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軍應對美國反導系統戰役戰術理論 | 新反導測試?事實是俄已無中段反導能力 只能靠核爆攔截
原標題:俄軍應對美國反導系統戰役戰術理論 | 新反導測試?事實是俄已無中段反導能力 只能靠核爆攔截
來源:《軍事文摘》2018年第二期
作者:廖笑罡
美國構築的多層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已經能夠有效應對諸多彈道導彈威脅
近年來,隨著美國反導系統和全球快速打擊系統的發展完善,如何擺脫與美戰略失衡的窘境、實戰應對美國反導系統,是擺在俄軍面前的一個棘手難題,也是俄軍新時期戰役戰術理論創新發展的重要內容。在深度研究美軍反導系統特點和反導作戰方式方法及特點規律的基礎上,俄軍以積極防禦為總原則,以反彈道導彈和全球快速打擊戰法、反巡航導彈戰法、非核精確打擊戰法,以及核遏制理論為核心,從作戰指揮、力量運用、方法原則等方面初步形成了應對美國反導系統的戰役戰術理論。這些理論相輔相成、互為補充,既可獨立遂行,亦可聯合展開,具有軍種聯動、多域協同、要素集成、融合高效等顯著特點。
反彈道導彈及全球快速打擊戰役理論
反彈道導彈及全球快速打擊理論由原蘇軍抗擊敵空天襲擊戰略性戰役理論發展而來,是俄軍現行空天戰略性戰役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核心是俄軍反導反衛和反全球快速打擊作戰理論,主要用於指導俄諸軍兵種部隊遂行對美國和北約反導威脅「對等性」戰略防禦作戰任務。
該理論指出,現代戰爭特點規律已發生明顯變化,戰爭重心已轉入空天領域。為保護俄羅斯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要害目標免遭美國和北約彈道導彈及「全球快速打擊」兵器突擊,在判明敵空天突襲徵候、確定來襲方向的前提下,在總參謀部的總體指揮下,俄軍應在俄羅斯境內、全球和多維戰場空間快速展開兵力。這些兵力主要包括俄空天軍所屬防空反導、導彈襲擊預警、太空監視、空中截擊兵力兵器,以及參與協同作戰的陸軍和海軍防空力量。
俄羅斯A-135反彈道導彈系統53T6導彈運輸和發射容器
該理論涵蓋的戰役行動樣式主要包括4種。一是偵察預警行動。該行動主要依託陸基、天基戰略預警系統,太空監視系統,以及戰役戰術對空偵察系統,不間斷跟蹤掌握敵空天目標來襲動向,為抗擊敵空天戰略突擊防禦作戰提供全時域信息支撐。二是空天作戰行動。依託A-235反導系統、S-500暴風雨防空防天導彈系統,以及S-400、S-300防空導彈系統等構建首都及戰區立體縱深戰略防禦網,按照集中指揮、分層防禦、多域協同、向心集中原則,攔截毀傷敵來襲彈道導彈、高超音速飛行器及低軌衛星。三是體系防護行動。以首都和其他地區性戰略要地、要害設施為關鍵節點,通過強化其周邊防空反導、偵察預警、電磁干擾、核生化防等力量預置,提升已方核心目標的戰場生存能力。
總之,俄軍反彈道導彈和全球快速打擊戰役理論具有明顯的防禦性、聯合性,具有體系對抗的特徵。同時需要指出的是,俄軍雖將反全球快速打擊內容納入該理論範疇,但現役空天防禦系統對其攔截能力仍相對有限。未來,隨著俄軍空天防禦作戰力量的持續加強,該理論有望發展成為俄軍新型戰略性防禦力量戰役理論。
反巡航導彈戰役戰術理論
俄軍反巡航導彈戰役戰術理論明確以美國和北約為主要假想敵,主要來源於海灣戰爭以來多場局部戰爭經驗總結,以及俄軍反巡航導彈實戰化演訓經驗總結,是俄軍新時期戰役戰術理論創新的一項重要成果。
該理論認為,在戰爭初期,利用巡航導彈對俄羅斯境內高價值目標實施「戰術斬首」和精確毀傷,是美國和北約對俄軍事打擊的主要樣式之一。但是美國與北約在巡航導彈的作戰運用方面仍存在4點不足:一是巡航導彈自身防禦措施不配套,抗空中殲擊—截擊能力嚴重不足;二是巡航導彈雖具有紅外輻射不明顯、雷達散射面積小(0.1~1平方米)等特徵,但中段巡航高度(60~100米)和路線相對穩定,仍有跡可尋;三是巡航導彈突防通常以密集陣形實施,從而為火力的面殺傷和集中攔截提供了可能;四是美北約現役巡航導彈仍以亞音速為主,航速約為800~900千米/小時,通常預留有數十分鐘的預警反應時間,可以為俄軍的攔截作戰提供兵力展開時間。針對上述不足,俄軍指出,反巡航導彈戰役戰術應著眼攻擊敵巡航導彈突擊時的薄弱環節,堅持依託現有和基於未來的防空體系予以積極應對。
美軍報告認為現有攔截器和攔截系統不足以攔截俄羅斯戰略洲際導彈
在內容上,俄軍反巡航導彈戰役戰術理論主要強調以下4點。一是常態預警、精準感知。應集成戰役防空偵察與戰略性早期預警要素,構建反巡航導彈「統一偵察空間」,對美國和北約巡航導彈突擊的先期徵候、實施動向進行常態化預警和態勢跟蹤;在已判明敵巡航導彈突擊方向上,預設機動偵察陣位,在靠近邊境空域部署預警指揮機,在入境突防通道分段布防超低空小微散目標探測雷達,以及低空探測雷達,確保對來襲巡航導彈的全時域感知和監控。二是軍種協同、集中指揮。在美國和北約巡航導彈突擊方向組建跨軍兵種聯合軍隊集團,依託國土縱深分散式部署反巡航導彈合成戰術群,在作戰海域部署海上艦艇編隊,在待機空域展開空中殲擊—截擊分隊,聯合遂行反巡導突擊作戰任務。三是攻防一體、聯合毀傷。一方面,通過跨境精確打擊毀傷敵巡航導彈發射陣地,依託反衛、電子戰及新物理原理武器定向攻擊,致癱、制盲敵天基偵察預警和導航定位系統,最大限度降低敵巡航導彈突擊效能。另一方面,在敵巡航導彈突擊通道進行全程、分段、機動、立體攔截,依託海基艦載防空武器,以及陸基S-300和山毛櫸防空導彈、鎧甲-S1和通古斯卡彈炮一體防空系統、箭和針系列攜帶型防空系統等,對來襲巡航導彈目標進行迎擊—截擊,體系攔截概率可超過50%。而運用空基米格-31、蘇-30MKE、蘇-35等型戰機對敵巡航導彈進行追擊-截擊,攔截概率可達60%~90%。同時,俄軍還認為,S-400、S-500等防空系統亦具備反巡航導彈能力,但其作戰重點在於保障戰略性防空反導作戰任務,戰役、戰術級防空武器系統則是反巡航導彈作戰的主體力量。四是電磁壓制、戰役偽裝。主要運用電子戰系統、微波脈衝電磁武器系統等對俄境內要害目標進行面狀和立體「軟防護」,並通過氣溶膠、高仿虛假目標對敵巡航導彈末段突防進行遲滯干擾,可使敵毀傷效能降低約25%~50%。
先發制人精確打擊戰術理論
先發制人精確打擊戰術理論是俄軍正在形成中的新型作戰理論,脫胎於摧毀敵重要目標戰略性戰役理論,同時也是俄軍其他戰略戰役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用於指導俄軍非核精確打擊力量對美國和北約反導目標進行先制打擊。該理論認為,在對美國和北約反導作戰行動中,先制精確打擊既是俄羅斯非核戰略遏制的核心內容,同時也是對俄軍本土反導防禦作戰的重要補充。
俄軍現已具備對陸基500~ 2000千米、海基3000千米、空基4500千米範圍內目標實施中遠程非核精確打擊能力。俄軍指出,在預先判明美國和北約反導系統展開,並擬對俄羅斯發起防禦作戰徵候時,可依據最高統帥部和總參謀部決心,對敵反導陣地、預警系統及指揮設施實施先發制人的精確打擊,以最大限度降低敵反導系統攔截能力。此類作戰行動可在歐亞大陸及全球範圍內展開。主體依託力量包括陸基伊斯坎德爾-M戰役戰術導彈和棱堡岸防導彈系統,海基口徑巡航導彈和鋯石高超音速反艦巡航導彈,以及空基Kh-101亞音速遠程巡航導彈等精確打擊兵器。
該理論還強調,多域協同、先發制人、縱深突防、精確毀傷是此類作戰行動的基本樣式,多維平台高精度武器系統應在天基偵察預警、導航定位、水文氣象、特戰引導等支援保障要素的配合下展開,戰場環境數據準備、模型構建、體系適應需在戰前預先實施。值得一提的是,多維一體先制精確打擊作戰理論已在俄軍敘利亞戰場用兵實踐中得到實戰檢驗,具有明顯的進攻性、主動性和聯合性特徵,代表著俄精確作戰理論的主要發展方向,即依託遠、中、近程陸、海、空天非核高精度武器系統,通過攻勢行動、向心突擊、擊節破網,輔助本土反導作戰行動,實現對敵有效遏制,達成既定決心。
戰略核遏制理論
戰略核遏制理論是俄軍核力量戰略性戰役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適用於指導陸、海、空基戰略核打擊武器對美國和北約反導系統進行終極威懾。該理論與對非核先發制人精確打擊作戰理論相輔相成,共同構成對敵反導威脅遏制理論體系。
俄軍指出,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能夠在遏制敵反導威脅中發揮重要作用,提升陸、海、空基戰略核打擊武器的突防能力和毀傷能力,優化方法運用,是俄軍強化對敵反導體系遏制效能的關鍵所在。平時和戰爭威脅上升時,在俄軍最高統帥、國防部、總參謀部的統一指揮下,通過舉行陸、海、空基戰略核力量實戰演訓等措施,表明用核決心、展示戰略突防能力,實現對敵反導威脅有效威懾,在敵入侵風險顯著上升時懾戰止戰,規避大戰風險。
戰時,在俄軍最高統帥和總參謀部的集中指揮下,運用核武器對美國反導系統發射陣地、指揮設施、偵察配系進行高效突防和徹底毀傷,重點清除美國本土及歐亞大陸東西兩翼反導戰略支點,達成使美軍全球或局部反導作戰潛力「歸零」的戰役目的。戰役行動通常以大規模或選擇性核突擊的方式發起,作戰進程可劃分為首波次和後續核打擊。通常,大規模洲際核打擊可持續3~5晝夜或更長時間,陸、海、空基非核精確作戰兵力兵器亦可參與其中。需要指出的是,受核武器實戰運用受限較大等因素影響,該理論更側重於懾戰止戰,常態威懾、戰略遏制是其關鍵所在。
新反導測試?事實是俄已無中段反導能力 只能靠核爆攔截
本文轉載自鳳凰網軍事頻道(ID:milifengcom)
這快要過年了,幾個大國是輪番放「煙花」慶祝啊。2月6號,我國剛宣布成功進行了一次中段反導攔截實驗,這俄國人馬上就坐不住了,風頭不能全讓中國人搶了去,所以2月12日,也就是昨天,俄軍馬上在哈薩克的Sary-Shagan試驗場也進行了一次反導攔截實驗。
根據目前俄方媒體透露的信息來看,這次實驗主要是進行了A-135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的新型攔截彈53T6M的實彈測試,這也是53T6M的第二次成功測試。
昨天試射的53T6M攔截彈出井
A-135反導系統是俄軍原來的A-35反導系統的接班人,它於上世紀70年代開始研製,直到1995年才進入戰備值班狀態,該系統擁有兩種攔截彈,一種是負責大氣層外攔截任務的51T6,一種是負責大氣層內攔截任務的53T6。
和美國人採用的硬碰硬式的動能殺傷攔截彈不一樣,俄國人這個攔截彈相當的粗暴,它的攔截原理簡單說就是用核彈來攔核彈,51T6和53T6都配備了1萬到2萬噸當量的核彈頭,它們主要是利用核爆的大範圍殺傷效果來摧毀來襲的遠程或洲際彈道導彈,所以技術難度實際上比美國人的要低。
51T6具備攔截飛行高度在7萬米到67萬米之間的來襲彈道導彈,有效攔截範圍在130公里到350公里之間,但是它最終只完成了2個陣地的部署,而且在2006年之前就已經全部退役了。
51T6攔截彈
51T6和53T6攔截彈的部署方式
而負責末段攔截的53T6採用了無線電指令制導,它能攔截20到100公里範圍內,飛行高度在5000到5萬米之間的來襲核彈頭。該彈最大的特點是其加速能力,它從0加速到10馬赫(10倍音速)左右的最大速度只要3到4秒,導彈可以承受由此帶來的200G左右的最大縱向過載和70G左右的最大橫向過載。
53T6最終在莫斯科周邊建成了5個陣地,但是部署的攔截彈基本都是前蘇聯時期製造的,俄羅斯一直沒有重新啟動53T6的生產,直到2010年,阿爾瑪茲安泰公司才開始重新生產53T6的固體火箭發動機,並在2011年底推出了新的攔截彈發動機。使用新發動機,並改進電子系統的攔截彈被稱為53T6M,它能承受的最大縱向過載提高到了接近300G,攔截範圍和高度都有了大幅增加(俄媒號稱增加了一倍),最終該彈在2017年11月23日首次試射成功,而昨天這一次是53T6M的第二次成功試射。
昨天的53T6M試射
為了給A-135反導系統提供預警信息,前蘇聯在全國範圍內建設了龐大的遠程預警雷達網,這張網主要是由遠程預警的大河雷達、頓河-2N戰管雷達和伏爾加河雷達等組成,但是解體後的俄羅斯沒有能力維護如此龐大的預警體系,再加上原來的一些加盟共和國與俄羅斯反目成仇,所以不少雷達就荒廢了。
但是2005年之後,俄羅斯又開始恢復彈道導彈遠程預警體系,從2005年到去年,一口氣連續部署了7部新型的沃羅涅日雷達(2005年部署沃羅涅日M一部,2012年部署沃羅涅日DM一部,2014年部署沃羅涅日DM和VP各一部,2017年部署三部沃羅涅日DM),基本補全了各方向的預警雷達網。
雖然俄羅斯媒體對新的53T6M一頓吹捧,但這還是難掩俄羅斯整體反導能力退化的窘境。51T6退役後,俄軍實際上就已經喪失了中段反導的攔截能力,新的53T6M實際上也只能進行末端反導,而且由於俄羅斯在攔截彈制導技術上遲遲沒有什麼突破,所以53T6M仍然是使用的1萬噸級的核彈頭來實現攔截(也有說是換了常規彈頭,但美國人的研究認為還是核彈頭)。
而我國則與俄國正相反,無論是末端反導還是中段反導都取得了較大的突破,而且根據目前公開的一些研究來看,在具體的攔截彈技術上,我們走了美國人的動能殺傷的路子,所以我們的攔截技術比俄國人更精細也更先進。而在整個反導預警體系的建設上,我們也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覆蓋主要方向的多部大型相控陣遠程預警雷達建成投入使用,天基紅外預警衛星也逐漸部署,在這方面,我們完全可以說是走在世界前列。
※2017全球海軍武器裝備發展綜述
※《大國競爭背景下的兵力規劃》 | 作戰環境內關鍵改變的規劃
TAG:戰略前沿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