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秦始皇的馳道、直道、甬道、復道、閣道,都是什麼道?

秦始皇的馳道、直道、甬道、復道、閣道,都是什麼道?

以前讀史,當故事看,以為都明白了,這次讀得相對認真一些,突然發現,許多以為自己明白的東西,全不清楚,比如,馳道是什麼?直道是什麼?復道、閣道、甬道是什麼?這些可不是空洞的概念,它們在歷史上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哩。

先看幾個例子:

前220年,興造甘泉宮(陝西省淳化縣西北)前殿,修築甬道連接咸陽,又以咸陽為中心築馳道通往全國各地。

前212年,派蒙恬自雲陽(陝西省淳化縣)到九原(內蒙古包頭),修築直道,開山填谷,凡一千八百里,興築多年,不能完成。

修建阿房宮,其前殿(就是以前說過寬690米那個大殿)周圍用木板搭起閣道,從阿房宮直抵南山(秦嶺,兩地航空距離四十公里)。再築復道,從阿房宮向北,渡過渭水,直達咸陽。

說說馳道

秦朝交通建設最具時代特色的成就,是修建馳道。

【大秦馳道】

西漢人賈山記述: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一句一句看哈。

廣五十步。一步是六尺,一尺二十三厘米,就是說,路面的寬度達到69米,這可不是一般的寬啊,跟長安街有一拼,並行十二台卡車,一點問題沒有。

三丈而樹。應指在馳道的中間,以樹木隔出三丈寬(6.9米)的路面,這是專供皇上行車的御道,其他人、車不能使用。

厚築其外。指路基的構築務必要求堅實,高於兩側,利於排水。

隱以金椎。此處「隱」,應通「穩」,意思是說路面全部用金屬工具夯擊,形成硬面大道。

樹以青松。指道旁行道樹主要選用松樹。

馳,是快速行進的意思,馳道,就是當時的高速公路,路面劃分為三條,是最早的具有分隔帶的多車道道路(皇帝的專道一,兩邊各一,故三條)。

秦時,以咸陽為中心,全部由如此寬闊的大路向全國輻射,交通網路已經非常發達。如此浩繁的工程,誰來主抓呢?李斯在獄中向秦二世上書自陳,曆數功績有七項,其中第六項就是「治馳道,興游觀,以見主之得意」。可見這一交通建設工程是由丞相這樣的高級官僚主持規劃施工的,建設馳道的一個重要作用是在炫耀始皇帝的「得意」,呵呵。

由於馳道中間是皇帝的御道,橫穿馳道就是件麻煩的事了。史載,漢成帝為太子時,老爹元帝急召,雖然是太子,還是不敢橫穿而過,一直繞行至直城門,才找了個地方繞過去。此後,元帝下個命令,說太子可以橫穿馳道。可見,馳道不能隨處橫穿,大約設置有專門的立交道口供人穿行,類似於北京的三環、四環,也得走好長一段才有過街天橋。

再講講直道

直道,專指自雲陽(陝西省淳化縣)到九原(內蒙古包頭),由蒙恬修築的道路。是秦始皇為加強北邊防務,抵禦匈奴南犯而開築的交通大道,全長一千八百里,直通南北,規模極其宏大。司馬遷曾經走過直道全程,感嘆說,我前往北疆長城防線,從直道回長安,一路看到蒙恬為秦修築的長城防務工程以及鏟削山嶺、填平溝谷建成的直道,真是太不珍惜民力了。

【秦直道遺址】

秦代經營的交通大道(包括馳道)多利用戰國原有道路,只有直道是在秦統一後規劃施工,開拓出可以體現出秦國行政效率的南北大通道。《史記》上說,直道多年沒有完成,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修馳道主要是連接補築,而直道則主要是新修。陝西淳化、旬邑、黃陵、富縣、甘泉等地都有發現直道遺迹,有的地方寬達五十米至六十米。

直道長千八百里,一定涉及到過河問題。《中國考古學·秦漢卷》載,直道大致在黃河南岸昭君墳附近過河,終止於秦九原郡治所在地,即今包頭南麻池古城。此處的河,即黃河。那麼,直道如何過河呢?答案是,我不知道。呵呵。

復道和閣道

復道比較複雜。綜合各種資料,我個人認為,復道應指離開地面,在空中架設的道路。

【復道】

【復道廊】

一般有三種。一是連接亭樓館閣的空中道路。這在皇宮大院里應屬經常,比如傳說中的阿房宮,各宮殿間的連接通道,應屬復道。二是某種交通樞紐。復道凌空而行,並不必與下邊的道路方向一致。因此,在行人車馬繁錯擁雜的地段,可用復道解決連通問題,以立體交叉形式起到便利交通的作用。類似現在的過街天橋或立交橋。三是某種長距離的復道。按照史載,秦漢時期有長達數十里的復道,考慮到當時的工程技術因素,數十里的復道恐怕有些誇張,但數百米乃至數里的復道,雖然沒有考古證據,恐怕還是可能的。我們套一下,北京市阜石路高架,就是典型的復道。

【阜石路高架橋是典型的」復道「】

那麼,閣道是什麼呢?

【閣道,找這個圖片可真是費勁啊,呵呵】

閣道或許是復道的一種變化形式,即上有頂,側有壁的空中樓廊。硬要加以區別,大約有以下兩點:一是復道可長可短,而閣道往往很短,就在一個院子里,兩個樓之間的道路。二是復道可以無頂,而閣道是全封閉的,可以在兩壁開窗。

柏楊先生注說,復道是雙層大道,可能欠妥。

啥是甬道?

前面講過,方士盧生對嬴政說,皇帝去哪裡、住哪裡,都要保密,這樣就能避開惡鬼,得見真人,可得不死之葯。於是嬴政下令咸陽城周圍二百里內的二百七十處宮殿樓台,都用復道、甬道相連接,他想去哪裡就去哪裡,想在哪過夜就在哪過夜,沒人能知道。

【找這張湊個數,甬道基本就這麼個意思】

說明,甬道的最大特點,就是很保密,走在裡面,路外頭的人看不見。

甬道又稱夾道,是一種外側築牆的遮蔽型道路。甬道與復道的區別在於,甬道建在地面上,而復道則是凌空架設的。

此外,秦漢時代還有專門作為軍事運輸道路形式的甬道。

《史記·項羽本紀》載:章邯令王離、涉間圍鉅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粟。應當是修築甬道作為運糧之道。項羽軍「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看來破壞或阻斷「甬道」,是取勝關鍵。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築甬道以運糧,似乎成本甚高而功效甚低,且在軍事上的應用年代並不很長,不過綜合考慮當時的運輸條件、作戰效能、機動能力等因素,可能還是有一定作用的吧。

嘆為觀止的棧道

【棧道,走都驚心,建時如何?】

秦惠王嬴駟時,為了克服秦嶺的阻隔,打通陝西到四川的道路,開始修築褒斜棧道。起自秦嶺北麓眉縣西南十五公里的斜水谷,到達秦嶺南麓褒城縣北五公里的褒水河谷。全長二百多公里,在峭岩陡壁上鑿孔架木,並在其上鋪板而成,是為褒斜道。以後幾百年,陸續又有金牛道、子午道、儻駱道等。

【越看越覺得不容易】

工程異常艱巨,先是採用古老原始的「火焚水激」的方法開山破石,然後在岩壁上鑿成三十厘米見方、五十厘米深的孔洞,分上、中、下三排,均插入木樁。接著在上排木樁上搭遮雨棚,中排木樁上鋪板成路,下排木樁上支木為架。這樣,我們遠望棧道好像空中閣樓一般,煞是壯觀。著名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故事即發生於此。

【中山靖王劉勝之墓】

我國最著名、品相最好的金縷玉衣出自中山靖王劉勝(劉備同志的祖宗)墓。我去參觀過該墓,洞深數十米,完全在石岩上開洞建成,就是採用火焚水激的方法建成的。先用火燒,然後潑上冷水,石頭驟然變冷開裂,工匠以鋤破之,就這樣一點一點開掘,真是難以想像!

參考書目:

1.《中國古代交通史》,人民交通出處社

2.《秦漢交通考古》、《秦漢交通史新識》、《中國古代交通文化論從》,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王子今著

3.網上資料

【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衣賜履和金大妞 的精彩文章:

戰國的凜冬——六國紛紛覆滅,宛如風中落葉
大秦相國呂不韋,難道就是個姘頭、皮條客兼沽名釣譽者?

TAG:衣賜履和金大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