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代雅緻生活系列之五十五

古代雅緻生活系列之五十五

文章 飆搏萬里 | | 聲音 小君

又臨春節,相比幼年時的年味,總覺得如今這節日寡淡冷清了些。不免又重溫一下書籍中古人的過年,寄情於那些風俗風物中的過往,莫不體現了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是多麼的雅緻有趣。

春節是我國最盛大的節日,從先秦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堯舜時「年」稱為「載」,夏時叫「歲」,商代叫「祀」,到周朝時才稱為「年」並延用至今。中國古時新年、春節、元旦為同一天,正月初一即為新年第一天也就是元旦,直至民國成立後才將新曆1月1日稱為元旦,而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這樣中國新年第一天的元旦、春節就隨著公、農曆的並用而分家了。

古代,新年不是一個簡單的節點,而是一個系統的禮義文化過程。古人的過年,就體現在一個「過」字上:過的是那樣的熱鬧,那樣的喜氣洋洋,那樣的富有儀式感。古代的年往往以臘月初八、九為序幕,以臘月二十三「小年」為開端,以年三十除夕和年初一元旦為高潮,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這「元宵」算是結局吧?這還沒完,後面有個二月二「花朝」,可算是尾聲。如此算來,真可謂「曠日持久」「普天同慶」了。

小年的活動,魯迅先生的《祝福》里講的很細,那裡寫了祥林嫂參與的各項祭祀事務,隆重而莊重。但說這過大年,花樣就更多了,有換桃符,、貼春聯、守歲、照虛耗、放鞭炮、包餃子、吃年糕、拜大年、祭天地、祭祖宗、發壓歲錢、喝屠蘇酒等項大小活動,家家戶戶,老老少少,忙得不亦樂乎,把天倫之樂發揮到了極致。

《紅樓夢》中五十三回過年祭祖的禮儀莊敬而冗繁。賈府人分昭穆排班立定:賈敬主祭,賈赦陪祭,賈珍獻爵,賈璉賈琮獻帛,寶玉捧香,賈菖賈菱展拜毯,守焚池。青衣樂奏,三獻爵,拜興畢,焚帛奠酒,禮畢,樂止,退出。眾人圍隨著賈母至正堂上,影前錦幔高掛,彩屏張護,香燭輝煌……俟賈母拈香下拜,眾人方一齊跪下,將五間大廳,三間抱廈,內外廊檐,階上階下兩丹墀內,花團錦簇,塞的無一隙空地。鴉雀無聞,只聽鏗鏘叮噹,金鈴玉佩微微搖曳之聲,並起跪靴履颯沓之響。

GIF

清代詩人孔尚任是孔子第64代孫,若不是讀了他多愁善感的劇作《桃花扇》,許多人還真以為他可能是個迂腐的儒生呢。他老人家寫的律詩《甲午元旦》,太精彩了:「蕭疏白髮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剪燭催干消夜酒,傾囊分遍買春錢。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首聯描寫了一個童心不泯、飽享天倫之樂的老者形象。稀疏的白髮早已遮掩不住衰老的頭頂,然而,他卻興緻勃勃地與家人圍爐守歲,徹夜不眠,兒孫滿堂,闔家團圓,告別舊歲,期待新年。

守歲是除夕的一項重要習俗。早在漢代,文武百官在除夕要朝賀天子,飲宴作樂。晉人周處最早將「守歲」二字寫入文獻,他在《風土誌》里記載蜀地風俗:「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到了唐代,守歲的習俗更是風行朝野。例如杜甫困居長安期間,就曾去他的叔伯弟弟杜位家中守歲,作《杜位宅守歲》,說「守歲阿戎家,椒盤已頌花。盍簪喧櫪馬,列炬散林鴉。四十明朝過,飛騰暮景斜。誰能更拘束?爛醉是生涯。」穿越到大唐王朝,除夕之夜,全家老少相聚一堂,驅除邪祟,歡宴共飲,通宵達旦,共同迎接新年的到來。子時一到,辭舊迎新,「守歲」人們紛紛起身,晚輩給長輩行禮,奴僕給主人叩頭,說些「福延新日,慶壽無疆」「福慶初新,壽祿延長」一類拜年吉祥的話。

春節最核心的要素就是闔家團聚。正因為如此,有人歡喜有人愁。邊塞詩人高適,宦遊孤旅,寂苦難耐,寫下絕句「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在孤館寒窗中,詩人孤苦伶仃,讀對寒燈,燈寒,心也冷。戎昱做幕賓於桂州,離家萬里,歲暮不歸,心情自然凄愴,五律《桂州臘夜》可證:「坐到三更盡, 歸仍萬里賒。 雪聲偏傍竹, 寒夢不離家。曉角分殘漏, 孤燈落碎花。 二年隨驃騎, 辛苦向天涯。」白居易漂泊在外,過年不得回,在《客中守歲》中寫道:「守歲無樽酒,思鄉淚滿巾。始知為客苦,不及在家貧。」在萬家團圓,歡欣度節的時候,思鄉淚流,感概萬千,「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新年少不了春聯,據說公元964年後蜀主孟昶寫的「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春聯。明朝朱元璋是第一個下令讓民間過年貼春聯的皇帝,有一年除夕前,忽然傳旨「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春節期間,朱元璋微服私訪,看到他的旨意貫徹的怎樣,看誰家的春聯寫得好。忽然發現一戶人家還沒有春聯,就去詢問,戶主說不識字不會寫,朱元璋馬上叫筆墨伺候,問清楚了,戶主是閹豬匠,略一思索,揮筆寫下「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洋洋洒洒,擲筆而去,堪稱一幅幽默詼諧的春聯。

元旦的「拜年」,是最隆重、最熱烈也是最繁瑣的一項禮儀活動。來看明代詩人文徵明是怎麼寫《拜年》的:「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敞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原來宋朝時就出現了一種有意思的拜年方式——送名片。許多士大夫由於要拜年的家數太多,便委託家僕手持自己的「名刺」前往拜賀。交換個「名片」,表個心意,既禮貌,又簡潔雅緻。這個名片就是「謁」,也叫「刺」。給對方送「謁」,就是「投刺」,相當於今天送賀年卡。可來而不往非禮也,就有了「通謁」。你來我往,這「謁」也有泛濫成災之嫌。不過,由於,這「賀卡」是投刺者親筆所書,也多少帶有些親切感,若是趕上名人或書法家所書,更可以作為藝術品收藏。試想一下,誰要是得到了文大師的投刺,該是多麼的欣喜啊!

元宵節,是過年最後的高潮。人們張燈結綵,出門賞月,燃放煙花,舞龍舞獅,賞燈猜謎,扭秧歌,吃元宵,古代的詩人們有許多的精彩的描述,唐代的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如此說「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元代元好問的《京都元夕》如是說「袨服華妝著處逢 ,六街燈火鬧兒童 。長衫我亦何為者 ,也在遊人笑語中 。」唐代詩人來鵠詩云:「新曆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都成為元宵詩經典之作。

GIF

傳說明朝才子唐伯虎和祝枝山生性好玩,那年元宵夜,他倆童心大發去偷青,在煙花爆竹聲中,他們進入了人家的菜園子,還沒找到喜歡的菜,又一批偷青的人來了,他們生怕被發現,會貽笑大方,所以伏在土溝里,大氣不敢出。等了那批人偷走後,他們才直起酸痛的腰,胡亂扯了幾把青菜回去。烹調好偷回的菜,還呼朋喚友來品嘗,邊吃邊講偷青的事,那情景就像倆個淘氣的孩子,做了件自己高興的事,那麼得意。

北宋的詩人王安石,投身改革,高瞻遠矚,信心十足,曾用「不畏浮雲遮望眼」的佳句明志。喜逢新年,他也不忘托物言志,寄寓豪情。他寫的絕句《元日》千古傳誦:「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除舊布新,來得及時,來得乾脆,來得順乎人心——消逝的是時光,卻不讓人傷感;迎來的是新年,給人以新的希望。

年是越過越富足了,心裡總感覺有什麼東西正從年縫裡溜走,是什麼呢?是「燭影搖紅焰尚明,寒深知己積瓊英。老夫冒冷披衣起,要聽雄雞第一聲」的情趣,是「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其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的欣喜,是「莫嫌寒漏盡,春色來應早」的期待。那麼,從年縫裡溜走的是什麼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梧桐樹下讀書會 的精彩文章:

古代雅緻生活系列之五十三

TAG:梧桐樹下讀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