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天,你準備好早起貼春聯了么?

明天,你準備好早起貼春聯了么?

微信ID

EYEONHISTORY

明天就是年三十了,很多朋友可能都要一早起來放鞭炮、貼春聯,辭舊迎新,為新的一年祈求好運。

很多都知道春聯起源於桃符,最開始有驅邪之用,那麼它是怎麼一步步演化到今天的樣子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春聯。

桃符:春聯的前身

桃符,又稱「桃板」,古人認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百鬼。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即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鬱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

據《山海經》載,神荼、鬱壘為兄弟倆,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顆桃樹,樹蔭如蓋,每天早上,他們在此樹下檢閱夜晚出去遊盪的鬼魂,如發現有惡鬼為害人間,便將其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將它捆起來送去喂虎。

於是民間就在桃木板上畫上神荼、鬱壘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用以避邪防害。南朝宗憬所著《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今正,臘旦,門前作煙火、桃人,絞索松柏,殺雞著門戶逐疫,禮也。」

這段文字形象描述了古代人在春節里舉行儀式來祛病祈福的行為。因神荼、鬱壘總是被置於門前,故而人們又尊之為門神。

隨著時代的發展,桃符上的畫像也發生了變化。唐代的時候,門神畫像便變成了秦叔寶和尉遲敬德。

桃符

《西遊記》里提到:涇河龍王為了和一個算卜先生打賭,結果犯了天條,罪該問斬。玉帝任命魏徵為監斬官。涇河龍王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

太宗答應了,到了斬龍的那個時辰,便宣召魏徵與之對奕。沒想到魏徵下著下著,打了一個盹兒,就魂靈升天,將龍王斬了。

龍王抱怨太宗言而無信,日夜在宮外呼號討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將秦叔寶道:願同尉遲敬德戎裝立門外以待。

太宗應允。那一夜果然無事。後太宗因不忍二將辛苦,命巧手丹青,畫二將真容,貼於門上。

後人相沿下來,如今在我國一些舊式門樓的兩扇大門上,還可見到神荼、鬱壘或秦叔寶、尉遲敬德。

不過,在桃符上畫像,總是一件比較複雜的事情。畫得美觀還好,畫得不好,懸於門外,於親朋好友見了,就會很尷尬。

後來人們就化繁就簡,改畫像為寫字,在桃木板上寫上自己新的一年的心愿,這就與今天的春聯接近了。

但其時文字還不講究對仗,詞句也並不講究。五代十國時期,當時的蜀後主孟昶命手下學士辛寅遜給桃符題詞。

辛學士寫好後,孟昶覺得不夠工整,於是自題云:「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清代人認為這是中國最早的春聯。

宋朝時,由於造紙術的發達,紙張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有人把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不過名稱還叫「桃符」。

王安石的《元日》所寫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宋代人在除夕夜貼春聯的生動寫照。詩中語句至今仍常為人們所用,書於春聯之上。

春聯:始於明,盛於清

「桃符」之名,真正為「春聯」所代,是在明朝初年。這個功勞,得記在朱元璋頭上。

梁章鉅在《楹聯叢話》中引用《簪雲樓雜說》講了這麼一個故事。明朝初年,太祖定都金陵,於一年除夕前,忽然傳旨,要求每家每戶門上都要貼春聯一副。

隨後,朱元璋微服出巡,檢查落實情況,見到一家沒有貼春聯。一問才知道,這家是個殺豬的,不識字,還沒來得及請人代寫。

朱元璋來了興緻,親自為其寫了副對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從這個故事看,除夕掛春聯,朱元璋應該是首創。

他寫的春聯,雖然看起來簡單粗暴,但對仗工整、落墨成對,也是有一番功底的。春聯之說,由此開始,加上朱元璋的身體力行,春節貼春聯之風俗逐漸流傳。

清朝時期,與民間寫春聯用紅紙不同,滿人尚白,春聯是用白紙或白絹書寫,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

書法最初用滿文,清中葉後改用漢字。春聯也不是貼,而是掛在皇宮大殿的柱子上。白紙的春聯在漢人看來,是家裡辦喪事時才用。這也可以看出不同民族間在文化細節方面的差異。

究其原因,有專家解釋,滿族人冬天在山裡打獵,紅色是生肉的顏色,非常容易受到野獸的攻擊,故滿族人冬天打獵,都穿白色的衣服,久而久之,就認為紅色很不吉利。這一風俗在民國後就逐漸消失。

如果說春聯一說,始於明,那麼則可以說盛於清。

清代由春聯進一步豐富發展成對聯,運用場合也不再僅限於春節或婚喪嫁娶,寺廟道觀、風景名勝有對聯;文人學士用之寫景詠物,言志抒懷;民間還有各種「對對子」活動。

周星馳主演的《唐伯虎點秋香》里,周星馳與王爺的軍師對對子情節,成為該片的經典一幕。

康熙六十壽辰時、乾隆八十壽辰時,分別搞了兩次宮廷楹聯創作,參與者都是當時的名人大家。這等規模相當於今日的國家級對聯比賽。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皇帝如此重視,也使對聯文學在清朝達到了全盛。同時,對聯也成為皇帝考察作者學識深淺的一個契機。

乾隆的近臣紀曉嵐之所以在後世民間有很大的知名度,多少與他經常和乾隆帝應和答對有關。

乾隆50大壽時,紀曉嵐曾寫了副祝壽聯:四萬里皇圖,伊古以來,從無一朝一統四萬里;五十年聖壽,自今而後,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從人臣角度看,歌頌之誠,對仗之工,大概也是很少有的了。可見歌功頌德也是需要學問的。

南懷瑾將清的對聯與唐詩宋詞元曲相提並論。從事清代文學史研究的趙雨先生也認為,「清代的主流文體是楹聯」。

即使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後,對聯也未見衰落。

1932年清華大學入學考試,陳寅恪出題「孫行者」求對,周祖謨對以「胡適之」,至今傳為美談。

今時今日,春聯依然是人們表達新春祝福的重要載體。有意思的是,從春聯的內容還能看出不同行業、不同家庭的「價值觀」「幸福觀」:

如商戶門前的春聯大多與「財」有關,農戶門前的春聯多與「收成」或家人健康幸福有關,信仰宗教的人們也把「主」「神」等字寫進春聯。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現在印刷體的春聯越來越多、手書的春聯越來越少,春聯內容也越來越流於形式化、程式化,儘管如此,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過年貼春聯依然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

所以,各位朋友,明天你們準備好早起貼春聯了么?

新春快樂

這是我們春節前的最後一次推送

非常感謝各位朋友在過去一年的陪伴

和諸位一起看歷史

史叔真的很開心

在這裡

給各位拜個早年

祝大家新春快樂

新的一年裡

史叔依然期待和諸君一起

看見過去

知道未來

古今見識 天下情懷

《看歷史》2018年2月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200多年前風靡歐洲的「南京紫花布」為何走向了衰落?
從「蝌蝌啃蠟」到可口可樂

TAG: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