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科普影視劇中知識性的穿幫

科普影視劇中知識性的穿幫

在影視劇中,有心的觀眾常常會發現穿幫的鏡頭,特別是古裝劇中出現現代物品會讓人啼笑皆非,但我相信,這些穿幫絕大多數是無心之失,無傷大雅,也是可以避免的,但是有些穿幫鏡頭是屬於常識性的穿幫,這就得歸咎於相關影視工作者了。

下面我就為大家盤點部分知識性的穿幫,本文純屬科普娛樂,不挑刺,不找茬,不要太認真。

首先一類是混淆歷史時間的穿幫,如《羋月傳》出現「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語並非都出自春秋戰國,成語是隨著歷史發展慢慢增加的,不知道典故,不能亂用,否則就會鬧笑話,抗日神劇中預知八年抗戰也屬於這一類。

古裝劇中,提到聖旨,大多數人會想到八個字「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八個字是朱元璋首創的,明朝之前的聖旨不用這八個字,這一點犯錯的影視劇不多,但是明清古裝劇卻在斷句上斷錯,這八個字的正確讀法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有些詞語的用法在影視劇中出錯率相當高,「大人」二字高居榜首,大人在古代並不用於官員上下級之間的稱謂,那麼古代官員之間是如何稱謂的呢?很簡單,就是姓加官職,如狄閣老,包龍圖,而不是狄大人,包大人,大人二字多數情況是用於對父親或長輩的稱呼。

「愛卿」二字也經常用錯,愛卿和大人一樣,都不是官員之間的稱呼,皇帝對下臣應稱呼狄卿,包卿,愛卿指的是青樓女子。

說到官職,宋朝的皇帝不自稱為朕,而是官家,百姓提皇帝也叫趙官家,其他朝代的皇帝基本上都自稱為朕。

古裝劇中銀票基本上也沒用對過,首先銀票是世界是最早的紙幣,宋朝時期叫交子,銀票最大的錯誤就是面值的錯誤,在古代沒有大面額的銀票,宋朝時期有幾百文到十貫的銀票,明朝時期最大面額是一貫,也就是相當於一千個銅錢,宋明兩代都沒有一兩、十兩甚至是十萬兩的銀票,直到清朝中後期,銀票的面額才越來越大,但也沒有幾千幾萬兩一張的銀票,十萬兩是什麼概念,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也就賠款幾億兩。

古代由於地理交通條件限制,很多日常所見的瓜果蔬菜是漸漸傳到中國的,我給大家列舉一部分,漢朝之前傳到中國的有黃瓜、蠶豆、豌豆、葡萄等,隋唐五代傳到中國的有茄子、西瓜等,這些影視劇中出現的場景很少,但是接下來的就經常出現了,辣椒、玉米、土豆、紅薯、向日葵、番茄等是明朝中後期才傳入中國的,它們的原產地在美洲大陸,是哥倫布大航海之後才被發現的,而些瓜果蔬菜經常會明朝之前的場景中,類似的還有很多。

上述這些穿幫大部分是由於影視劇幕後工作人員缺乏相關歷史知識造成的,普通觀眾也發現不了,但最後我要吐槽一個普通觀眾知道,但導演以為我們不知道的穿幫場景,這種場景只要出現,穿幫率達九成以上。

這種穿幫就是濫竽充數,也就樂器演奏,我們經常能看到武替,裸替,卻沒見過樂替,影視劇中就連寫毛筆字也用替身,但是樂器演奏卻是後期配音,這配音沒有問題,問題是如果需要配音,那就意味著演員不會這種樂器,不會樂器,就談不上節奏節拍了,這種穿幫就連不懂音樂的人也能看出來。除了演奏動作和配音不合拍之外,還有琵琶和古箏不分,古箏和古琴不分,蕭和笛不分,甚至還有古箏演奏配鋼琴聲的。為什麼我說樂器演奏穿幫有九成呢?因為剩下一成真的在演奏,比如打鼓,吹口哨。

這種濫竽充數我相信導演演員比我清楚,但是他們以為我們聽不出來,或者不在乎,其實一部好劇盡量要做到精益求精,動不動都上億的投資,請個會演奏民樂的替身能花幾個錢,支持國樂,支持民樂,影視行業多做點貢獻吧。

還有視頻版,視頻鏈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948595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中國瓷器之法國吉美博物館藏
之六 你好,匱乏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