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空間,一切等於零
讀多少本書,才能改變你糟糕的設計
誰 還 沒 有 個 設 計 梗 了
關於惆悵:
開始正式接觸景觀設計,本來是興緻勃勃,真正著手卻是一頭霧水和失落糾結,
不知道要怎麼去做。
關於迷茫:
和老師比較讚賞的一些同學交流,很多就說自己水水過啦,或者模仿什麼什麼案例,有的是分片找一些意向圖,有的習慣從人最容易看到的角度著手,自己一般習慣從背景出發,但背景出發有時好像落實的時候會出現偏差,很多時候做的東西好平淡…現在總是在質疑是自己能力的問題,不適合做設計 ;班上很多同學都覺得迷茫,從課堂和老師那裡學不到什麼,是設計類專業都這樣嗎……不過同年級的建築班感覺還是很輕鬆很厲害的樣子
關於訴求:
真的很想做好設計,以後出國深造會不會好點 ,一大堆廢話,懇求前輩們的指教!
讀死書,死讀書,解決不了問題!
你 得 這 樣 做
作者:丁文韜
來源:知乎
這個問題的確很惱人,不及時解決的話也會在今後的學習工作中浪費大量的時間和機會。我之前正巧做過這方面想法的一些筆記,看你也很著急,所以寫的很多很長……以後的一些回答可能也會引用這篇回答里的一些東西,希望能對學弟學妹們提供一些哪怕最微小的幫助。
前期整合出足夠甚至過量的項目資料,但沒有辦法去蕪存菁,抽取概念,進行進一步的空間表達,是
學生思維下的一種常見「錯誤」。也就是所謂的「不上路子」。
景觀設計,前期可以做各類的調研、分析和文獻查閱,但一旦到了落筆的階段,
空間和空間的結構關係是首先需要啃的硬骨頭,同時也是最終所需要面對的終極問題。
這層窗戶紙有必要給自己捅破,有了空間,其他的加分項才有立足之處;沒有空間,一切等於零。
(景觀規劃方面,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是人地關係。)
所以有關空間的問題要首先去解決好。
初級的問題,有交通的通達性,人車分流,動靜分區,景觀視面和介面的形態等。
進階一些的問題,有空間的圍合、私密,通透、開敞,功能的定位,空間拓撲關係等。
高級一些的問題,有空間的透明性、場所感、精神屬性和文脈旨趣。
事實上,學生作業中如果能對以上三個層面都有足夠的考慮和恰當的設計表達,那麼基本上就是一份十分優秀的作業。在現實中也會是一個十分受公眾喜愛的設計。例如下面這個公園。
Norman B. Leventhal公園,2014ASLA地標獎
良好的流線規劃,良好的動靜功能空間劃分,針對地庫入口的必要隔離、遮擋和美化,是成功的基石。
景觀節點恰如其分,座椅和廊架實用、舒適,空間層次分明,有收有放,配合種植的變化與律動拿捏到位,尺度親切宜人,細節充足不至過量,施工精緻。這些都是優秀設計不可或缺的。
維護良好,免費提供坐墊而深受市民喜愛的大草坪;愜意而精緻的室外咖啡座,透明化的、讓位於自然的咖啡館建築設計,按以人為本的方式彰顯了市民精神的勝利,形成了場所歸屬感。提醒我們景觀意義中不可被忽視而容易被淡忘的一個方向。
--------------------------------------------------------------
當然,這樣下來的一個比較明顯的問題就是:缺少概念。學生作業里,如果別人有一個高明的概念而你沒有,那最高分一般不會是你的;現實中競標,概念上沒有亮點的也很難贏。
然而坦白來講一個動人的概念得來不易,有時需要強大的動機和資金支持;有時需要過硬的邏輯分析能力和知識積累;有時需要一點靈光乍現和運氣。
這個事實造成的一大結果就是出現了大量的」以要素形式語言為概念的概念」和「以空間的功能定位為概念的概念」。前者例如大量的「絲帶」、「飄帶」、「紐帶」;抽象提取自然或非自然要素特徵的折線、曲線、斑塊等等,這些「概念」被大量使用的原因是很好用,很容易想到,也很容易與空間結合。後者常給人一種說了等於沒說,不說又不行的感覺,常見的表達方式是:打造一個美觀、舒適,具有文化內涵,深受廣大XXX喜愛的XX空間,或者「願景」。總的來說,市場廣泛認可這兩種概念表達方式。因為都很直觀的指導著景觀空間的成敗。
瑪莎的鳳鳴山公園中對重慶地形要素的形式語言提取
BIG的big U,大U並不是概念,只是概念的表達方式,如果落地在陸家嘴就是大C。真正的概念是一系列成系統的、成熟的、因地適宜的強指導性策略,以策略引導的全新城市風貌和生活形態。但不得不說用大U表達概念一下子清晰順暢了很多,也很貼合圖紙和實際問題及問題的語境。比把圖形本身作為概念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上世紀彼得沃克作品中大量的構成性質的形式語言,
SWA,東京大學校園景觀,
毫無疑問,第一批從當代藝術思潮,社會甚至意識形態思潮中汲取設計靈感和思想的景觀設計師是偉大的。他們甚至改變了我們視覺世界的形態,也改變了我們的審美。但留給當今設計師的,似乎只有牽強的附會,對圖面眼球效果的一廂情願,對甲方好惡的揣測和針對美術構成能力以及形式感的大比拼。在中國市場,這是美院出身的景觀設計師至今仍然強勢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個陷阱不止存在於方案概念本身,大部分實力較強,把控較高的景觀/建築公司,例如SWA和Atkins,從前期的意向圖收集、攝影,到後期的建模、渲染,再到圖面的表現,包括分析圖的繪製和文本的編排,不會外放,會聘任專業的攝影師、模型師、渲染師、平面設計師和文字編輯作為擔當。就Atkins來說,重要項目的文本一定會委託有多年graphic從業經驗的老牌平面設計師全程製作,這不是信任或不信任設計師能力的問題。我們景觀設計師當然也可以去學習如何畫好看的分析圖,如何做好看的文本,但我們自問:我們真的可以只用「業餘時間」就能達到專業人士幾年乃至十幾年達到的高度嗎?肯定並尊重他人的專業價值,恰恰是避免自身走向廉價的第一步。
後一種概念關乎彙報語言組織能力和文字功底,能把領導講的心悅誠服兩眼放光,多半也是養了高人。
所以說,我們所要著重訓練的提出概念的能力,是邏輯思考和推進問題的方法;是理論體系對於改善現有環境的指導;是對生存現狀的反思和批判;是世界觀價值觀指導下對美好未來的展望。這些東西是可以輕易擊敗停留在圖面形式和簡單「願景」的概念的。這一點要堅信。
我在這方面也時常想一些東西,但並不完善,不成體系。因為題主還是學生,那就分享一些相對成熟的學生課題作業的思考和總結。
------------------------------------------------------------------
這是我們上學時的一個課程題目,場地位於南京市北極閣廣場,廣場三面面向城市開敞,一面為山體,如圖。之前原有的廣場設計比較失敗。地塊周邊寫字樓、商業區和居住區三分天下。商業業態以餐飲為主。
(圖上看到的已經是新的城市廣場了,並不是我們當年真題假做的原廣場)
這裡介紹我一位同學的概念,我非常喜歡,也覺得十分厲害,由於還沒有徵得本人同意,圖就不放了。
她前期的入手點就是文化性文脈,具體說是虎踞龍盤的文脈。延續這條脈是當時我們每人幾乎都想到的,每個人的方法都不一樣,有人想到用雕塑或者構築,有人想用空間的組織編排形成線性的意向,有人想到對人流和視線進行較強的引導,還有從植物——綠脈這個角度入手的。事實上如何在景觀中延續文脈是個大難題,不信可以自己去知網和谷歌學術搜文章,絕大部分還停留在上世紀的文脈主義解讀和現象學研究,或者具體案例項目的研究;具體說來如何提取和認識文脈都是困難的。
我們的點子,要麼太虛,不能與具體的空間產生聯繫;要麼不夠顯著,不夠"重「,流於表面,沒什麼說服力;要麼想的太簡單,太理想主義。
她的想法是:既然虎踞龍盤的文脈的關鍵是山水格局,而山水格局被弱化的原因又是因為挖山,那就把山體修復。簡單說,概念的主題和第一步就是:補山。
不得不說在繁多的文脈要素和表現方法中,這一招的確是最立竿見影也最藥到病除直達病根的。她抓住了問題的關鍵點,並順勢直接落實到大空間結構,多麼乾脆!
這麼一來,對場地的空間形態進行了非常大的變動,怎麼滿足與城市廣場定位間的矛盾?第二步,她調配了山體和平整廣場空間的具體比例,結合場地周邊城市功能和形態的分析,留出了足夠市民活動和使用的平正面空間和節點,說服評委這其中怎樣用「適量」權衡得失。
補完山體,要突出彰顯文脈的價值意義,還要鼓勵人的合理參與體驗,第三步,設置登頂步道,為了鼓勵市民健身,打造為健身步道,這樣就要求坡度要小,不能有台階,於是健身步道很自然的形成了Z字形的大折線,這甚至不是一種創意,而是常識!然後在路側或轉彎節點設置休息停留空間和相應的空間要素。為了便捷性的考慮,也在Z字形登山道的兩側設置了直達山頂的台階道路。最後再山頂做了可以觀景的平台空間。
類似於這個
第四部,由於之前的操作,道路在平面上形成了大三角形的劃分,於是乾脆的提取這種三角形作為形式要素語言,貫穿到整個設計中。
第五步,優化流線和空間的關係,推敲豎向問題,這一步是我的推測了。同時,我們之前想的雕塑,構築,植物、視線等方面的考量她也都可以在自己的設計細節中不斷添加,不斷的創造加分項。
這個概念到此就全盤落實了,帶來正面意義有:
1.常規的空間和流線問題仍然可以得到解決
2.文脈能夠以顯著而可信的形式延續並傳承
3.針對市民,鼓勵更加健康、親近自然,不擾民的休閑模式
4.轉化斷崖為自然山體,生態層面上更加合理
5.創造的了別緻新穎的城市空間體驗
而這一切都開始於對文脈的閱讀、理解、取捨、精鍊,開始於「補山」。
當然,在實際項目中,補山的土方量耗資和工程安全可是大問題。所以實際方案設計要複雜的多。
全文完
註:本文作者知乎丁文韜,拾光景觀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查看更多景觀意向圖
盡在拾光景觀QQ空間
3170235127
拾光景觀
公共空間/住宅商業/別墅庭院/公園景觀/旅遊度假/
長按二維碼,快速關注
TAG:拾光景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