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乾隆各色釉彩大瓶,農家樂審美下的炫技

乾隆各色釉彩大瓶,農家樂審美下的炫技

《國家寶藏》節目中,有一件國寶被官方吐槽了。

這件國寶是收藏於故宮博物院的:

清乾隆各色釉彩大瓶,又叫瓷母瓶。

據說,這件國寶的全名是:

清乾隆青花五彩鬥彩金彩琺琅彩紅釉粉青釉霽藍松石綠釉窯變釉仿官釉仿哥釉仿汝釉醬色釉三陽開泰博古九鼎吉慶有餘丹鳳朝陽太平有象仙山瓊閣蟠螭紋蝙蝠紋花卉紋如意紋萬字紋靈芝紋螭耳大瓶。

你要一口氣能讀下來,那絕對是真愛。

自從這件製作於乾隆時期的瓷器在《國家寶藏》亮相後,全國人民都知道了乾隆皇帝農家樂的審美,這件被稱為「萬瓷之王」的瓷母瓶也被戲稱為城鄉結合部製作。一向自詡審美水平、藝術修養了得的乾隆皇帝,要是聽到這些評價,估計會覺得非常的冤。

其實也沒啥冤的,兩百多年來,乾隆皇帝在藝術上的品味,早就成為大家取笑的對象了。

就說寫詩吧,說他總共寫了4萬多首詩,都快趕上全唐詩的總和了,但現在流傳下來的經典名篇好像沒有哪首的作者是乾隆皇帝。只聽說過被傳為笑談的《詠雪詩》的誕生。

就是有一年冬天,乾隆帶著沈德潛一幫文人去西湖玩耍,正好碰上西湖下雪,於是乾隆皇帝詩興大發,張口就作詩一句:

「一片一片又一片」

眾臣紛紛拍手叫好。

乾隆很開心,馬上又接了一句:

「三片四片五六片」

什麼意思?眾大臣有點不知所措了,但不能壞了皇帝的雅興啊,於是繼續叫好敷衍這個喜歡附庸風雅的主子。

乾隆皇帝來勁了,又來一句:

「七片八片九十片」

這是詩嗎?眾大臣即使再厚顏,也不能繼續叫好了。

關鍵是這時候乾隆帝卡殼了,半天接不下去了,於是陷入了尷尬的沉默。這時候,專業替乾隆皇帝解圍的沈德潛站了出來,「皇上詩寫得太好了!請讓微臣斗膽狗尾續貂一次。」

這時的乾隆爺內心對沈德潛那個感激啊,就差上去擁抱沈德潛了。不過還得裝著。於是沈德潛完美地補上一句,「飛入梅花都不見。」

再說乾隆皇帝畫畫吧。一心想當文藝青年的乾隆皇帝一生畫了1400多幅畫。

他臨摹的李迪《雞雛待飼圖》,看著畫中小雞驚愕而呆萌的表情,只能說是「畫虎不成」啊!

李迪《雞雛待飼圖》

乾隆仿李迪《雞雛待飼圖》

還有他仿趙孟頫的《汀草文鴛圖》:

下面為乾隆仿趙孟頫《汀草文鴛圖》

這是在突出鴛鴦的髮際線嗎?

既然仿作很容易讓人察覺技不如人,那就畫一些發揮空間比較大的寫意畫吧。於是有了這幅《多祿圖》。

可是,這麼萌萌噠的小鹿,是給我們畫的表情包嗎?

看了這些畫,我們都替乾隆的畫技感到難過。估計乾隆皇帝也覺得自己的畫有點拿不出手,所以大部分都毀掉了,只有少數還讓人看得下去的保存下來,主要收藏在故宮博物院。

既然做個原創的藝術家那麼難,那就努力當個高明的鑒賞家吧。

於是,趙孟頫、王羲之、王獻之、黃公望……,他們的名畫、名帖,被乾隆皇帝不是題字,就是蓋章,簡直到了瘋魔的程度,誰都阻擋不了他點贊的激情。

比如對他的至愛趙孟頫,題字、蓋章,那是毫不留情。

比如趙孟頫的《水村圖》:

《鵲華秋色圖》:

《二羊圖》:

《人騎圖》:

這些書畫作品中留白營造的意境,被乾隆皇帝塞滿了題字和印章,真正的堵得慌。

還有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乾隆皇帝題寫的那個巨大的「神」字,簡直是辣眼睛。

王珣的《伯遠帖》,人家只寫了五行字,乾隆爺在旁邊塞滿了各種溢美之詞。

幸運的是,被乾隆皇帝愛到瘋狂的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有幸躲過一劫。因為黃公望的真跡被乾隆誤認為是偽作,而在一幅贗品上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字。現在我們能看到清清爽爽的《富春山居圖》,真的要謝天謝地了!

真品

贗品

乾隆的這個愛好,也為自己贏得了一個外號:愛新覺羅·牛皮癬·弘曆。

本來是要說「瓷母瓶」的,怎麼就跑題說起乾隆的各種糗事了。其實,這是說明乾隆皇帝在藝術上是有追求的,理想是高遠的,目標是宏大的。

我們不要看著「瓷母瓶」被吐槽,就只顧高興了。它可是乾隆在藝術上,不對,應該是技術上追求極致的體現。

「瓷母瓶」高86.4厘米,口徑27.4厘米,足徑33厘米。形體碩大偉岸,造型端莊凝重。瓶腹部的主題紋飾,一共是12個霽藍釉描金開光粉彩吉祥圖案。其中6幅為寫實圖畫,分別為「三陽開泰」、「吉慶有餘」、「丹鳳朝陽」、「太平有象」、「仙山瓊閣」、「博古九鼎」。另6幅為錦地「卍」字、蝙蝠、如意、蟠螭、靈芝、花卉,分別寓意「萬」、「福」、「如意」、「辟邪」、「長壽」、「富貴」。

這些圖案無非是寓意吉祥、美好、祝福,也沒啥好說的。關鍵是這個瓶子的工藝是驚人的。

「瓷母瓶」從上到下裝飾的各種名貴的顏色釉、彩一共有17層,使用的釉有仿哥釉、松石綠釉、窯變釉、粉青釉、霽藍釉、仿汝釉、仿官釉、醬釉等。使用的釉上彩有金彩、琺琅彩、粉彩等;釉下彩有青花;還有釉上彩與釉下彩相結合的鬥彩。可以說凡是陶瓷裝飾的釉彩幾乎都在這個瓶子上了。

要把這麼多釉彩集中在一個瓶子上,難度是相當大的。

首先是色彩的配方,就得仔細掂量把握。例如青釉需用氧化亞鐵呈色,紅釉用銅,而鈞釉則需用鐵和銅共同呈色。釉上彩的紅色需用鐵呈色,黃色用銻,綠色用銅,紫色用錳,胭脂紅用金著色。至於釉下彩的青花則需用鈷藍料呈色。

而且用於呈色的礦物質比例非常講究,比如青花是用天然的鈷土礦為著色劑,由於鈷土礦中含有氧化鈷、氧化錳和氧化鐵,因此著色效果也不一樣,如果氧化錳和氧化鐵較多,就會出現發紫、發黑和發灰的現象。胭脂水釉是在琺琅釉中摻入萬分之一點五的金在低溫下燒出的粉紅色釉,珊瑚紅是以氧化亞鐵摻入鉛釉中燒出的類似於珊瑚色的鐵紅釉,瓜皮綠是以碳酸銅著色等等。

還有燒造的氣氛也要精準把握。像青花、仿哥釉、仿鈞釉、仿官釉、仿汝釉、粉青釉、霽藍釉等屬於高溫釉,需用1250℃以上的高溫才能燒成。

粉彩、琺琅彩、金彩、松石綠釉屬於低溫釉,需用700~1250℃的低溫燒成。

所以燒制的時候,要先燒溫度高的釉彩,再燒溫度低的釉彩。這樣,燒到下一級溫度時,由於溫度較低,就不會將以前燒好的高熔點釉層給燒壞了。

這個原理聽起來很簡單,實際操作起來是非常令人絕望的。

因為每種釉彩的脾氣秉性氣質都不同,需要精確把控燒造溫度和窯室中的遊離氧含量。

比如仿鈞窯高溫窯變釉這一層,顏色上又稱為高溫紅銅釉。燒制溫度必須控制在1250℃~1280℃之間。溫度太高,顏色馬上就飄。溫度太低,分分鐘變黑。必須正好在這30℃之內,才能燒出這種深沉溫柔的美。

而這種窯變釉完美燒制的成功率僅僅為20%。

所以,要成功燒制一個「瓷母瓶」,成功的概率是很低的。

我們來做道數學題。如果按照每種釉彩成功率70%計算的話。那17種釉彩的成功概率是:0.23%。也就是說燒一千件能有那麼兩、三件完美的。

如果每種釉彩成功的概率像高溫紅銅釉那樣是20%呢?自己去算吧。

反正能不能燒成就全憑運氣了。

所以設計燒造這麼個瓶子,已經和藝術追求沒啥關係了,它把從宋到清的名品釉彩集成一個瓶子上,完全就是赤裸裸的炫技。

所以我們在吐槽這個「瓷母瓶」的美學水準的時候,必須對這個瓶子充滿敬畏,它真的是多少匠人心血的結晶。

可以說,這個瓶子也只有在乾隆那個時候才能燒製成功,換個朝代還真不行。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在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時期,我國的制瓷工藝達到歷史頂峰。製作的瓷器胎質細膩、釉光瑩潤、色彩絢麗、鏤雕精工。像康熙時期的青花、五彩、紅釉、素三彩;雍正、乾隆時期的粉彩、鬥彩、琺琅彩,以及五光十色的各種顏色釉,都取得空前成就。

乾隆朝更是成為我國制瓷工藝集大成的時期。在《景德鎮陶錄》中,有一段記述乾隆的督窯官唐英的成就的話:

公深諳土脈、火性,慎選諸料,所造俱精瑩純全。又仿肖古名窯諸器,無不媲美;仿各種名釉,無不巧合;萃工呈能,無不盛備;又新制洋紫、法青、抹銀、彩水墨、洋烏金、琺琅畫法、洋彩烏金、黑地白花、黑地描金、天藍、窯變等釉色器皿。土則白壤,而坯體厚薄惟膩。廠窯至此,集大成矣!

也就是說,到了乾隆那個時期,仿燒宋元明時期的名窯精品,不在話下,而且與前代相比絲毫不差。同時,還搞了很多新的釉彩和品種,比如洋紫、法青、抹銀、墨彩、烏金釉、琺琅彩、天藍釉以及採用黃金為著色劑的胭脂紅等。

唐英寫了篇《陶成紀事碑》,文中記載了僅雍正時期仿古創新的各種高低溫顏色釉有57種之多。而且每種釉彩都能很穩定地燒造出精品。

比如仿哥釉、仿鈞釉、仿官釉、仿汝釉。要知道哥釉、鈞釉、官釉、汝釉,那可是宋朝五大名窯的釉彩,至今仍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巔峰,是千年前的標榜,千年後的追摹。

康熙帝平定江山後,好古之風大興,於是康熙的仿哥釉,雍正的仿汝釉,乾隆的仿官釉,都以前輩精華為追求目標。這三朝的仿官釉、仿哥釉,已經到了亂真的地步。

仿汝釉因為胎、釉細膩,釉面透亮,清澈晶瑩的特點,不像宋汝釉釉厚肥潤,釉面半透明,從而顯得厚潤安定,因此被認為是有神無韻。

但這不能怨仿汝釉的技術,這主要是因為景德鎮的高嶺土實在太完美了,結果在表現宋瓷那種神韻時,長處變短。宋汝釉釉彩厚度經常達5毫米,以遮蓋黑灰的瓷胎,而景德鎮的瓷胎雪白,不用費力遮蓋,所以不會出現宋汝瓷那種堆釉現象。

還有紅釉,在康熙、雍正時期,銅紅釉的燒制技術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出現郎窯紅、豇豆紅等盛極一時的名品。

在所有顏色釉中,高溫銅紅釉是燒成難度最大的一種。因為紅色是以銅離子著色的,銅的氧化物只有在氧化亞銅時才是紅色的。但銅元素在高溫時相當不穩定,火溫升到1260℃以上時,氧化亞銅便非常活潑而不易控制,燒失的幾率很大。有時候還原氣氛過度、持溫太久,產品會失去紅色而近於白瓷。如果銅分大於千分之三,又會變成難看的豬肝色。氧化的氣氛太過,不但得不到紅色,反而會變成氧化銅的綠色。

要得到紅釉真的是好難。但是康熙、雍正時期做到了,燒成了郎窯紅、豇豆紅這樣的傑作。

郎窯紅,色澤深艷,猶如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紅,釉面透亮垂流,器物里外開片。除口沿外,全器越往下,紅色越濃艷,由於釉在高溫下自然流淌、集聚器下,口沿處因釉層較薄,銅分在高溫下容易揮發和氧化,因此出現輪狀口線,稱為「燈草邊」。同時底足旋削保證流釉不過足,所以郎窯紅又有「脫口垂足郎不流」。

與郎窯紅齊名的豇豆紅,色調淡雅,又稱「桃花片」、「娃娃臉」、「美人醉」等。因其帶有少許翠綠斑點,而通體呈現酷似豇豆一樣的淡紅色調而得名。郎窯紅因寶光艷色而鮮艷奪目,豇豆紅則兼幽雅清淡,柔和悅目,給人意境深遠的美感。正所謂「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

還有青花,從元明以來,青花瓷一直是彩瓷生產的主流。康熙時期的青花器,呈寶石藍色澤,藍色透底、瑩澈明亮,極為鮮艷。而且還可以營造深淺層次不同的色調,有的色層竟達到八九層之多,甚至一筆中也能分出不同的濃淡筆韻,從而被譽為「青花五彩」。所以「青花一類,康青雖不及明青之穠美者,亦可以獨步本朝矣。」

另外清代創製的釉彩新品種,如粉彩、琺琅彩、金彩、素三彩等等,更是技藝俱精。像「胭脂水」、「珊瑚紅」、「瓜皮綠」等,成為清代著名的釉彩品種。

從今天看,雖然有不少新的色釉被實驗出來,但在基本成分上,仍脫不出康、雍、乾三朝官窯所建立的水準。

反正,制瓷工藝、釉彩品種在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出現大發展。乾隆皇帝內心很膨脹啊,這麼多五光十色的名釉,這麼牛的制瓷工藝,不搞出一個驚天動地的作品出來,還真對不起這個時代。那就來一個集17種釉彩於一身的「瓷母瓶」吧,讓大家看看那時候的制瓷工藝達到一個什麼樣的高度。

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說:「至乾隆則華縟極矣,精巧之至,幾於鬼斧神工」。用來評價「瓷母瓶」還是非常合適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雜讀雜說 的精彩文章:

越王勾踐劍是如何煉成的?

TAG:雜讀雜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