產化,北斗三號衛星達到100%的部件國產化。

一項項產品創新成果擺脫了西方的掣肘,拉近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也為後續北斗導航衛星的全面國產化鋪平了道路。正如遲軍所言:「現在,我可以欣慰地說,北斗導航衛星所用的關鍵元器件受制於人的日子,成為歷史」。

有一種希望,叫「春筍般成長」

世界四大衛星導航系統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在中國,一個以中青年為骨幹,胸懷航天強國夢的「國家隊」活躍於北斗衛星研製最前列。

五院院長張洪太說,「這支隊伍越來越成熟了」。經過十多年的知識積澱和人才培養,這支團隊已形成以老專家、院士為顧問,以中年專家為核心,以青年骨幹為主力,「老中青」結合的人才梯隊。

此次北斗三號雙星測試指揮付晶告訴記者,這次任務發射場試驗隊,是導航衛星人員最精簡的隊伍——原來需要14人的測試崗,現在只需要5個人就夠了。而這離不開團隊對測試技術的鑽研和探索,更離不開隊員能力的迅速提升。

與其他衛星研製不同,導航衛星是一顆接一顆發射,從沒有緩衝,這個團隊成員走的是「長征路」。從北斗一代到北斗三號,北斗團隊為了全球組網夢,十幾年來的隱忍和付出少有人知,特別是從2015年開始,北斗三號全球組網星研製進入最緊張的關鍵時期,別說是雙休日,春節、十一等假期也常在測試現場或發射場度過。這幾乎讓每個團隊成員都成了「有故事的人」。

主管導航衛星飛行測控的衛星指揮員王立峰,工作十餘年來從沒有關過手機,「半夜的衛星報警常有,可千萬不能關機,24小時待命早就習慣了」。

從事加註工作40餘年的白崑順師傅,雙手因燃料浸染如同樹皮般乾枯,但他常說:「幹了一輩子,不覺得苦,保成功,是我這輩子最大的意義」。

作為一名導航的老員工,鮑恩竹一直從事著他人看來再平凡不過的總體電路工作,沒有成果,沒有改變,如同衛星電路的「鋪路工」,一干就是20年,可在她看來:「等將來自己老了,回想為了導航事業奮鬥了一輩子,那種感覺相當光榮」。

加入北斗研製團隊已19年的吳振宇,是此次「雙星」的總體主任設計師,「為了一個數據的確認干幾周,為了一份完美的設計文件改幾十遍,不光是我,基本每個人都體會過」,他說,「很多人都是十幾年如一日,但為了夢想嘛,大家覺得值!」

「為了夢想!」

看起來有些大話的意味,但或許也只有「夢想」二字,才能讓人們理解這支「鐵軍」對導航事業的一往情深。在他們看來,這項事業和國家利益息息相關、與每一位國人呼吸與共,只有做好,才能對得起自己。

如今,再度奔向「太空泊位」的北斗三號,猶如無形的勳章,再度彰顯了這支北斗團隊的能力。面對後續任務,這支「鐵軍」也已擦亮鎧甲磨利劍鋒,待到全球組網時,「鐵軍叢中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網 的精彩文章:

特朗普美國優先政策遭多國領導人暗批 美財長回應
日本欲要求韓政府阻止設勞工像

TAG: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