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知道「斗米養恩,擔米養仇」嗎?

你知道「斗米養恩,擔米養仇」嗎?

大乘佛法是「升恩斗怨」的解藥

「升恩斗怨」,老話或說成「斗米養恩,擔米養仇」;用經濟學概念解釋或可稱作「感恩的邊際效應」。

總的說來,就是佛經所言「魯扈抵突,不識恩義」,也即是俗話常言的「不知感恩」。

其中大意,重要的是,在一連串幫助的活動中,受到幫助的人心中的感激遞減,而遞減到一定程度上,受助者幾乎已經坦然地接受別人的饋贈,並認為這理所應當。最後,受助者提出更多的要求,並絲毫在心理上不覺得這有任何不妥。

大家在盛傳這段話:

「我給你一顆糖,你看到我給別人兩顆,你就對我有看法了,但你不知道他也曾給我兩顆糖,而你什麼都沒給過我。」

人的這種「升恩斗怨」之心,當年,逼得曾國藩直說「勿過多憐憫……用恩莫如仁」。

然而,這都是「甚可憐憫」的人、和「甚可憐憫」的心,佛門於施恩與受恩種種心事,悉生悲憫,「大悲心」以對,乃是佛門的態度。

人情糾結中,施者受者用心的事,恐怕也只有將「施者、受者、施物」三輪體空的境界作為用心的目標,才有解脫之可能。否則,必陷上不成下不就人情兩難之絕地。

所謂「不到無是無非處,我終不把事非捐」,體會了人情世故之難,則必定番然驚覺:對中國人而言,中國大乘佛教三輪體空的教法,真是人心的救命葯啊!

「升恩斗怨」源於無慚無愧心

中國老百姓有一個特別有智慧的詞——升恩斗怨。你給人一升米,他就會怨你不給一斗米;你一粒不給,他一點怨恨都沒有。

修行人要審查一下,自己有沒有這種心。因為向善知識求法,時間長了就會變成一個交往的過程,下一步可能就是「升恩斗怨」的過程:

昨天師長跟你說一句話,今天沒跟你說十句話,你就覺得師長對你不仁不義。

昨天師長給你講一分鐘佛法,今天沒講半小時,你就覺得師長對你不好。

背後是什麼心?無慚無愧心。

《清凈道論》里說,無慚無愧心生起時,作為已經發現你有這個心的人,他會採取什麼手段?比如你在接受供養時,這個人到你面前,便有意不給你飯吃。

你認為既然給了別人,就一定會給我,但他把那一份直接從你面前撤掉,之後你就開始冷靜思維了,心就清凈下來了。

原來,別人都不欠自己。無慚無愧心就變了,開始有一點慚愧心了。

中國古人講念恩,首先要從這個角度入手。

很多人在討論:當代青年人不知道念恩,80後90後很可怕,不管你為他們做什麼,都覺得你是應該的。

我認識一位企業家,資助過著名高校的一些研究生,到了頒獎時,有同學問:「你為什麼會選擇資助我,是不是以後想用我啊?」

企業家聽了使勁搖頭:早知道我不幹這事兒了,在這裡又花錢又費力,我是里子也虧了,面子也虧了,浪費掉很多時間,企業也不好去打理,結果居然以為我是有預謀的。

因此,「升恩斗怨」談的是一個非常深刻的無慚無愧心的道理。年輕人可能還有不少人不了解人性的這種缺陷——無慚無愧心是會害你的!

無慚無愧心會讓我們的心隨時隨地都處在深淵中,不知道什麼是對自己好的。

人在無慚無愧的狀態下沒有真理標準,接受多大的恩惠都會不滿,覺得別人都在虧欠你、對不起你。

事實上,我們有沒有回頭想想,自己有什麼是對得起別人的?或者,我們宣稱自己是佛弟子,有什麼是對得起佛的?這些問題如果不談,這個毛病就克服不了。

作為修行人,不要有升恩斗怨、無慚無愧之心。求道的過程中,師長是要求:「依教奉行。」那不是「摁住你們,放逸自己」。不要那麼想。

本文轉載自:大連高校禪學社聯盟

編輯:凈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香海禪心 的精彩文章:

人總是在越來越「聰明」中一事無成
香海暖人心,臘八話粥情

TAG:香海禪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