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迎華嚴菩薩聖誕
八聖吉祥頌
無塵5
華語群星
00:00/06:00
華嚴菩薩之名,載於《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華嚴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諸大菩薩於此會上聞法。
《華嚴經》是佛教中最輝煌宏大的經典,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修學最重要的經典之一。
一切法都從《華嚴經》而來,一切法都歸入《華嚴經》里,《華嚴經》在佛教里被奉為「經中之王」。
即《華嚴經》所指華藏世界之三位聖者。
(一)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意為遍一切處。謂佛之煩惱體凈,眾德悉備,身土相稱,遍一切處,能為色相所作依止,具無邊際真實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又稱法身。
(二)普賢菩薩,以其居伏道之頂,體性周遍,故稱普;斷道之後,鄰於極聖,故稱賢。
(三)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意為妙德。以其明見佛性,具足法身、般若、解脫三德,不可思議,故稱妙德。
毗盧遮那佛理智完備,居中位;文殊菩薩主智門,立於毗盧遮那佛之左;普賢菩薩主理門,位於毗盧遮那佛之右。
轉之則右為智,左為理時,顯示理智之涉入胎藏界曼陀羅。
《華嚴經》是一部大經,汪洋淵博,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家之富貴。
其後華嚴在中國佛學又成了一學,《華嚴經》是唯識的五大經之一,研究唯識法相的人,非研究華嚴不可。
具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佛成道後在菩提場等處,藉普賢、文殊諸大菩薩顯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雜華莊嚴,廣大圓滿、無盡無礙妙旨的要典。
此經的漢譯本中,以唐譯八十卷本的文義最為暢達,品目也較完備,因而在漢地流傳最盛。
關於此經古來傳播的情形,相傳佛滅度後,此經在印度曾經隱沒,後龍樹菩薩弘揚大乘,便將其流傳於世。
清涼國師
在中國佛教史上,有兩位古德傳為華嚴菩薩化現:一為唐代清涼國師(澄觀大師),一為元朝正順法師,皆以專修《華嚴經》而名。
宣化上人在《華嚴菩薩化身的七帝之師華嚴宗第四祖澄觀法師》中講過清涼國師是華嚴菩薩的原因。
上人講道,大師著作一部《華嚴疏鈔》,專講《華嚴經》。
等到他圓寂之後,在中國和印度的交界處,有一位阿羅漢,見到有兩個很年輕的菩薩,在虛空裡頭走。
這位阿羅漢有神通,他就用神通令這兩位青衣的童子,也就是這兩位年輕的菩薩,不能走了,問他們:「你們是誰?到中國做什麼去啊?」
這兩位說:「我們是北印度文殊堂神,到中國五台山去請華嚴菩薩的牙齒,回到我們的國土去供養。」這位阿羅漢一聽,說:「哦,是這樣,那你們可以去了。」
兩位青衣童子走了之後,這位羅漢以後也到五台山去,就對著一般人說他見到怎麼樣的一個境界。
這時人們就把清涼國師的棺木打開來,一看,果然他兩顆牙齒沒有了。這兩顆牙齒就是被兩位年輕菩薩請去供養了。
所以,在佛教里,一般人都知道這位澄觀法師,是華嚴菩薩的化身。
為什麼他叫「清涼國師」呢?貞元十五年四月,又逢帝誕日,皇帝詔請法師入內殿,闡揚《華嚴》大經。
他給皇帝說法,皇帝聽了之後,說:「您真是令我得到清涼!現在真是好!真是得到自在清涼了。」所以就賜「清涼」為國師之號,說:「以後就稱澄觀法師叫『清涼國師』,不稱他的名字。」後人也就稱五台山為清涼山。
正順法師
還有一位華嚴菩薩是正順大師。元朝正順法師,出家於五台山,平時以深密的樹林為茅棚,以讀誦《華嚴經》為修行的日課,數目超過一千餘部。
他同時修學法界三觀,每次一進入華嚴法界的觀想以後,三五天才出定,因此人人都稱他為華嚴菩薩。
將要圓寂的時候,門徒乞求開示法語,他說:「歷劫本無去住,應用何思何慮,轉身踏破虛空,一切是非莫顧。」入滅時,靈桌上出現五彩之龍,飛游於燭光庭宇之間。
殊勝日請吃素、念經、放生,行諸善法,祈願佛菩薩加被所有眾生棄惡揚善,諸惡莫作持當下,日日幸福;眾善奉行不分別,天天開心;自凈其意心回家,喜樂遍布;是諸佛教禪修法,心想事成!
▍版權聲明:
本文為網路採集文章,由玉泉禪寺編校發布,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挑貨的才是買貨人」:聽到刺耳的話怎麼辦
※修行豈能馬馬虎虎就可成功?
TAG:當陽玉泉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