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和孩子一言不合就吵架?首席導師Tina老師為你支招!

和孩子一言不合就吵架?首席導師Tina老師為你支招!

GIF

棕櫚說

孩子每天回到家一句話也不說?

原本粘著自己的孩子彷彿變了一個人,不再和你親密?

和孩子溝通時一言不合就吵架?

什麼樣的親子關係才是最理想的?該怎麼做才能好好和孩子溝通?讓經驗豐富的Tina老師為你支招!

分享嘉賓

Tina 盛天意

棕櫚大道首席導師

Tina老師畢業於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中學教育方向。在加州灣區從事教育工作的五年間,先後在公立、私立寄宿和私立走讀學校任教, 歷任私立高中招生面試官、國際學生輔導員、人文科學老師以及大學升學顧問

在美國初高中工作的五年內,Tina老師不僅站在教學的第一線,非常熟悉美國初高中的各類課程內容以及本地中學文化,同時招生工作的經歷也讓她對美國私立高中篩選學生的過程有著深刻的認知和了解。Tina老師的教育學背景也讓她能夠從心理學角度理解與分析學生在各個年齡階段遇到的困惑,為小留學生的留學之路保駕護航。

今天我會和大家分享一個與高中申請看起來沒有什麼聯繫的主題,但是卻又實實在在是每天生活中所必須的——親子溝通技巧

不論孩子已經出門在外,還是尚在家中,親子關係,尤其在青春期,一直都是最令家長頭疼的事情。在學校這麼多年,作為老師和顧問的我摸索出了一套溝通的技巧,希望通過今天的講座能夠幫到大家更好地和孩子溝通,從最實用的角度,去真正擁有親密的親子關係。

重新定位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就是指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我們知道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對父母是一個依賴的狀態,這個時候,無論父母做什麼、說什麼,他都會順著父母的想法做。但是一旦進入了青春期,他就會進入自己獨立意識發展的時期,而這個時候就是親子關係最容易出現問題的時候,因為他有了想要做自己的想法。

我們經常說的叛逆其實就是孩子在青春期這個年齡段想要拚命去證明自己「長大了」,想要表現自己。初中孩子最明顯的一個特徵就是他們很不成熟,但是對於他們自己而言卻覺得自己特別成熟。也就是說在這個年齡段,孩子年紀雖小,卻非常迫切地需要被當作成人來看。了解到孩子的這個心理特點,就是定位親子關係的第一步。

和孩子成為朋友或是上下級?

我們親子關係到底要怎麼去定位?我們經常聽到很多人說:「我就跟我的孩子做朋友」,或者說「我要在孩子面前樹立權威,好好管著他」。在學校,我們老師跟孩子之間相處也會經常有這樣的困惑:我是把學生當作朋友呢,還是我要樹立老師的權威?親子關係,歸根結底,同時也是一個30-50歲的成年人和一個12-17歲的孩子之間的關係。

在我看來,不管是朋友還是上下級關係,其實都不是最佳的親子關係。因為這樣其實是把親子關係簡單化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既不需要把孩子當朋友也不需要和他做上下級,因為這兩種關係,其實都會傷害到我們與孩子本應有的那一種血緣上的親近、生活上的依靠,以及就是這輩子也不可能分開來的聯繫。朋友亦或是上下級關係都不應該是我們去努力的目標。

我經常跟我自己的家長說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解決方案。在處理親子關係的問題上,我們一定不要怕麻煩。你為這份親子關係想得越多做得越多,那麼,之後孩子也會對你更加親密,因為他能夠感覺到父母的這份用心。

最佳的親子關係

就像我說的,親子關係永遠不是非常簡單的朋友或者上下級關係。每個家庭都有每個家庭的特點,父母和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所以「最佳親子關係」不可能有一個統一的答案。

而接下來我要說的三句話是對至今為止我見過最好的親子關係的總結。

我是你的榜樣!

第一句話:我是你的榜樣。我們需要知道小孩子的心態到底是什麼樣,我們自己也可以想一想作為孩子的我們的心態是什麼樣的。我們永遠都會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因為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是絕對的權威。

有些家長就會問:「那他為什麼要跟我鬥嘴?為什麼他不聽我的話?怎麼好像他並不相信我?」

他這麼做並不代表你沒有權威,而是因為他在這個年齡段就是喜歡去挑戰。歸根結底,他之所以要去挑戰你還是因為他在內心把你當作是最最重要、最有權威的那個人。

最頑劣的孩子也不會跑到路上去跟陌生人又吵又鬧,他一定是跟家裡面最親近的人吵鬧。因為他覺得他要去證明自己,他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希望被當做大人一樣對待。那麼被當作大人的第一步,在他們看來就是要去證明自己可以去挑戰權威,可以去挑戰那些以前對他來說特別高高在上的人或事。

所以,對父母來說,我們不要去質疑自己的權威,一旦你質疑了你就輸了。我們說,打孩子其實是父母自我懷疑的最明顯的一個徵兆,因為你覺得你已經沒有辦法了,不得不用暴力去解決這件事情

所以我們為人父母首先不要質疑自己的這個角色,我們要合理地去利用自己的權威。不要說:「我是你爸爸,我讓你做什麼你就得做什麼。」換一種說法,說「我是你的榜樣」,我現在做的事情是我希望你之後也能夠做的,而且我希望你能夠做得比我更好。

很多時候我們說物極必反。你越是希望孩子做得好,你越是嘴上說,他偏不按照你說的做。那如果你以身作則,又會怎麼樣呢?比如,作為父母的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多讀書,試問,你自己能不能在晚飯後先開始讀書?你希望你的孩子不要跟別人吵架,那你是不是也能夠做到不去跟別人吵架?

孩子永遠是父母的鏡子,對於我們在學校工作的老師來說真的是看了太多的例子。幾乎沒有碰見過父母特別優秀但孩子特別糟糕的,一般都會隨父母。

所以回到親子關係,我們不需要去說太多,先從自我做起,為孩子樹立好榜樣,孩子就會按照他所看到的潛移默化地開始模仿、學習、跟隨。

我是你的避風港!

大家想像一下港口是什麼感覺:一艘船開出去,一旦發生什麼危險,它需要躲藏、需要安慰的時候,它就會回到這個港口來。

我們要做的不是像直升機一樣一直圍著孩子轉,也不是時時刻刻站在孩子面前把所有風雨都擋住的擋箭牌,我們要做的是成為孩子的避風港,讓他勇敢去闖、讓他努力去嘗試,但是只要遇到任何困難能隨時隨地回來,這就是避風港的角色

當然,凡事不能做得太極端,我不鼓勵家長去幫孩子做所有的事情,但同時也不鼓勵家長完全不管孩子的事情。看似簡單的親子關係其實並不沒有那麼簡單。你想要偷懶的話,那麼這個親子關係就很難做好,這些都是需要父母去思考的。

我知道有些家長會說「我一定要讓他經歷大風大浪。」然後就下了狠心把孩子推出去,這樣其實也不應該。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信任以及一種安全感,只要他知道自己有一個能夠完全包容他的港灣能夠回去,這就成為他放心出去闖蕩的堅實的後盾。

我自己的寶寶現在還年紀很小,但是我已經很明顯能感覺到當他在學走路時,有時候往外面走兩步,就要回來抱一下我的大腿,然後再出去走兩步,這個就非常明顯,他需要有一個讓他覺得有安全感的人在後面等著他,這樣才能推著他不斷往前。

人都有懦弱、害怕的時候,但是只要有一個地方可以回得去,那麼他就可以蓄足精力繼續往前沖。

距離產生美!

還有一句非常重要,叫做距離產生美。很多時候我們不一定要靠得那麼近,雖然說站在父母的角度,如果讓我自己看不到兒子,我也一定會很惦記他,但是很多時候,距離反而是保證親子間能夠和諧相處的一個關鍵。

我經常聽到學生和我說:「哎呀,我媽媽每天都要給我打電話,只要我沒有馬上接她就特別特別擔心。」其實這種狀態是很容易讓孩子窒息的,有時候你逼得越緊,他反而跑得越遠。當然,跟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並不是說不用管他了。可能現在是每天打兩三次電話,可以慢慢改變為每兩天打一次,要保持一個度。

這些都是讓我們作為父母,需要放平心態的建議,我們要樹立好榜樣,讓他擁有一個可以隨時回家的地方,同時我們要保持一定的很舒適的距離,不要逼得太緊,也不要放得太松。

四種親子關係

剛剛我們說了親子關係的定位,現在根據我學習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經歷,用理論來說說親子關係有哪四種?

期待值和回應值

衡量親子關係的兩個標準分別是期待值和回應值。

那我來給大家解釋一下什麼叫期待值,什麼叫回應值。

期待值就是說我覺得你可以達到一個什麼樣的高度,也就是我對你的潛力是有多看好。比如我們最常見的期待值就是我看到一個學生,我會跟他說:「你這次考試可能沒有考好,但是我知道你特別厲害、特別聰明,下次一定會考好!」這種就是高期待值,因為我希望他達到一個特別高的高度,我希望他做得特別好。而低期待值的表現就會是:「哎呀,你考得那麼差,算了,無所謂了,也不指望你考什麼好學校了」,明顯感覺到了一種「放棄」的心態。

那麼回應值又是什麼意思呢?比如我的孩子哭了,我會立刻跑過去安慰:「寶寶,你怎麼哭了呀?你為什麼會哭呀?是不是今天有什麼不開心的事情呢?你要不要告訴媽媽?」這就是高回應值。

那麼低回應值呢?同樣是看到孩子哭了,低回應值的父母就會說:「有什麼好哭的?不要管他,讓他自己哭一會就好了。」

簡單而言,期待值其實就是我對孩子的一個看法,我覺得他是一個厲害的孩子還是一個普普通通資質平平的孩子。而回應值就是在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我是會去關心他還是忽視他、不管他。這兩點其實是很有趣的衡量親子關係的標準。

低期待,低回應

第一種低期待,低回應的家長,最常見於那些忙於工作基本不著家的父母。一般來說,這類父母對孩子沒有特別大的要求,覺得孩子學習成績普普通通也OK,沒有什麼關係。如果孩子要有什麼事情,就直接給一點錢,讓他自己去處理,這就是比較典型的低期待,低回應的狀態。

低期待,低回應很容易造成一個問題就是孩子會覺得自己和父母好象沒有什麼特別大的關係。

我之前遇到過非常典型的例子:一個在美高讀書的小男孩,他的父母都是做生意的,非常忙,家裡特別有錢,但是,他每次放假回家,家裡只有保姆和阿姨,父母從來不管他的學習,他的成績也非常一般。對他而言,他幾乎沒有任何的動力去學習,他覺得學習好學習不好沒什麼差別,爸媽也完全不擔心。所以,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孩子根本不在乎任何事情,他覺得只要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了。

這個孩子其實到後面遇到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他跟我們學校的老師產生了衝突,他不能理解為什麼要跟老師打好關係。因為,對他來說,他的生活中幾乎沒有人去在乎他的感受和想法,導致他成為了一個非常冷漠的孩子。

高期待,低回應

這類家長指的就是我們所說的「虎媽」。

對孩子的要求非常高:「你一定要考試考第一、做到全班最好、鋼琴一定要考到十級。」但是,一旦孩子說:「媽媽,我今天彈鋼琴彈得手特別特別酸…」,媽媽就會說:「這很正常,這是你必經的過程。」或者孩子對媽媽說:「我今天跟同學鬧矛盾了…」,媽媽說:「你自己處理好,這是你成長的歷程。」等等,這都是非常典型的高期待低回應的例子。

這樣的家長很多,這樣的孩子也很多,尤其是在壓力特別特別大的情況下。孩子也會給自己很多壓力。有時候,我們可能覺得孩子可能沒有認真學習,怎麼不聽話,但其實家長說的每一句話孩子都是記得的。有時候他只是表面不說,不代表他內心不難受、不掙扎,你為她提出的高要求,他一定是會去想自己能不能做到。但很多時候,當孩子覺得自己做不到的時候,就會想:我不如反其道而行知吧。而對於這種高期待低回應的親子關係來說,主要原因是沒有一個可以讓孩子安心的避風港,孩子很容易就會把所有的事情都憋在心裡。

有時候父母努力推著他往前走,是希望他能夠做得更好,希望他能養成堅韌的品格,但是你一定要給他一個出口。當他特別難過、特別傷心的時候,一定要讓他有個回應的地方。我所遇到過的所有有抑鬱傾向的孩子,家庭基本都是高期待低回應的格局。家裡對孩子的期待非常大,孩子對自己要求也非常的高,但是他沒有宣洩感情的出口,沒有人可以聊天,沒有人可以分享,他覺得自己沒有人愛他,這其實是非常可憐的一種狀態,所以父母要好好想一想現在是不是處於這種高期待低回應的狀態。

低期待,高回應

這個類型的家長是什麼狀態呢?我對你沒有要求,只要開心就好!餓了我給你準備吃的,渴了給你準備喝的,你要買東西我就立刻給你打錢……

很多美高的孩子就屬於這個類型,自身對自己的要求非常高,如果父母樹立了很好的榜樣,他們就會很努力、很上進,怕就怕家長期待過低,只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導致孩子沒有動力上進。

我們經常說的紈絝子弟其實就是這種低期待高回應的親子關係。這樣的孩子會產生一種「我不需要努力「的想法,覺得自己要什麼有什麼,不會對自己有特別高的要求。

我經常會跟我的家長說,每個人其實身上都有潛力,一個人最快樂的時候其實是自己的潛力被激發出來的時候。我們所謂的那種成就感,那種得到認可的感覺,其實都是因為我們的潛力被激發了出來。所以很多時候不能說,我不對我的孩子提要求,他一定會很開心。並不是這樣的,不對孩子提要求,反而會讓他覺得自己的能力沒有發揮出來,他不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裡。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喜歡極限運動,去登山去攀岩去衝浪,其實都是人類挑戰自我的一種形式,如果沒有挑戰自我的機會,人生會很無趣。所以降低了對孩子的期待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讓他失去了人生目標,把他本來可以達到的高度給抹去了。而且這樣的孩子經常會覺得自己和寵物一樣,你不會對寵物抱有很高的期望。所以有的時候,對孩子沒有什麼要求可能反而會讓他心裡覺得不舒服。

家長提出的要求,很多時候會激發出了孩子的潛力以及奮鬥精神,當他體會到成功帶來的喜悅時,讓他感到更加快樂。

高期待,高回應

我覺得最理想的一種親子關係就是高期待,高回應因為父母對孩子不僅提出了高要求、高目標,同時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可以達到這些。這其實是讓孩子覺得非常開心的。

高回應指的就是我之前說的避風港的作用。沒有人的生活是一帆風順,一輩子無憂無愁的,只要在他犯錯誤、有困難的時候有一個地方讓他回去,作為父母能夠做他背後堅實的後盾,孩子會更加容易往前走。

所以,期待值和回應值是我覺得衡量親子關係時最重要的兩個元素。

實用的溝通技巧

接下來我從三個點來給大家分享一些比較實用的溝通方法以及跟孩子溝通的語句。這些東西並沒有什麼理論體系,更多的是我自己在跟青少年打交道的過程中摸索出的一些非常有用的小技巧。

我們跟孩子溝通的時候,我覺得大家可以把」傾聽、共情、信任「這三個詞在心裏面默念三遍,然後再開口。我們要永遠記住,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我們作為父母,或者說作為成年人,我們一定是比他們更加成熟的,不要失掉自己的身份。基於傾聽、共情、信任這三個點,我們才可以進行更好的溝通。

傾聽:你今天過得怎麼樣?

我們通常會通過「你今天過得怎麼樣」這個疑問句來打開話匣子。打開話匣子有時候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因為孩子本身是有分享的慾望的。但是經常我們做錯的就是在打開了話匣子之後所做的事情。在這裡我和大家分享一個我經常跟家長提到的原則叫做30秒原則——孩子張口以後忍住30秒不要講話。

30秒原則:孩子開口以後的30秒內,不說話,不打斷,不分心

30秒原則看上去特別簡單,但是根據我這些年在學校工作的經驗發現,不要說中國父母,即使是美國父母可能80%都不太能做得到。我以前所在學校每年都會開家長會,私立學校的家長會很多是一對一的,就是我會和孩子、家長一起坐下來討論孩子今年的學習情況等各方面,家長總是會控制不住要插話。這個一個是非常有意思的現象,每當孩子開始分享以後,家長只要聽著覺得不對了,就會說「我來講」,或者當孩子開始說話以後,家長就開始左顧右盼,不認真聽,不知道在想什麼。

看著容易,實際卻很難做到的這個30秒原則,很多時候真的是可以幫助父母靜下心來認真的聽孩子在說什麼,並且讓孩子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比如,我和學生、家長一起開會時,我問孩子「你今天怎麼樣啊?」那個孩子剛剛才開口沒多久,還沒說上兩句話,媽媽或者爸爸就馬上說:「老師啊,我來告訴你他……」這個時候你可以很明顯感覺到孩子的眼神一下子就失落了,或者乾脆就嘆一下氣,甚至有的孩子他被打斷了太多次,他就不願意再開口了,覺得無所謂,反正你愛講就講吧,反正也不需要我。

從30秒開始,然後慢慢貫徹到一分鐘甚至兩分鐘、三分鐘,父母要給予他足夠的話語權,這其實是我們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非常重要的一步。認真聽他說話,是我覺得特別重要的一個技巧。

共情:認可孩子的感情,與孩子站在一起

第二個非常重要的溝通原則就是要做共情:認可孩子的感情,與孩子站在一起。

那麼其實現在很多家長都講究「共情」,認為要去體會孩子的感受,去理解他的心情。但有的時候其實我們內心已經對孩子產生了一個評判。就像有時候老師也會看到一個學生說,他怎麼這樣做,我們會迫不及待想要去把他罵一頓,告訴他這件事情做得多麼不好,或者說這個錯誤是多麼不該發生。

其實,作為成年人的我們需要了解,當一個孩子做錯事以後,很多時候不需要我們去告訴他,他心裡已經很內疚了。哪怕他表面並沒有表現出來,顯得很無所謂,其實他心裡還是會有感覺的。我們一定要相信這一點,他真的會知道自己做錯了。一個5歲的孩子在做錯事後都會意識到自己錯了,難道一個初中生會不知道嗎?不可能的。很多時候更多的只是孩子不想去面對錯誤。所以這時就需要我們去與孩子溝通,和他討論問題,一起分析,了解當時他為什麼會這麼做。

溝通中可以用的話術:「我也覺得這個事情....不太好/很沒意思/很傷腦筋」;「所以你一定很不開心/很生氣/很難受,對不對?」「我要是你,我肯定也會不高興」,諸如此類。

如果有時候家長想要解決問題或者說一件事情,可以先跟孩子站在一邊、認可他的感情、獲得他的信任,然後,家長再說什麼就會更加容易被孩子接受。

我來分享一些話術,告訴家長如何去和孩子共情,如何與孩子統一戰線。孩子可能一開始是非常冷漠、非常抗拒的,但是你一旦去理解了他的感情,他很快就鬆懈下來,放下緊張、不開心甚至是憤怒的面具,他願意去和父母好好說,因為他覺得「你是理解我的」。

舉個比較常見的例子,比如,孩子考試成績不好,當孩子成績單拿回來之後,看到只有六十分時,家長的第一個反應肯定是「你怎麼會考這麼差?」好一點的可能會說:「我們來看看這個成績是怎麼回事?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答卷吧」。但是,我認為最聰明、最有效的方法其實是先去認可她的感情。沒有一個孩子喜歡拿倒數第一名,沒有孩子喜歡考六十分,這都是人之常情。大家都希望成為好孩子,大家都希望成為「別人家」的孩子,所以考得不好他自己肯定是不開心的。

所以應對這種情況,家長的第一反應不應該是「我們來分析一下試卷吧。」最聰明的方法其實是,「你考這個分數,心裡一定也不太開心吧」,我們去跟他共情一下,孩子一下子可能就會卸下防備,他可能一開始做好了和父母「對抗」的準備,覺得爸媽一定會跟自己討論為什麼考那麼差。這個時候,父母去共情一下,孩子很多時候會覺得特別開心。

我在學校任教的時候,有一件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事:

有一個對什麼事都不太在乎的小男孩,無論是成績還是別的事都表現得不怎麼樣,如果我們按照好學生的標準來評判他,他一定不屬於好學生的範圍。

有一天晚自習,我把他叫到我辦公室,因為他當時化學考試考得特別差,這孩子就滿臉不在乎,跑到辦公室就和我說:「我知道你要跟我說什麼,我這個成績是沒有辦法的。」我當時就跟他說,「哎呀,你化學考這個分數,你肯定也挺不好受的吧!」那小孩兒愣了兩秒後眼眶就紅了,對於他而言,可能從來沒有人跟他說過這樣的話,爸爸媽媽每次都是對他大罵一通:「你怎麼每次都考這麼差,都要到F了!」沒有人想考最後一名,只要你去體會他,去理解他,就不難明白他心裡其實也是不舒服的。說了這句話之後,接下來的溝通就容易了很多,一開始對我的抗拒也立刻消失了。所以,共情真的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技巧,希望大家都能用起來。

信任:不對比,不懷疑,不放棄

父母和孩子溝通時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信任。信任可能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建立。有時候說錯一句話,可能就沒有了。那麼如何維護好與孩子之間的信任需要遵循三個重要的原則:不對比,不懷疑,不放棄。

不對比很容易理解。我們不要把孩子跟別人比,每個孩子有自己好的地方。在教育上,我們經常會說multiple intelligence,意思就是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特長,幾乎沒有全才,大家一定都有擅長和不擅長的領域。所以不要去跟別的孩子比,因為你不知道他們家是什麼樣的,或者其他的孩子是什麼狀況。關注好自己,做到自己能做到的最好程度。對孩子最大的信任就是相信他已經盡他最大的努力了。

二點就是不懷疑,不要去懷疑他的真誠。孩子如果撒謊或者犯錯誤了,一眼就能看出來。有時候孩子撒謊只是為了去掩飾自己的無力感,為了不要去面對某些事。作為成年人真的沒有必要去跟孩子較勁、跟他們抬杠。當家長發現孩子撒謊的時候,可以指出來這是不對的,但是不要去懷疑孩子的人品。就事論事,其實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技能。我說的不懷疑就是指家長可以去質疑他說的話,質疑他做的事情,但永遠不要質疑他是一個壞孩子。

這個世界上,沒有天生的壞孩子,只有後天被成年人一手塑造出來的。我們永遠不要去懷疑孩子的品德有問題,如果他的品德真的有問題,一定是被逼出來的,沒有人天生是壞心眼兒。

千萬不要隨隨便便就懷疑孩子的人格、人品。

最後一點就是不要放棄。就像我之前提到的高期待,不要對孩子說,「你這輩子就這樣了」。或者「你沒有什麼出路了」,作為父母一定要相信他是有潛力的,不要輕易放棄。對孩子而言,他是非常有自尊心、非常敏感的,每個孩子都害怕被自己的父母拋棄。如果家長對孩子給予過低的期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拋棄,是一種不相信他能夠做得更好的狀態。

就事論事的話術:「這次考試考得非常不好,但是我相信你的能力是可以達到更好的高度的。」

「這件事情你的做法不妥當,下一次我們應該....」或者「你一定沒問題的,對不對?」

案例分享

當然,這些只是我舉的一些例子,如果我們遇到看上去非常棘手的問題,又該如何處理呢?

我給大家分享一個案例,男孩子通常會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打遊戲,而且經常是通宵打遊戲,無論你怎麼說他,他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我記得原來在學校的時候,有這樣的男孩,痴迷於打遊戲

父母對這個孩子也從一個高期待值變成了低期待值:「反正你就打遊戲,我也不指望你怎麼樣,你就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吧」。同時父母的回應度也不是特別高,孩子有什麼需求、困難他們也不太會管。就是這樣的一個孩子,當時我們花了大概一年多的時間從我說的三方面入手慢慢把他拉回正途:

首先我們會傾聽他的故事,比如為什麼他那麼喜歡打遊戲,除了打遊戲還喜歡什麼,信任感就在這傾聽中慢慢建立了,他會和我們分享除了遊戲之外的事,比如同學關係、親子關係甚至交了女朋友等等好多父母都不知道的事情我們卻知道了。原因就是他覺得我們願意聽他說,聽他分享。

接下來就是共情,怎麼去理解他的這種打遊戲的心情。我經常跟家長說打遊戲很多是因為沒有更好的事情去做而產生的空虛感和孤獨感。在這種情況下你只是去說去打去罵是根本沒用的,反而要去好好了解為什麼他會陷入這樣的困境。

對於這個孩子,我們在聽了他說了很多之後了解到,來到美高後,在這樣一個新的環境里打遊戲是他唯一可以去和自己國內的同學、朋友有聯繫的地方。剛到這個學校,他感到很孤獨,交不到新朋友,沒法很快融入新的社交圈,於是打遊戲對他來說就是一種心理慰藉。

了解了情況之後,我們再去和孩子討論時就會告訴他:我們相信他可以做得更多,他不是一個壞孩子,也不是他父母眼中沒出息的孩子,他有很多很多可以做的事情,只是他現在選擇了一種最消極的狀態去處理事情。對孩子而言,很多時候,他需要的是一種信任,去相信他的能力,知道他可以做得更好的感覺,那麼,慢慢的,他可能自己會覺得是不是可以再嘗試除了遊戲以外的新東西。

當然這一系列的轉變經過了很長的時間,同時我們也和家長進行積極、認真的溝通,去幫助家長理解到孩子的狀態,也幫助家長調整成一個高期待、高回應的家長

就如我之前說的,通過樹立榜樣去給孩子更多的期望,同時認真地了解、閱讀孩子的心情,知道他真正需要什麼,然後給予他足夠的關懷,這裡的關懷不僅僅是錢,錢反而是最容易給的,難給的是時間、是陪伴、是耐心。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給家長朋友帶來啟發,畢竟親子關係不是一天兩天就養成的。很多時候在孩子準備出國之前把親子關係調整到最佳狀態,其實也能夠讓孩子在出國後能夠過得開心、順利。

Q&A

Q1 我家兒子平時住校,回家後話也不多,多問他幾句他就嫌煩,請問Tina老師,要怎麼和他溝通比較好?

這其實是非常典型的問題。父母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說著說著就會講到成績上,比如,父母問孩子:「你今天做了些什麼呀?」孩子回答:「我做了XX項目。」然後家長就會問:「這個項目是什麼?你做得怎麼樣?有沒有拿出什麼成績啊?」等等。

而我更多地會去引導孩子自己說,就像心理諮詢一樣,認真傾聽他說的話,讓他自己打開話匣子。「原來這個項目是這樣的!」「你喜歡它么?」「再來和我說說別的吧!」這就是一個聊天的技巧,傾聽他說的話,然後慢慢引導他讓他能有更多的慾望來分享,同時要做到不要去評論,不要去打斷,不要去干涉他的想法,讓她儘可能地多說。

Q2 覺得和孩子溝通費勁,以前還好,也挺粘著我的,現在我說什麼他都不聽,這要怎麼辦?

其實孩子就是進入了青春期,他有了自己的想法,他要去挑戰權威,他想要像大人一樣被對待,他要去宣布自己獨立意識和獨立身份的第一步就是我不要再聽父母的話,我不要再去順著父母的意思。這就是我之前提到的,家長需要調整到一個高期待高回應的狀態,然後再去傾聽、共情、信任。這些都是能夠讓我們快速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的重要因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棕櫚大道美高申請 的精彩文章:

美譽為「小常春藤」美高:迪爾菲爾德學院

TAG:棕櫚大道美高申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