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代英主李世民被各族人尊為天可汗,為何卻會向突厥稱臣納貢12年?

一代英主李世民被各族人尊為天可汗,為何卻會向突厥稱臣納貢12年?

一首《沁園春?雪》里「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這短短十多個字,卻也是將中國古代四位著名帝王的功績與才能表現了出來,這句詞中的「唐宗」即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也是自秦始皇和漢武帝之後,又一個給中國歷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的偉大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世人稱他是:「上馬可平亂天下,一統全國。下馬可開創盛唐,建立貞觀之治」。由此可見,唐太宗的能力有多強。在政治上,李世民一舉將唐朝帶向盛世的人,建立了「貞觀之治」;在軍事上,李世民先後平定突厥、回紇等外敵,重創高句麗,設立了安西四鎮,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

但也是這樣的英主,也曾被人說向突厥稱臣納貢。這又是起源於哪兒呢?

唐太宗時候,曾與突厥汗國簽署了一個條約,名叫「渭水之盟」。對於這個盟約,唐太宗卻在後來將它視為「渭水之恥」認為這是一個恥辱性的條約。大概也是由於此,後人才會也認為這個條約的簽訂,就和清朝末期的那些喪權辱國的條約一般,是唐太宗李世民向突厥稱臣的一份見證。

那麼,「渭水之盟」到底是什麼呢?

其實,所謂的「渭水之盟」是當時突厥侵犯唐朝時,立下的一條盟約。而突厥侵犯唐朝的那個時候,恰好剛經歷了著名的「玄武門之變」,整個唐朝內政混亂不堪,所以,唐太宗在此基礎上,與突厥可汗頡利簽署了和平條約。

這一段在《資治通鑒》中也有記載:「俄而諸軍繼至,旌甲蔽野,頡利見執思力不返,而上挺身輕出,軍容甚盛,有懼色」。即使是剛經歷完一場政變,唐太宗也能讓突厥可汗頡利,面露懼色,可見,唐太宗的氣勢根本不怕突厥。

唐太宗之所以和可汗頡利簽署和平條約,也是有著自己的打算。那就是,即使在現在這個時候,可以打敗突厥,但是如今朝綱未定,這突厥國打敗一次,又會來第二次,突厥國也始終是個定時炸彈,必須徹底解除。所謂「攘外必先安內」,必須要讓自己的兵馬修生養息夠了,才可做進一步打算。

所以,唐太宗與突厥頡利可汗二人簽訂了和平條約,作為一個「緩兵之計」來麻痹頡利可汗。因此,雙方達成了這「渭水之盟」。並且為了表達友好,唐朝還給了突厥可汗些金銀財寶,而突厥可汗也給了唐朝馬三千匹,羊萬隻。

雙方給東西,是彼此給對方,所以根本不存在,李世民向突厥稱臣一事。而且也並不是什麼恥辱,現代在討論這段歷史的時候,也不能因為唐太宗自己說過這句話,便將這段歷史給定上恥辱的標籤。

參考文獻:《資治通鑒》、《舊唐書·太宗本紀》、《新唐書·太宗本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無風起念 的精彩文章:

它本是中國古代最顯赫的家族,出了多個皇帝,卻因自相殘殺而滅族
此人是元軍士兵,投降南宋,為南宋戰鬥至最後一刻,卻不為人熟知

TAG:無風起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