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凌:騰衝 歷史的傷口與隱痛
【廟堂江湖】
當時國民黨軍隊中,上級考察部下的時候,並不單純從是不是會打仗出發,而是從是不是對自己忠誠出發。
看完了《中國遠征軍》,就想去雲南看看,尤其是騰衝這個地方。
騰衝已經沒有任何歷史遺存,現在看到的城門樓全部都是最近幾年重建的。中國人太喜新厭舊,不像德國人,會在柏林市中心留下一座二戰時被炸掉了一半的教堂,和一段屹立了半個多世紀的柏林牆。全騰衝,乃至於全中國,對於抗戰中的犧牲、戰鬥、苦難,堅韌,都缺乏足夠的尊重。幸好,這裡還有一個國殤園。
國殤園裡面安靜肅穆,這裡安葬了反擊滇西解放騰衝而犧牲的國軍和友軍,但是顯然,人數遠遠不到實際犧牲數目。即便如此,整個小山包上密密麻麻排列著的士兵的墓碑,還是讓人黯然淚下。
滇西反擊戰,是1944年抗戰進入最後階段後,國民政府為了打通國際援助通道,開展的一次反攻作戰。這是中國軍隊在八年抗戰中少有的一次反擊戰,所以,從中可以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現象。
首先,這是一次我們佔據絕對優勢的形勢下的反擊戰。當時,由美國人訓練出來並配以美式武裝的中國駐印軍已經反攻很長一段時間了。孫立人和廖耀湘兩位海歸將軍在緬北一路斬關奪隘,所向披靡。曾經在第一次遠征緬甸時吞噬我六萬遠征軍將士的野人山,在美國現代化裝備面前不堪一擊,而曾經驕狂一時的日軍也在中國駐印軍的打擊下連吃敗仗。但是即便面對如此大好形勢,蔣介石對是否發起滇西反擊戰一直遲疑不決。最後是美國人用軍援相要挾,他才不得不下令反擊。這是一個相當讓人難以啟齒的決策過程。
其次,同樣一座騰衝城,堅固的城牆還是中國老祖宗留下來的。但是在中國人和日本人手裡面,發揮的效能完全不同。第一次遠征緬甸的時候,國軍大敗而回。勝負兵家常事,本不足道,可以討論的是,國軍為什麼會一潰千里?把騰衝這樣堅固的防禦之地拱手相讓?日軍幾乎沒有付出什麼代價。而兩年後,當國軍開始由守轉攻,希望克複騰衝城的時候,卻陣亡上萬人。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兩年來,佔領了騰衝城的日軍一刻都不在休息,他們不僅充分利用了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堅固的城牆,還在城內修築了大量的防禦工事,幾乎把整個騰衝城變成了一座大碉堡。所以國軍後來的進攻就必然付出慘重的代價。在騰衝,面對讓國軍當年埋骨累累的城牆,我不禁憤懣地想:這樣的政府真的有捍衛它的必要嗎?這些年輕的士兵,究竟是日本人殺死的呢?還是國民政府上層的腐敗無能殺死的呢?
最後,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當時中國軍隊中,會打仗的將領確實不多。是中國人本來就缺乏有素質的將領嗎?不是。從中國駐印軍隊的表現就可以看出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孫立人、廖耀湘,都是連戰連捷。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是在美國人的指揮下作戰,史迪威是一個職業軍人,只看戰果不搞關係。孫立人一開始也得不到史迪威的信任,他能夠指揮的就是一個團,但是戰爭開始以後,用幾次勝利證明了自己才能,史迪威馬上開始放權給他。而當時國民黨軍隊中,上級考察部下的時候,並不單純從是不是會打仗出發,而是從是不是對自己忠誠出發。這個部下不聽話,哪怕他再有能力,也不會委以重任。這樣一來,久而久之,優汰劣勝,留下來的都是聽話而不一定會打仗的將領。
那麼,為什麼很多美國將領能有史迪威那樣的大度呢?因為對他們來講,軍隊從來不是個人的私人物品。部下和上級之間沒有也不需要有人身依附關係,為了完成工作,美國將領更加喜歡會打仗的部下。史迪威曾想改造一下國民黨那支舊軍隊,沒成功,自己反而被趕回美國去了。
(作者系德國波恩大學經濟學博士)
※香港「礦工」 年入千萬成歷史
※消息稱戴爾正考慮IPO及合併VMware等戰略方案
TAG:全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