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原創‖帝王稱呼隱藏著規律!

原創‖帝王稱呼隱藏著規律!

原創‖帝王稱呼隱藏著規律!

孫孟亭

一般人的稱呼,就是個人名,就是個代號,沒有神秘可言。但帝王的稱呼,卻有些複雜!

第一人稱是自稱,中國古代帝王的自稱也符合中國文化的自謙精神,如朕、孤、寡人、不穀等,都是謙稱!

第二人稱是對稱,當面稱呼帝王足夠尊崇即可!如君上、王上、皇上、聖上、大王、陛下等。「上」和「大」好理解,可為什麼稱「下」呢?其實,「陛下」不是稱呼帝王本人,而是稱呼帝王御座台階下那個負責轉達的人,臣子不能直接對皇帝說話!這才是最高的尊敬!

第三人稱是他稱,是對象不在當下場合時對他的稱呼。這裡分為兩種情況:帝王在世時和帝王離世時。

帝王在世,他稱要用名號,君主首次加名號稱尊號,以後再加稱徽號,名號主要是用來拍君主馬屁的。如始皇帝、xxx帝、xxx皇帝等,其實,「皇帝」這兩個字本身就是尊號,後世帝王為了顯示尊崇,有的尊號竟長達幾百字,清乾隆的尊號就是「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有時在非正式場合,人們為了簡便,稱呼君主為」當今」,其實是「當今皇帝」的意思。

帝王離世,稱呼起來最為複雜,下葬前臨時可稱為「大行皇帝」。下葬後的稱呼名堂很多,有謚號、廟號、年號等。

夏商時期,還沒形成固定的禮儀制度,甲骨文中,用「天干」稱呼君主,殷商後期,帝王的稱呼逐漸被寄寓褒貶,如帝辛被貶稱為「紂王」。

周代以後,禮制完備,有了統一的「謚法」體系,帝王死後開始用謚號,如周文王、周武王、周幽王等。國家通過謚法對已故帝王寄寓褒貶,達到懲惡揚善的目的,也算是對帝王行為的一種委婉約束。這種傳統被秦始皇一度中斷,秦始皇認為,這是子議父,臣議君,是大不敬!但漢代又得以恢復,一直持續到唐代。如劉邦的謚號為漢高帝,劉徹的謚號為漢孝武帝,曹丕的謚號為魏文帝,楊廣的謚號為隋煬帝。

到唐代時,謚號被用濫了,失去了褒貶的作用,成為吹捧皇帝的樣子貨,且字數越來越多,很不方便。於是,廟號取代了謚號,也暗含褒貶之意。廟號,顧名思義,就是帝王死後在祖廟裡的稱呼,這在商朝就出現了,但不是所有帝王都有資格稱祖稱宗,有商一代,三十一任帝王只有四個有廟號,但到唐代時,每個帝王都有廟號,這也為以廟號稱帝王準備了條件。這樣,xx祖、xx宗的稱號一直延用到元代。如唐太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宋仁宗趙禎,元世祖忽必烈等。

明清兩代,廟號又逐漸被用濫了,被年號取代,年號在漢武帝時被首先使用,但歷代帝王經常改元,年號很亂,到明朝時,每個帝王只用一個年號,年號與皇帝一一對應起來(明英宗兩次登帝位,除外),這樣,用年號稱君主更方便,生前死後都能用,很快成為百姓的最愛。如我們熟知的明清兩代帝王:洪武帝、萬曆帝、康熙帝、光緒帝等。

從謚號到廟號再到年號的改變,反映了一個基本的歷史規律:帝王專制集權的不斷加強。帝王的權力從有所制約逐漸發展到無所制約,帝王稱呼從寄寓褒貶到只褒不貶再到形同虛設。這反映了帝王專制的加強,中國文化逐漸走向極端化,為它的衰落埋下了伏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林俊傑-行走的CD
一期/文/說話算話才好啊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