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的「學而時習之」才會讓人感到「不亦說乎」?
有句俗語:「半部《論語》治天下。」有人信,也有人不信。
信這個的理由很簡單:幾千年來都被飽讀詩書的人奉為經典,我等憑什麼不信?
不信這個的理由也很簡單:這本小冊子就是些孔子跟小夥伴的聊天記錄,有那麼大的魔力嗎?
就我個人經歷而言,初讀《論語》,也覺得孔子的話就是「散咵」,雖然分了些「章節」,但並不是理論體系的架構,而是取了開頭的兩個字,如開篇第一章《學而》,就是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前兩個字,顯得極其隨便,根本沒有頂級大家的「專著味道」。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閱歷的增加,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對這句話卻有不同的感受,因而也有不同的解讀,做了一輩子的老師,現在回過頭來仔細品味這句話,才發現不是所有的「時習之」都會讓人感到快樂的,只有孔子說的那種狀態才是「不亦說乎」的,從而也能夠揣摩出孔子的教育觀。
我第一次讀到這句話,是在「文革」中。當時正在大隊小學當「民師」,小學與大隊辦公室在一個院子里,其中有一間房子堆放著造反派收繳的「封資修」書刊,我有幸在那裡「竊」(孔乙己認為「竊書不算偷」)到了幾本,其中就有《論語》。
我是「文革」中招收的第一屆初中生,入學好長時間沒有課本,語文課只學《毛主席詩詞》,後來課本到了,選的基本上是「兩報一刊」的文章,有一個章節是「大批判」,點名批判了好多「封資修」,《論語》屬頂級的「封建糟粕」,被點名批判的次數自然是屈居第一,其中「學而優則仕」和「讀書做官論」一時成為熱詞。那時候的教學模式是「邊學邊寫作文」,所以,也照葫蘆畫瓢地把《論語》批了無數遍,但這本書長什麼樣根本沒見過。
底氣十足地跟著別人罵了N遍「孔老二」,一不小心,自己也當了老師,成了他的「徒子徒孫」,就生出了想看看《論語》的好奇心,但在「大革文化命」的年代,上哪兒去找這種「大毒草」?只能把這個夢想埋在心底。
首次見《論語》,真的是偶遇。
每天在大隊部大院里轉來轉去,無意間發現一間屋子裡有一堆舊書,問年長的同事,被告知是紅衛兵繳獲的「封資修」,我「喔」了一聲一時無語,但心中已經生出一個念頭:找機會進去看看。
有句俗語叫「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說的太好了,我深有體會,並且還有新的見解:世上無難事,只要能惦記。
我終於在惦記中尋得一個單獨親近「封資修」的機會,也第一次認識到了「忐忑」二字為什麼要那樣寫,因為在死一般的寂靜中跟「大毒草」擁抱,那小心臟蹦跳得真讓人受不了。記得當時先拿了三本「毒草」,《西遊記》、《三國演義》和《野火春風度古城》,在準備逃離的一瞬間,發現了那本「大毒草」,順手也揣到了懷裡。
回到家裡,我把它們藏在了被褥底下,夜深人靜時先翻開了《論語》,讀了一遍「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根本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當時的理解大概是這樣:為了「出仕」做官拚命讀書,永遠都不覺得累。可能腦子被洗得太乾淨吧,也可能是「文革」中「出仕」做官根本不用「學而時習之」,所以,覺得古代的書獃子真是腦子進了水,讀書有什麼可傻樂的?
恢復高考制度後,我考進師範學中文,出來後做了中學語文教師。因為要用高考分數決定人生命運,「學而優則仕」不僅沒罪,反過來還成了真理。一時間,所有媒體都在宣傳「苦讀」,「學海無涯」、「書山有徑」、「囊螢映雪」、「懸樑刺股」等等紛紛見諸報端。
此時的中學語文教材中已經節選了《論語》,其中《論語三則》編入到初一課本,「封建糟粕」一轉眼又恢復了經典身份,老師也可以理直氣壯地給學生講解了。
按照課文的隨文注釋和教師的參考資料,「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學習之後經常複習,不是挺快樂的嗎?」記得我還跟學生補充到:「經常複習不僅能答對題,還能溫故而知新,一舉數得,還不快樂嗎?」學生們好像也沒有什麼異議。
不久去了高中,再沒有講這篇課文,一晃幾十年過去了,高考制度從恢復初的全民點贊,蛻變成全民吐槽,「梅花香自苦寒來」也受到質疑,「快樂教育」的理念應運而生。三千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認為「學過了再複習幾遍」是最快樂的事情,怎麼能讓學生感到痛苦呢?
是啊,孔子還是用感嘆語氣說的,按照修辭學的說法,感嘆句比陳述句的語氣更加堅定有力,那麼,孔子的底氣究竟在哪兒呢?
幾年前,我曾經在高中生中做了一次問卷調查,認為「學習後不斷複習感到很快樂」的人幾乎為零,難道是孔子錯了嗎?
最近幾年在北京做事,順便問了身邊幾位80後大學生,他們對這句話的理解跟教科書的解釋都是大同小異,但追問「學習後不斷複習會感覺到快樂嗎」?他們都是一臉的茫然。
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一直關注著大家們對《論語》的解讀,看「百家講壇」電視,上古詩文網站,有了一些新的心得。
我覺得孔子所說的「學」不僅僅指讀書,內涵與外延都更廣泛一些,讀書識字是學,種糧耕地也是學,遊戲娛樂還是學;古漢字的習字是在「日」字上加一雙「羽翅」,指飛鳥在大自然練習飛翔,根本不是我們今天所認為的「練習」(做題)或「複習」。
那麼,怎樣的「學而時習之」才能讓人感到「不亦說乎」呢?
比如:你剛學會了騎自行車,就讓你拿一輛自行車去操場練習,你的心情會怎樣?你剛學會了打麻將,就有幾個人陪你練,會不會很快樂?學做飯、學做衣、學電腦莫不如此。
再比如:剛學到了一個數學公式或物理定律,讓你去生產實踐中去檢驗,當被證實確實能解決很多問題的時候,是不是會有成就感?
所以,我們不能用今天的語言環境去片面理解古人的話,也不能理解不透就懷疑古人。
綜上所述,孔子的這句話應該這樣理解:把學過的東西經常拿到實踐中練習、驗證,不是可以獲得很多快樂嗎?
TAG:老帥出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