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泰山古建博物館

泰山古建博物館

泰山古建博物館是由我們山東五嶽古建築工程有限公司全資主辦的古建築藝術主體博物館,我們五嶽古建公司是一家專註於古建築及文物保護施工的單位,在工程施工中與古建築構件接觸頗廣,經過多年的精心籌備,積累了很多有特色的古建築構件及藏品,我們博物館是以傳承和弘揚古建築特色為主題,發揚和宣傳民族古老文化特色為宗旨,把優秀的文化遺產推廣給大家,讓所有參觀者深層次的了解我們偉大民族文化和匠人高超技藝。

首先您進入的前廳是入館參觀的過渡空間。前廳內是泰山古建築歷史的古老照片,沿著《古老照片》的軌跡回望過去,急劇變遷的古建圖景隱藏在一幅幅「老照片」之中,歷史的氣息就這樣纖毫畢現、撲面而來。

第一主題展廳——古建築發展史。

中國古建築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每個時代的建築都有自身的特點,走進古老的建築發展史,叩響歷史之門,回首百年滄桑!

從左手邊沙盤開始,是原始社會(舊石器時期)的山頂洞人生活場所。早在50萬年前,中國原始人就已經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為棲身之所,用來遮風擋雨和躲避野獸的追擊。

繼續向前為我們展示的是新石器時期(約公元前8000年至前2000年)此時期建築基本可分南北兩大系。黃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黃土層為牆壁,用木構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進而發展為地面上的建築,並形成聚落。

接下來是先秦時期(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漢建築是在商周已初步形成的某些重要藝術特點基礎上發展而來,秦漢的統一促進了中原與吳楚建築文化的交流,建築規模更為宏大,組合更為多樣。庭院式木架夯土建築開始大範圍出現。

唐代為了控制建築規模,訂立了法規,稱《營繕令》,其中規定哪一等級的官吏可以建什麼規模的房屋,使用什麼樣的裝飾,在居宅上表現出尊卑貴賤的關係。到了隋唐時期大規模建設也促進其建築的標準化、模數化的發展。

第一展廳北側這幾個龐大的工藝品是我們古建築上最具特色的構件斗拱,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採桑獵壺上的建築花紋圖案,以及漢代保存下來的墓闕、壁畫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中國古典建築最富有裝飾性的特徵往往被皇帝攫為己有,斗拱在唐代發展成熟後便規定民間不得使用。斗拱,是中國建築上特有的構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翹、昂組成。是較大建築物的柱與屋頂間之過渡部份。其功用在於承受上部支出的屋檐,將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間接的先納至額枋上再轉到柱上。一般來說,凡是非常重要或帶紀念性的建築物,才有斗拱的安置。斗拱使人產生一種神秘莫測的奇妙感覺。在美學和結構上它也擁有一種獨特的風格。無論從藝術或技術的角度來看,斗拱都足以象徵和代表中華古典的建築精神和氣質。斗拱中間伸出部仍叫做耍頭。雕著一個立雙式的青色龍頭。其兩旁的墊拱板雕半立體火焰珠一粒,象徵吉祥如意。

第一展廳西北側這座氣勢磅礴的建築物模型是岱廟天貺殿,是採用傳統工藝根據岱廟天貺殿1:15的比例製作而成,天貺(kuang)殿為漢族宮殿建築之精華,屬於山東岱廟的主體建築。「天貺」即天賜的意思。相傳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六月初六有「天書」降於泰山,宋真宗即於次年在泰山興建天貺殿,以謝上天。整座大殿雕梁彩棟,貼金繪垣,丹牆壁立,峻極雄偉,雖歷經數朝,古貌猶存。殿主祀東嶽大帝。天貺殿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曲阜孔廟大成殿並稱「中國古代三大宮殿」,亦稱「東方三大殿」。

天貺殿位於岱廟仁安門北側,元代稱仁安殿,明代稱峻極殿,民國開始稱呼天貺殿延續至今。公元1008年,宋、遼在澶淵交戰時,宋真宗雖大勝遼軍,但無心再戰,卻簽訂了屈辱的條約,歷史上稱為「澶淵之盟」。宋真宗為了平息朝野的怨憤之情,鞏固其統治地位,他採納了副宰相王欽若的「天降昭書」的騙局,於同年十月率領群臣,車載「天書」來到泰山,舉行了隆重的答謝天恩告祭大禮,並定於每年六月初六為「天貺節」。笠年,下詔擴建岱廟,又在原泰山神殿的基礎上,建造了天貺殿。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太和殿才建成,比天貺殿晚了411年。大成殿建成無考,有史記載是宋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大修時,移今址。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趙佶取《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的語義,下詔更名為「大成殿」,比天貺殿晚12年。現存天貺殿應為清乾隆年間重修時所建。

天貺殿東西長43.67米,南北寬17.18米,高22.3米,殿闊九間,進深四間,重檐八角,斗拱飛翹,上覆黃琉璃瓦,檐間懸掛「宋天貺殿」的巨匾,檐下八根大紅明柱,柱上有普柏枋和斗拱,外槽均為單翹重昂三跳拱,內槽殿頂為四個復斗式藻井,余為方形平棋天花板。整座大殿欒櫨迭聳,雕梁彩棟,貼金繪垣,丹牆壁立,峻極雄偉,雖歷經數朝,古貌猶存,充分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築技藝。

第二主題展廳——瓦作。

中國古代的瓦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均為陶瓦。琉璃瓦最早出現在北魏時期。瓦作在型制上也可分為「大式」和「小式」兩大類。大式瓦作用筒瓦騎縫,脊上裝有的脊瓦,吻獸等構件,材料使用琉璃瓦或青瓦,多用在宮殿、陵寢、廟宇等建築上,但不一定限於大木作上。

小式瓦作上不設吻獸,多用板瓦,個別也用筒瓦的,材料只用板瓦。向上略作凹曲的板狀瓦叫「板瓦」,板瓦在屋面上每一列形成一條排水溝,叫做「一隴」。每隴最下一塊帶有如意頭狀者叫做「滴水」。半圓狀的瓦叫「筒瓦」。「筒瓦」用於覆蓋隴縫。最下一塊筒瓦帶有圓形的瓦頭,稱作「勾頭」或「瓦當」。

第三主題展廳——石作。

古建築石作主要集中在建築基座上,有階條石、壓面石、燕窩石、好頭石、石欄杆、柱頂石、抱鼓石、門枕石、挑檐石,還有門枕石、抱鼓石、石欄杆、夾桿石等。古建築石構件能夠承受巨大的荷載,另外,它還具有防潮作用。目前古建材料非常豐富,我們為什麼沿用石構件呢!因為石構件密實度、堅實度、抗風化是任何材料都無法替代的。

第四主題展廳——木作。

大木作,這是我國木構架的主要結構部分,由柱、梁、枋、檁等組成。同時又是木建築比例尺度和形體外觀的重要決定因素,大木是指木構架建築的承重部分。

小木作是用在古代漢族傳統建築中非承重木構件的製作和安裝中。在宋《營造法式》中歸入小木作製作的構件有門、窗、隔斷、欄杆、外檐裝飾及防護構件、地板、天花、樓梯、龕櫥、籬牆、井亭等42種,在書中佔六卷篇幅。清工部《工程做法》稱小木作為裝修作,並把面向室外的稱為外檐裝修,在室內的稱為內檐裝修,項

簡介

小木作,又稱裝修,可分為外檐裝修和內檐裝修。前者在室外,如走廊的欄杆,屋檐下的掛落和對外的門窗等,後者裝在室內,如各種隔斷,罩,天花,藻井等。

中國古代漢族建築按木工工藝的不同,把建造房屋木構架的叫作"大木作";把建築裝修和木製傢具的叫作"小木作"。前者工人稱"大木匠",後者工人稱"小木匠"。

互動區

此區域是博物館為參觀者親身體驗古建傳統工藝而設定的互動區,參觀者可以自己親身體驗一下古建的傳統工藝。

第五主題展廳——彩畫作。

彩畫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是古代傳統建築裝飾中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它以獨特的風格和特有的製作技術及其富麗堂皇的裝飾藝術效果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成為傳統建築藝術的精華而載入史冊。古老的梁架,玉白的石壇,赤紅的門窗和金黃的琉璃瓦。雕樑畫棟這句成語足以證明中國古代傳統建築雕飾彩畫的發達和輝煌。古建築上色彩之分配,是非常慎重的。檐下陰影掩映部分,主要色彩多為「冷色」,如青藍碧綠,略加金點。柱、門客和牆壁則以丹赤為主色,與檐下的冷色的彩畫正好是相反格調,與白色的台基相映襯,給紅牆黃瓦一個間斷,給人無暇的想像力。

在建築上畫彩畫不單是美學上的要求,而且黨政軍民學有社會禮制和保護木質構件的實際意義。早在《論語》中已經有「山節藻櫚」的記載,《禮記》載:「楹,天子丹,諸侯黝」。

考古上能確切證明古代建築上有彩畫的是陝西咸陽三號秦宮,曾發掘出畫在牆的車馬壁畫。《周禮冬官考工記》載畫繢之事,「青與白想次也,赤與黑想次也」,這也是有關繪畫的最早理論。從這些繪畫的色彩關係到取材內容,都可以看出中國彩畫的傳統是很古老的,甚至連秦始皇陵發掘出土的灰陶兵馬俑,當初也是五彩繽紛的。

彩畫原是為木結構防潮、防腐、防蛀,後來才突出其裝飾性,宋代以後彩畫已成為宮殿不可缺少的裝飾藝術。並分成為三個等級。

1.和璽彩畫

是等級最高的彩畫。其主要特點是:中間的畫面由各種不同的龍或鳳的圖案組成,間補以花卉圖案;畫面兩邊用《》框住,並且瀝粉貼金,金碧輝煌,十分壯麗。

和璽彩畫在保持官式旋子彩畫三段式基本格局的同時,逐漸剔除舊花紋,加入新花紋:藻頭部分刪去了「旋花」;枋心繪行龍或龍鳳圖案,枋心頭由劍尖形式改為蓮瓣形,以求與藻頭輪廓線相適應;箍頭盒子內繪坐龍,等等。清代中葉以後,和璽彩畫的線路和細部花紋又有較大的變化,畫面中主要線條均由弧形曲線變為幾何直線:藻頭部位彎曲的蓮瓣輪廓變為直線條玉圭形,亦稱「圭線光子」;皮條線、岔口線、枋心頭等線路都相應地改為「Σ」形線。和璽彩畫用金量極大,主要線條及龍、鳳、寶珠等圖案均瀝粉貼金,金線一側襯白粉線(也叫大粉)或加暈,以青、綠、紅作為底色襯托金色圖案。其花紋設置、色綵排列和工藝做法等方面都形成了規範性的法則,如「升青降綠」、「青地靈芝綠地草」等,逐漸完善成為規則最為嚴明的彩畫形式。根據不同內容,和璽彩畫分為「金龍和璽」、「龍鳳和璽」、「龍草和璽」等不同種類。

和璽彩畫主要用於紫禁城外朝的重要建築以及內廷中帝後居住的等級較高的宮殿。太和殿、乾清宮、養心殿等宮殿多採用「金龍和璽彩畫」;交泰殿、慈寧宮等處則採用「龍鳳和璽」彩畫;而太和殿前的弘義閣、體仁閣等較次要的殿宇使用的則是龍草和璽彩畫。使用和璽彩畫的各處宮殿, 由額墊板 均為紅色,平板枋若 用藍色,則繪行龍,若用綠色,則繪工王雲。

2.旋子彩畫

等級次於和璽彩畫。畫面用簡化形式的渦卷瓣旋花,有時也可畫龍鳳,兩邊用雙框框起,可以貼金粉,也可以不貼金粉。一般用於次要宮殿或寺廟中。

旋子彩畫俗稱「學子」、「蜈蚣圈」,等級僅次於和璽彩畫,其最大的特點是在藻頭內使用了帶卷渦紋的花瓣,即所謂旋子。旋子彩畫最早出現於元代,明初即基本定型,清代進一步程式化,是明清官式建築中運用最為廣泛的彩畫類型。

旋子彩畫在每個構件上的畫面均劃分為枋心、藻頭和箍頭三段。這種構圖方式早在五代時期的虎丘雲岩寺塔的闌額彩畫中就已存在,宋《營造法式》彩畫作制度中「角葉」的做法更進一步促成了明清彩畫三段式構圖的產生。

明代旋子彩畫受宋代影響較為直接,構圖和旋花紋樣來源於宋代角葉如意頭做法。明代旋花具有對稱的整體造型,花心由蓮瓣、如意、石榴等吉祥圖案構成,構圖自由,變化豐富。明代旋子彩畫用金量小,貼金只限於花心(旋眼),其餘部分多用碾玉裝的疊暈方法做成,色調明快大方。枋心中只用青綠顏色疊暈,不繪任何圖案;藻頭內的圖案根據梁枋高度和藻頭寬窄而調整;箍頭一般較窄,盒子內花紋豐富。

清代旋子花紋和色彩的使用逐漸趨於統一,圖案更為抽象化、規格化,形成以弧形切線為基本線條組成的有規律的幾何圖形。枋心通常占整個構件長度的三分之一,枋心頭改作圓弧狀,枋心多繪有各種圖案:繪龍錦的稱龍錦枋心;繪錦紋花卉的稱花錦枋心;青綠底色上僅繪一道墨線的稱一字枋心;只刷青綠底色的稱空枋心。藻頭中心繪出花心即旋眼,旋眼環以旋狀花瓣二至三層,由外向內依次稱為頭路瓣、二路瓣、三路瓣。旋花基本單位為「一整二破」即一個整團旋花,兩個半團旋花,根據梁枋構件的長短寬窄組合,又有勾絲咬、一整二破加一路、加兩路、加勾絲咬、加喜相逢等多種形式。岔口線和皮條線由明代的連貫曲線改為斜直線條。旋子彩畫按用金量的多寡及顏色的不同可分為金琢墨石碾玉、煙琢墨石碾玉、金線大點金、墨線大點金、金線小點金、墨線小點金、雅五墨、雄黃玉等幾種。

3.蘇式彩畫

等級低於前兩種。畫面為山水、人物故事、花鳥魚蟲等,兩邊用雙框或單框框起。「單括弧」形狀被建築家們稱作「包袱」,蘇式彩畫,便是從江南的包袱彩畫演變而來的。

和璽彩畫是清代官式建築主要的彩畫類型,《工程做法》中稱為「合細彩畫」。僅用於皇家宮殿、壇廟的主殿及堂、門等重要建築上,是彩畫中等級最高的形式。和璽彩畫是在明代晚期官式旋子彩畫日趨完善的基礎上,為適應皇權需要而產生的新的彩畫類型。畫面中象徵皇權的龍鳳紋樣佔據主導地位,構圖嚴謹,圖案複雜,大面積使用瀝粉貼金,花紋絢麗。

蘇式彩畫源於江南蘇杭地區民間傳統作法,故名「蘇州片」。一般用於園林中的小型建築,如亭、台、廊、榭以及四合院住宅、垂花門的額枋上。

蘇式彩畫底色多採用土朱(鐵紅)、香色、土黃色或白色為基調,色調偏暖,畫法靈活生動,題材廣泛。明代江南絲綢織錦業發達,蘇畫多取材於各式錦紋。清代,官修工程中的蘇式彩畫內容日漸豐富,博古器物、山水花鳥、人物故事無所不有,甚至西洋樓閣也雜出其間,其中以北京頤和園長廊的蘇式彩畫最具代表性。

明永樂年間營修北京宮殿,大量徵用江南工匠,蘇式彩畫因之傳入北方。歷經幾百年變化,蘇式彩畫的圖案、布局、題材以及設色均已與原江南彩畫不同,尤以乾隆時期的蘇式彩畫色彩艷麗,裝飾華貴,又稱「官式蘇畫」。

彩畫用的顏料以礦物顏料為主,植物顏料為輔,加膠和粉調製而成。礦物顏料覆蓋力強,經久不變色,有的有毒,能起一定的防蟲作用。

結束語

中國古建築及古建傳統的工藝體現了古人的能工巧匠,保護、認識。傳承是我們博物館不變的主題,希望通過博物館讓大家更加了解古建築的歷史、文化及古建傳統工藝之精妙,如有不妥之處懇請各界人士指點斧正,謝謝您前來參觀,歡迎您下次光臨。再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