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重讀李宗仁: 在毛蔣和兩任夫人之間剛柔兼濟

重讀李宗仁: 在毛蔣和兩任夫人之間剛柔兼濟

原標題:重讀李宗仁: 在毛蔣和兩任夫人之間剛柔兼濟



重讀「周看人物」這幾篇發出後,在評論區又引發了大家熱烈的討論,有的朋友讀出了不少新意。這些文章在最初發時,評論區當時就是爆棚的。可見,歷史需要細讀,更需重讀。明天就年三十了,重讀系列暫發到今天,年後繼續。新的一年,祝大家喜樂平安萬事如意!



李宗仁

1965年的10月,我正在教室上課,突然老師領進一個女孩來,比我們略大一些,也高一點,很瘦很白的林黛玉型。老師說,這位同學就插班進你們班學習了,她叫程琳,剛從國外回來。


我們是9月1號開始初中生涯的,這時剛剛一個月。這所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外國語學校,是需要千挑萬選才能進入的學校。誰有這個路子半截插進來呢?後來我們才知道,這位同學是李宗仁秘書程思遠的女兒,他們是和原代總統李宗仁一起,從美國回到中國的。按照當時國共兩黨的關係,李宗仁這算是「叛變」。穿針引線的人正是程思遠。


我這算是和李宗仁有一點點瓜葛。


不過,和程琳同學三年,當然其中有兩年多的文革,基本上沒說過話,因為她剛來時中文說不利落,也因為她靦腆內向。不過,我們倒是聽了不少她家和李宗仁的故事,例如她的姐姐影星林黛,還有,就是李宗仁的黃昏戀。


今天,正好是李宗仁逝世47周年,想到在這個日子裡說說這位似乎被遺忘的人物。但是說什麼呢?說他的軍旅生涯?說他的代總統時的尷尬?說他和蔣介石的恩恩怨怨?這些都是史料上有不少記載的。就大事來說,周恩來早就有過評價,李宗仁一生中兩件事情最值得提,一是台兒庄大捷,二是返回祖國。


今天就不說大事了,找把刀來,在這個果子上削下一小片來,看看這個人。這一片,如果起個名字的話,就叫一個職業軍人的剛柔兩面吧。



1948年的蔣介石和李宗仁


李宗仁是一個政治人物,在歷史上留下不少業績,當然,也有很多劣跡。這些放在一邊,我們今天可以把他看做是一個尋常的老人,說說他的尋常事情。在我們若干年間受到歷史教育中,往往只看到歷史人物的單色,黑就黑的如墨,紅就紅的發紫,而且,在很多人心中,政治人物就是不食人間煙火的。


其實都是誤讀。

李宗仁出生於1891年8月13日,病逝於1969年1月30日,字德鄰。廣西人,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曾任中華民國首任副總統、代總統。


他的一生,基本上是在軍隊度過的,所以,他有軍人的剛強。


可以舉幾個例子來說明他剛的一面。


李宗仁是個驍勇善戰的人,南北征戰的成果是建立了一直能夠打仗的隊伍,桂系。34歲時,李宗仁就帶領白崇禧和黃紹竑等人一統廣西。


治理廣西的手腕也是硬朗的,這幾個帶兵打仗的人發展教育,懲治土豪劣紳,對行政官員進行嚴格約束,甚至規定官員只許穿灰色制服,不許穿綢袍和西裝。李宗仁自己也過著清教徒似的生活,他的胞妹曾經問他:「哥哥,你做了這樣大的官,而我們仍舊耕田種地,你不怕鄰里恥笑你嗎?」


那幾年的廣西治理的不錯,被稱為模範省。


抗日戰爭爆發後,李宗仁被任命為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駐守徐州。1938年2月至5月,他指揮了徐州會戰,其中台兒庄戰役是他一生輝煌的頂點。作為抗戰以來正面戰場首次大捷,這場悲壯的硬仗超越了國共之爭。前幾年,大陸拍攝了電影《血戰台兒庄》,在戰場故地建立了李宗仁紀念館,並請李宗仁的夫人胡友松擔任名譽館長,都是對他的褒獎。



指揮台兒庄戰役期間的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


台兒庄一戰,國軍損失3萬,但也是第一次在抗戰開始後殲敵五位數以上。中共《新華日報》1938年4月7日、8日報道,殲滅日寇萬餘人。而日方數據為傷亡11984人。

這是血肉之軀拼出的「慘勝」。


有人認為,台兒庄之戰,在戰術上並無值得誇耀之處。而李宗仁指揮一支「雜牌軍」浴血奮戰本身,遠遠超過了任何戰術。


當李宗仁取得台兒庄大捷後,蔣介石驚訝地說:「你還能指揮雜牌部隊?」李回憶這段往事不無得意:「這一點在蔣先生看來,實在是不可思議之奇蹟,他本人是斷然做不到的。」


說到蔣介石,這是當時中國的最高統帥,有著絕對權威,多少手握重兵的軍閥被他收拾的服服帖帖。對於李宗仁,他一直是軟硬兼施的,一方面,他和李宗仁摩擦不斷,一方面,他和李宗仁結拜為兄弟。


在這樣一個大哥面前,李宗仁也表現的軟硬兼備。


到了國民黨政權行將垮台的時候,蔣李之爭也愈演愈烈。


1948年,中華民國舉行的首次全國性的總統選舉,選舉方式為中華民國行憲國民大會代表(以下簡稱國大代表)參與投票的間接選舉。選舉於1948年4月20日投票,選舉地點則是在南京市國民大會堂。副總統選舉雖同時進行,不過與總統選舉分開計票,且並無與總統一起搭檔的選舉制度設計。


蔣介石為了表示自己的民主,說黨內不提名候選人了,人人可以自由參加。但是大家都知道,總統一定是蔣介石自己的,要競爭的只是副總統。而蔣介石希望的副總統,是孫中山的兒子孫科。



1948年國民黨行憲,李宗仁當選副總統。蔣介石下野後,一度任代總統

可是,李宗仁不太知趣,也跳出來宣布參加競選副總統。蔣介石開始沒有堅決反對,他認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但是出乎蔣介石意料,他的這位義弟,在國民大會的一般性預測中,當選的呼聲很高。


從心裡說,蔣介石不希望李宗仁當選,因此,在李宗仁到南京坐鎮競選大本營時,兩人之間有了正面衝突。


蔣介石單獨召見李宗仁,正式表示希望他放棄競選。李宗仁說,以前我宣布參選時,請示過你,你沒有反對,現在你不贊成,我也撤不下來了。


蔣介石很少碰這麼硬的釘子,堅持自己的主張,希望李宗仁自己宣布放棄,而且是必須放棄。但是李宗仁的硬勁上來了,他說,這就跟唱戲一樣,在我上台之前要我不唱是很容易的。如今已經粉墨登場,打鑼鼓的、拉弦子的都已叮叮咚咚打了起來,馬上就要開口而唱,台下觀眾正準備喝彩。你叫我如何能在鑼鼓熱鬧聲中忽而掉頭逃到後台去呢?


蔣介石告訴李宗仁,我不支持你,你還能選到嗎?


李宗仁的答覆是,就是你不支持,我還是有希望當選的。


在中國頂級強人面前站得直,這就是李宗仁的骨頭。



李宗仁的風光時刻


在經過四輪投票後,孫科以1295票比1438票敗給了李宗仁。當然,這也給本來就貌合神離的結義兄弟之間埋下了更深的猜忌。

就是這樣一個硬漢,也有柔的一面。


李宗仁隨國民黨退到台灣後,因為和蔣介石的這種關係,很難在島上待下去,就到美國當了寓公。幾年之後,他身上從戰場上帶下來的硬氣就軟化了許多,他開始想念祖國。特別是太太郭德潔身患癌症之後,更是觸動了他心中柔軟的那一塊。


1959年10月,李宗仁的老秘書程思遠來到北京,受到了中共的熱情接待,他也向中共有關方面轉達了李宗仁希望把一批藏畫捐給祖國的想法。其實,這是李宗仁的一次投石問路。回到香港後,程思遠寫信將此行告知李宗仁,周恩來對他將藏畫獻給祖國的想法很讚賞。不久後,李宗仁便託人把自己在紐約的藏畫運送到了香港。


李宗仁在給程思遠的信中說,這些文物,是他花了11萬多美元購買的。


周恩來馬上將這批文物運到北京。故宮的專家鑒定後,卻發現這批字畫大部分是贗品。按當時的行情計算,最多值3000美元。這與李宗仁說的11萬多美元,相差太懸殊了。周恩來獲知情況後也很意外。他反覆考慮,決定給李宗仁3萬美元,並將此事報告了毛澤東。


毛澤東聽後哈哈大笑起來,慷慨地說,給他12萬美元,要比他自己報的數字高才好!


李宗仁得知消息後,十分高興,連聲稱讚,共產黨不簡單,是識貨的。這樣,更堅定了李宗仁回國的信念。


1963年夏,李宗仁在接受義大利米蘭《歐洲周報》記者奧古斯托·瑪賽麗採訪時坦言:「我不是共產黨,甚至也不喜歡共產黨,但是我不否認今天共產黨為中國所做的事情。我寧願繼續做一個誠實的人和可憐的政治家,但我不能不說實話,中國從來沒有像現在組織得這樣好。……我像蔣介石和國民黨一樣,是一個失敗者。唯一的區別是,我完全不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作為個人來說,我無關緊要,我不能妨礙中國的前途和她的進步。我由於自己的失敗而感到高興,因為從我的錯誤中一個新中國正在誕生。」


這番話,表現了軍人出身的政治家也在關鍵時刻審時度勢的能力。


一九六五年七月三十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北京首都機場,迎接海外歸國的李宗仁先生一行。前排分別為彭真、賀龍、李宗仁、周恩來、郭德潔


經過縝密的安排,突破了國民黨政府的種種阻撓,李宗仁於1965年7月20號和夫人郭德潔回到北京,周恩來總理親自到機場迎接。


李宗仁在機場大廳歡迎儀式上宣讀了《歸國聲明》,他說:「在國內外一片大好形勢中,我已從海外回到人民祖國的懷抱里來了。……我以海外待罪之身,感於我國在中國共產黨和毛主席英明領導之下,國家蒸蒸日上,……凡是在海外的中國人都深深為此感到榮幸。我本人尤為興奮,毅然從海外回到國內,……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亟盼海外友好乘時奮起擁護祖國,幡然歸來,尤未為晚。」他還寄語在台灣的國民黨軍政同志,「凜於民族大義,也與我採取同一步伐,毅然回到祖國懷抱,團結抗美,一致對外,為完成國家最後統一作出有用的貢獻」。



1965年,李宗仁夫婦回到祖國,與毛澤東相見


毅然返國,剛強中表現出他的柔軟的身段。


當然,這也是共產黨統戰工作的一個大勝仗。



李宗仁與郭德潔


李宗仁最柔軟的一面表現在晚年對和他相差48歲的夫人胡友松。

李宗仁第二任夫人郭德潔,1964年被確診為乳腺癌,她不願意開刀,怕體型受到損害。因為,郭德潔當年在桂系軍閥的夫人群里是鶴立雞群的人,一派病容出現在大庭廣眾,是她極不情願的。她也不願意死在他國異鄉,所以,她注意了解中國發生的變化,常常動員李宗仁回國。應該說,李宗仁的回國是和郭德潔的身體狀況有關,也和她的不斷勸導有關。


算是落葉歸根,李宗仁夫婦回國幾個月之後,1966年3月21日,郭德潔便去世了。


75歲的李宗仁此刻已是風燭殘年,失去了相伴四十多年又極其幹練的妻子,他受到了沉重打擊,一時非常消沉。程思遠就積極給他張羅一位新夫人。機緣巧合,有人給他介紹了一位復興醫院的護士,當時27歲的胡友松。



胡友松與李宗仁


胡友松也有傳奇色彩。有一說,其生母為著名影星胡蝶。也有說胡友松根本不是胡蝶的女兒。胡友松的生身父母根本不是名人,而是一個孤兒,被軍閥張宗昌的小妾從院中領走撫養,這位小妾輾轉來到北京,與一胡姓男子同居,這也是胡友松胡姓的由來。


在本文中,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年輕漂亮的女子在李宗仁柔軟中度過了三年多的光陰。



胡友松女士晚年


胡友松寫過一篇很詳細的文章,介紹她和李宗仁相識和共同生活的事情。

她是被程思遠的老朋友又是她的同事介紹給李宗仁的。


第一次見面,是以給李宗仁介紹機要秘書的名義,一起吃了一頓飯。李宗仁大概是對胡友松非常滿意,分手時,見面禮封了一個大紅包,人民幣300元,這是相當於當年一個14級幹部兩個月的薪水。


一個戰場上打出來的軍人,應該有這樣的慷慨,但很難有如此的細緻。


1966年7月26日,經過周恩來總理的批准,75歲的李宗仁和27歲的胡友松結婚了。


一個七旬長者,一個青春年華,這是距離;一個武夫出身,一個護士小姐,這也是距離。開始,胡友松有著太多的不自在。但是,李宗仁用自己的柔軟化解了胡友松的不自在。


胡友松回憶了這樣幾件事情:


她是睡在自己的卧室的,每天夜裡,李宗仁要從自己的卧室輕手輕腳地溜到她的身邊,看著她年輕的臉龐,摸摸她的額頭,替她掖好滑落的被子。一貫神經衰弱的她煩了,跟他說,以後不要半夜來吵。他笑著答應,她果然沒有再聽到他的動靜。原來,他從此光腳不穿鞋,生怕響動吵醒她。


有一次,胡友松肚子疼,李宗仁告訴她,吃四兩南瓜子,可以消痛。她說,四兩啊,那麼多,怎麼吃得下去。他微笑不語。第二天早上,她睜開惺忪的眼,整整一盤瓜子仁,放在床頭。他說:若梅(胡友松原名)啊,我把瓜子都給你嗑出來了,你就這麼吃吧。她的眼淚一下子湧出來。原先的那些無奈和顧忌,慢慢被他用細心和關愛融化。



《李宗仁回憶錄》

李宗仁出版過一套回憶錄,一般的評價是很有價值,但是也有不少人說不真實,主要是對於自己有不少溢美。我看,這個也正常,不少自傳的傳主都不能免俗。每個人都是複雜的,都有不同的側面,寫的東西怎麼可能無懈可擊呢?


正像這篇文章中,相信也會有人扔過不少的磚頭來,或者說溢美,或者說無聊,但是,沒關係,我只是切了果子的一片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說mp 的精彩文章:

新版歷史教科書淡化那場運動?在兩個「歷史決議」面前,我們唯有敬畏

TAG:周說m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