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了那麼多,你知道如何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論嗎?

學了那麼多,你知道如何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論嗎?

圖片設計 | 宗宗;編輯 | 原屎人

從小,家長和老師就告訴我們,「你要好好學習,不然考上重點中學,也就考不上重點大學,如果上不了重點大學,怎麼找一份好工作?」好像學習就是極其功利的一件事。當然,這樣的目標也沒有錯,畢竟人類的第一本能就是生存。但是作為一個終身學習者,學習是為了拓展認知世界的能力,提高我們的行動力,最終是為了讓我們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

不管是創業者還是上班族,我們一天都有24小時,但是我們發現,在同樣的時間內,每個人在單位時間內的產出效益是不一樣。比如我們一天的產值可能只有幾百塊錢,而馬雲爸爸一個月就幾十億。有如此大的差距,我們就要思考,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李笑來在專欄《通向財富自由之路》中說過,「注意力 > 時間 >金錢」,也就是說,一個人在單位時間內的產出,最終是由他的注意力決定的。

但是今天的學霸告訴我們,比注意力更高一層的是選擇。

雖然我們每個人的時間是公平的,但是選擇完全不一樣,有人選擇打遊戲、有人選擇讀書、有人選擇工作、有人選擇陪家人。你的選擇最終決定了你會把注意力放在什麼地方。

從上學到工作,從結婚到生孩子,雖然有時候不是我們主動選擇,而是被動選擇,但最終都是選擇的結果。上哪個幼兒園是爸媽安排的,但是在幼兒園裡跟誰交朋友卻是自己主動選擇的;上什麼課是學校安排的,但是上課期間你在做什麼卻是自己主動選擇的。

都說選擇大於努力,確實是這樣,我們今天的狀態,都是我們從出生到現在無數選擇的最後疊加態。

所以,選擇決定了我們的過去,決定了我們的未來,選擇也造就了我們的人生。作為一個成年人,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做出更加正確的選擇。

小學的時候,我們開始學拼音;上初中之後,會解1元1次方程,也會寫3000字以上的作文;後來上大學、工作,學習的東西更多了。通過不斷學習,我們的知識儲備和認知在一點點擴大,看待世界的目光也越來越清晰。

雖然我們的知識圈在一點點擴大,但是在這個圈子以外,我們不知道的知識也在急劇膨脹。也就是說,當你知道的越多,你才會明白自己有多麼無知。

我們經常會發現,很多人工作2、3年之後,就停止了學習,目空一切,總覺得老紙天下第一、別人都是傻鳥。而越是那些不斷學習、不斷成長之人,對未知世界越是心存敬畏。

相信大家都看過傅盛的認知三部曲,其中就提到,成長就是認知的升級,但是絕大部分人終身都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作為一個終身學習者,如果一旦邁過了「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這個坎,進入到了「知道自己不知道」,他就會變的非常焦慮,開始不斷尋求知識。

傅盛說,只有百分之五的人能夠突破這個認知瓶頸,大部分人終身都陷在自己小的認知圈裡,始終不知道那些不知道的東西。

那如果我們知道了自己的不知道,該怎麼學?

很多人知道了自己的不知道,就開始變的焦慮,而他們緩解焦慮的第一反應就是大量地買書、讀書。

學霸當年也經歷過這個階段,一年讀50多本雜書,但是等他現在回頭來看當時的經歷,發現其實浪費了很多時間。因為有些書是根本沒有價值的,書店或者商城中所謂的熱門書,大部分都是經典書籍的再處理。

古典老師在《超級個體》專欄中說道,我們接觸到的大部分知識,都是二三四手信息,都是被別人加工過,加入了大量別人的意見、情緒、觀點、愛好等信息,雖然吃起來很有滋味,但如果長期接受這類信息,就永遠享受不到優質知識的味道。

學霸也建議我們,一定要跟隨大師學習。如果你做銷售,就要學習銷售方面的經典書籍,比如傑克特勞特寫的《定位》《商戰》之類的書;如果你是做管理,就要看德魯克、稻盛和夫的書。只有跟隨大師學習,才能掌握整個知識領域裡最底層的東西,而且越是大師,越能把複雜的內容講清楚,反而會節約我們的時間和精力。

但是僅僅學習還不夠,重要的是實踐。

比如你學習了績效考核的內容,接下來就要在自己的工作中不斷運用,看存在什麼問題?這些問題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然後從實踐中反饋自己對這個領域的不足,再根據總結出的不足,擴展自己的學習範圍,不斷訓練,學習效果就會提高的很快。

當然,大家也要明白,我們要盡量學習思維模型。

思維模型?很多人可能第一次聽說,那什麼是思維模型呢?

其實,思維模型就是我們自己在選擇時的視角或思維框架。比如你要出門,是搭車還是坐公交?買衣服的時候,是選擇長款還是短款,是粉色還是大紅色?其實,這些選擇都是思維模型的運用。

查理芒格就是這方面的大師,在《窮查理寶典》中分享了很多思維模型,他認為人的一生中,如果能夠掌握十幾個重要的思維模型,就能夠讓我們做出更加正確的選擇。

李善友教授也曾經說過,成年人學習的目的應該是追求更好的思維模型,而不只是更多的知識,因為在一個相對落後的思維模型里,即使增加再多的信息量,也只是低水平的重複,而不是有效學習。

除了思維模式,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刻意練習。

110米跨欄冠軍劉翔,他的訓練就是在刻意練習,當他進行訓練的時候,有高速攝影機全程跟拍,把錄像放慢了回看,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分解,「跨欄的時候是不是慢了0.1秒?」「落地的腳掌位置是不是靠前?」,在分析完之後,再跑一遍,然後根據錄像再分析,就是通過一遍遍的刻意練習來完善整個動作的協調性。

總的來說,學習沒有太多技巧。就像曾國藩的布陣之道——結硬寨打呆仗,學習也應該是這樣。我們要做一些艱苦的工作,結硬寨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然後通過打呆仗的方式一點點往前拱,最後通過高質量的反饋來進行刻意練習,這樣持續不斷就能掌握一門技能。

如何才能形成適合我們自己的學習方法論?

每個人的學習力是不同的,所以我們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所以學霸給我們的建議是,用黃金思維圈法則來分析自己。為什麼要學?怎麼去學?想學什麼?

同時在學習完之後,要做總結,通過筆記或讀後感讓我們自己有一些思考。

然後你要通過演講、讀書會或者筆記的形式分享給周圍的人或者熟悉的朋友,通過輸出來提高自己對知識的掌握。

最後,還要有反饋:「別人是否能聽得懂?為啥沒聽懂?怎麼樣才能讓他聽得懂?」通過這樣的反思再去指導我們下一步學習,這樣就完成了一個學習閉環。

其實,上面的學習方法何嘗不是一個思維模型,「輸入-處理-輸出-反饋-輸入」,通過這種思維模型,慢慢培養自己的學習興趣,最後就會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論。

上面講了這麼多理論,大家聽起來肯定會受益匪淺,但是我們也要明白,學習沒有捷徑,什麼三天學會理財,七分鐘教會演講,這種情況根本不太可能出現。

所以在學習的時候,始終要保持對知識的敬畏之心,要做一些很辛苦的前期基礎的積累,通過學習思維模型,通過刻意練習,慢慢形成自己的方法論。雖然在早期的學習過程中,大家可能會比較慢、比較枯燥,一旦上道,你會發現人生變得大不一樣。

本直播間並不傳達真理本身,只是提供一個維度的思考。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學霸十三妹 的精彩文章:

親身經歷談職場中早期職業規劃

TAG:學霸十三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