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叢林和村莊的邊界

在叢林和村莊的邊界

1

我們在樹屋上窩了三個下午。

陽光和塵土的氣息,在密密的棕櫚葉屋頂下,風吹過來,柔軟的樹葉摩挲。兩隻狗在不遠處趴著,再遠一些的地方,一隻孔雀踱步。同行的法國女孩趴在一側的樹枝上,正試圖把光圈調到最大,以捕捉它的儀態。

我們多少覺得有點無聊,但仍然十分認可,這是一個清閑的、親切的,與慣常生活不一樣的漫長下午。前一周,有志願者說在一側的草原見到過七十幾頭的龐大的象群沒入森林。還是要看運氣。

我們的樹屋挨著的這條象道(Corridor)有些特別,它連接著兩片國家森林公園,是象群需要在森林間遷徙的必經之地。在大象幾無可能出現的判斷下,德國男孩和蘭卡小哥一起「涉險」穿過象道,從一顆高高的樹上搖下酸澀的野果——拇指大的黃色果實,真酸,只能銜在腮幫子里,味覺被酸澀麻木之後,漸漸地才有回甘。果子不夠分,大家卻都想吃。

所有人懶散地或倚或躺,以為又是一無所獲的一天時,兩位蘭卡小哥突然提醒我們噤聲。他們黑白分明的眼睛裡,突然顯現出近乎鋒利的專註:有七頭象,是一個家庭。

——而我們伸長了脖子,一頭也看不見。

輪換著手中的望遠鏡,十幾分鐘過後,終於在風壓低了長草的片刻,瞥到了象群移動的背脊,在山林和原野之間,只一條線而已。他們仍然興奮又熱忱地指向那個方向,教人只想哭笑不得地捂眼睛。

再順著木杆爬下樹,開車朝草叢的深處去,最終還是因為長草茂盛,帶著不嚴重的失望回營地去了。

2

我們的營地臨著一個湖泊。

它一點也不像,但卻是一個人工湖。在叢林和村莊之間,銜著朝陽,照著夕霞,面向著逶迤的山脊。剛到時,我趁著還沒被告知規矩,跑去湖邊看孩童和婦人帶著家狗在湖傍一隅洗衣玩水。回來之後,守衛的大叔一臉嚴肅地嚇唬我湖裡有大鱷魚,用手臂比劃著鱷魚的巨口,啊嗚把你吃掉,然後哈哈大笑,叮囑我下次要去的話得叫上他陪同。

它存在得這樣理所應當,彷彿有千年之久,卻聽說是在30年前為了維護生態平衡建造起來的。

30年前,新政府頒布政策,鼓勵人們遷居內陸的森林,開墾荒地,耕種謀生。人們帶著耕具闖入神秘的叢林,伐倒、焚燒樹木。

森林被撕出裂口,裂口延展成縫隙,縫隙拓寬為田地、為村落、為市鎮。

從自然、從其他生物那裡,人類搶來居所。野獸則帶著記憶和怨憤,時時來抵抗、復仇。於是在這片土地上響起槍聲、炮仗聲、人們集結的怒吼和象的哀鳴,再也沒有停息過。

象的形象仍然位列佛教神祇,人們需要掙扎著生存,大象回身凝望著故土——

「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湖泊看起來像是一個微小的償還。

3

翻閱關於斯里蘭卡的報道,會看到一些駭人的數字:大象以每年200+的頭數被射殺死去,同時近百人在人象衝突中喪生。田園、財產的損失更不可計。

要隔離村莊和大象,有好幾道「柵欄」:帶著鈴鐺的鐵線(聲響的提示),蜂箱(蜜蜂的叮咬),電柵欄,和桔子樹(大象不愛吃酸的)。

我們去的最偏遠的村民家,不只是毗鄰或靠近,而是正挨著森林了,田地與森林界內的河流相隔不過兩米。鱷魚和其他猛獸就在兩米開外隨時可能出沒。也許前一日我們就是在隔壁的森林裡,看到過兩秒金錢豹的背影。

一位跛腳的老漢獨自生活在這裡。如果算上他的貓和狗的話,也可以不說成是獨居。

我們要做的是在他的田地和森林之間的這道「分界」種上一排桔子樹,用味酸的果實隔離大象對田園的興趣。小小的樹苗,挖一個大坑,把敲細的土重新填進去,踩實,再在開墾好的區域挖一個小而深的坑,把樹苗連著原先培育的土壤擱進去。

說是帶著我們去種樹,其實一半以上的工作是營地的工作人員完成的——土地堅實而頑固,蘭卡的男孩子一鐵鍬有力地砸下去翻起大約二十公分的泥土,四體不勤的我們則吭哧吭哧要挖半天。常常是他們實在看不下去了,有點害羞又躍躍欲試地問:「……May I ?」 接過我們手中的工具,一鐵鍬下去,又撬起大塊的泥土。他們崇尚並樂於展現身體的健美和力量。

背對著艷陽挖了十幾個深坑,種下樹苗後,到老人的屋子裡休息。小而破舊的屋裡,除一張土砌的矮床、牆上小小佛龕之外,別無什麼物件。

他在屋外的爐灶上為我們煮紅茶,盛在搪瓷的小杯子里,放很多珍貴的糖。

Chintaka告訴我們,由於這裡離森林太近,老人不得不準備槍支防身和守衛田野,儘管那是法律所不允許的。但在此處,警察鞭長莫及,實際無人管問。

「從一開始,為什麼他要選擇住在這裡呢?」

「那也是我們想問他的。」

人們在土地上謀生,並非每個決定都周全明智。眼前生長著的稻穀,能讓人忘記獲得這種豐盛所需承受的風險、經歷的哀慟。對於SLWC來說,重要的是,事已至此,如何解決他們的憂懼,並推動整個系統向更和諧的方向去。

最初直接把檸檬樹、橘子樹的樹苗送到村民的手裡,他們不理解、不相信這眼前看來毫無收益的事情,也不願意多花勞力、多佔土地。後來,工作人員帶著「五顏六色」的志願者來挖坑種樹,他們駐足觀看的時候,會開始想這麼做的意義。「現在,你看,我們帶著你們一起種完了樹,他們開始給我們煮茶喝。」Chintaka快活而狡黠地眨眨眼睛。

老人的屋外圍著一圈艷麗的雛菊,兩隻小狗稚聲叫喚,在地上追來趕去。

4

其餘的時候,我們還去巡視電柵欄,用GPS一一標記這道屏障因為人為、歷時、象為所呈現的破壞和損耗。踏過田壟,涉過溪流,穿越原野。回程會途經一個小湖泊,我們停下駐足,看孔雀,燕子,各色鳥類。有一種像白鷺的鳥,記著這種鳥是因為很喜歡它飛的樣子,悠揚致遠。

有一天上午我們去當地的學校上科普課,叫孩子們把傳單帶回去給他們的父母,傳單上畫的是如何和大象和平共處以及應對危急情況的方法。

進到學校,剛一下車,孩子們一下子從小操場、小教室、樹的後面門的後面冒出來,涌到近前,躍躍欲試地和你打招呼,又笑、又做鬼臉、又不好意思地捂臉,從指縫裡偷偷看你的反應,大大的眼睛裡閃爍著單純的好奇和快樂。

教他們拼單詞、玩填字遊戲。三個小腦袋湊在一起說:「你是我們的好朋友,對嗎?」

這一整個世界上,沒有比他們的眼眸和微笑更美麗的事物。

彷彿在雲端。

回來的路上,我們在風裡唱起各國的童謠。

5

在這裡共同生活著,會忘記所有人各色的身份。

志願者里,耄耋之年的一位英國老先生、一位英國老太太,他們是舊相識,但並不是彼此的伴侶,老先生退休前在中學執教生物,老太太似乎是醫院的護士;法國的、澳大利亞的、瑞士的、丹麥的、德國的年輕人,多數還在念書,有些是因為學校志願學時的要求報名了此類的項目。和我一起到達的法國女孩,原來學法律,做了一年律所的工作,攢夠了錢奔赴東方,去過了少林寺和尼泊爾,再來斯里蘭卡。

工作人員中有地理學專家、辭去城市裡的會計工作投身野生動物保護的運營專員、剛畢業開展鳥類研究的年輕學者、受雇作為嚮導和安全護衛的原當地獵人。

這位原先的獵人叫Siria,就是最初叫我別亂跑小心被鱷魚吃掉的那位,是我們的嚮導和看護人。他的身影出現在一部著名的紀錄片里,關於地理和大象的習性,生物專家們還要時時向他請教。他特別有趣,總和我們一起玩UNO,要輸了就裝出抓耳撓腮的緊張樣子,詼諧、機敏、曠達,應該去當喜劇演員。他的房子離我們的營地不遠,也是個簡單的家。從他那裡學到兩個蘭卡單詞:

Honda——好!

Pissue——瘋了!

這樣不同的人們聚在一起,也只是簡單地生活著而已。

6

拂曉,一百種鳥叫把你吵醒。

醒得再早一點,坐在門口就可以捧一杯茶看湖山日出,這時候那位英國老先生應該已經抱著他的小說坐在椅子上了。

上午結隊外出簡單地勞作,帶著通體的舒暢和些許疲乏回來。半露天浴室里沖個涼,小憩,泡茶,曬太陽,四散著看書,有一句沒一句地閑聊,寫日記。

下午屬於樹屋和湖畔的等待。

早上盼著吃飯,中午盼著吃飯,晚上盼著吃飯。咖喱配一切,但頓頓都覺得挺好吃。基地的老嬤嬤常常為我們準備木瓜,一瓣不過癮,就吃完再去拿一瓣小的。

晚飯過後,燈一盞一盞地熄掉,鼾聲起來了。

夜裡下了雨,鳥的呼喚漸輕,蟲鳴仍然不絕,一抬頭,天花板上趴著十數只小壁虎。

這裡存在一種真正簡樸有力的生活。

那幾天反覆出現在心中的,是陶淵明《飲酒(其五)》、《歸園田居》。尤其到薄暮時分,天際呈為和緩的黛色,飛鳥結成隊伍,掠過水麵,繼而往複盤旋,沒入遠山。凝望這一切的人,不得不進入沉默,這種沉默之寧靜,連思緒也不能容納,是遺忘和新生開始之處。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7

通過幫助人們來保護叢林里的生命。(Protect

wildlife by helping people.)

「你知道嗎,也許,也許10年之後,我們的努力會帶來很大的的改變,是真實的改變。」說到這裡,他的眼睛亮起來。

在這個世紀,做什麼樣的事情,以十年為尺度?

8

最後幾天獨自的旅行,在趕路和走馬觀花中散成了片段:

唯一一天有同伴的歷險,爬上一座奇險的古山寺,見證錫格里耶的神跡;

為了節省路資,坐兩小時搖搖晃晃的巴士「夜遊蘭卡」;

康提佛牙寺黃昏鳴鐘,身著白衣前來朝聖的人群久久不散;

在最後一縷晚霞破陰雲而出時,登上了埃勒的小亞當峰;

高山小火車駛入黑黑的山洞,孩童們一齊發出尖叫;

有人跡處必逢鮮花;

也遇到貪婪的旅遊引導、無禮的TukTuk司機,也遇到熱忱的旅店主人;

南下至海邊,可愛的一對姐妹倆小娃娃替我找貝殼和珊瑚,一大摞堆在我腳邊,還一定請我去吃冰激凌;

最後的最後,目睹了印度洋上的一場驟雨。

還有那頭在叢林里閃現了兩秒的金錢豹。

換到豹子的身體里住一天就好了。在這天地之內,為走獸、為飛鳥、為風、為日月、為古木、為頑石、為塵泥、為人。

2018.1.21 - 2018.2.1

十日 於 Sri Lanka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叩 的精彩文章:

TAG:十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