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中國八大王朝命運的八大戰役,你知道嗎?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王朝無數,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每一次王朝的更迭總會發生眾多的戰爭,其中有一些著名的戰役像前行的汽車的方向盤,決定著歷史的走向。中國歷史悠久,王朝更迭頻繁,有哪些戰爭決定著歷史的直接走向呢?
一、秦趙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發生在戰國時期的秦國和趙國的一次著名戰役,戰役在秦國以白起、王齕為指揮官,領兵六十五萬,趙軍以廉頗、趙括為指揮官,領兵六十萬在趙國的長平展開,戰爭最終以趙國全軍覆沒,秦國慘勝為結局。
長平之戰是整個封建史上最大的戰爭,其慘烈程度在世界冷兵器時代極其罕見,戰爭造成了趙軍傷亡45萬,秦軍傷亡30萬,即傷亡了七十五萬人口,在戰國時期人口不多,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這一數字直至今日依然令人心悸不已,經此一役,趙國一蹶不振。長平之戰是戰國歷史的最後轉折,秦國徹底打開了統一全國的開端,加速了秦國一統天下的進程。
二、楚漢垓下之戰
垓下之戰是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中的最後一場戰役,這場戰役中,劉邦將項羽圍在垓下,打敗了項羽,最後統一了中國,建立了漢朝。
在楚漢戰爭中,楚漢兩軍在垓下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韓信揮軍進攻失利,引兵後退,命左、右翼軍繼續攻擊,楚軍迎戰不利,韓信再揮軍反擊,楚軍大敗,退入壁壘堅守,被漢軍重重包圍,楚軍屢戰不勝,兵疲食盡,韓信命漢軍士卒夜唱楚歌,致楚軍士卒思鄉厭戰,軍心瓦解。項羽在四面楚歌當中率800騎兵突圍,渡過淮河後被漢兵追上,最後項羽只剩下二十八騎,項羽逃到烏江後,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拔劍自刎。
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中決定性的戰役,它既是楚漢相爭的終結點,又是漢王朝繁榮強盛的起點,更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轉折點,它結束了秦末混戰的局面,統一了中國,奠定了漢王朝四百年基業。
三、三國鼎立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此戰中,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損失慘重,倉皇北回,
赤壁之戰是三國鼎立的的奠定之戰,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徹底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劉備向孫權借荊州後實力迅速壯大,進而謀取益州,孫權屢次親率大軍進攻合肥,數戰不利,損兵折將,最終三國鼎立形成。
赤壁之戰標誌著三國鼎立局面的初步形成,自此魏蜀吳三國相互牽制,強大的曹魏政權也徹底失去的統一天下的機會,也間接地為把持曹魏政權的司馬氏父子篡權提供了機會,可以說赤壁之戰是西晉的立國奠基之戰。
四、唐朝一統虎牢之戰
公元617年,大隋帝國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618年,李淵攻佔關中並稱帝,大唐帝國建立,在收取巴蜀、平定隴右河西後,李淵派次子李世民統兵東征,開始統一天下。
李世民首先征討割據河南的王世充,王世充不敵,被迫困守洛陽,為了打退唐軍,王世充向割據河北、實力不弱於李唐的竇建德求救。竇建德統帥十萬精兵南下救援王世充,李世民以3500玄甲精騎為先鋒,在虎牢關與竇建德形成對峙,對峙一百多天後,李世民利用竇建德大軍疲憊不堪、人心思歸的機會,發奇兵,從竇建德後方突襲,李世民的突襲不僅一舉打亂竇建德大軍的陣腳,還生擒了竇建德。
虎牢關大戰結束後,王世充被迫投降,唐王朝一下消滅了佔據中原地區的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勢力,佔據四通八達的洛陽。自此,天下再無能與唐王朝相抗衡的勢力,因而大唐帝國統一天下之勢不可逆轉。
五、宋元崖山海戰
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崖門之役、崖山之戰、宋元崖門海戰等,是公元1279年(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的大規模海戰,也是古代中國少見的大海戰。
該次戰役是是宋元之間的決定性戰役,雙發都投入了大規模人力、物力,其中宋朝官、兵、民約20餘萬人,戰船1000餘艘,元軍約20000人,戰船400艘,戰爭的最後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為結局,宋朝從此滅亡,陸秀夫背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十萬軍民跳海殉國,蒙元最終統一了整個中國。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被少數民族整體佔領,一脈相承幾千年的中華文明產生了斷層,從此就有了「崖山之後無中華」這一說法,之後的明清的文明形態跟之前大不相同,宋朝的滅亡讓中國從農業帝國向商業社會轉型的一次嘗試化為泡影,也標誌著蒙元取得政權,蒙元帝國建立。
六、朱陳鄱陽湖之戰
鄱陽湖之戰又稱鄱陽湖水戰、鄱陽湖大戰,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陳友諒為爭奪鄱陽湖水域而進行的一次戰略決戰,決戰以朱元璋的完全勝利而告終,這次戰役被視為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水戰。
此戰,朱元璋乘陳友諒軍久攻堅城受挫,分兵據守鄱陽湖口,先斷其退路;繼集中兵力,巧用火攻,殲其主力;後水陸截擊,全殲陳軍於突圍之際,為統一江南奠定了基礎。此次戰役是中國水戰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之一,朱元璋20萬對陳友諒65萬,前後歷時37天,陳友諒中箭而死,軍隊潰敗,11萬餘人傷亡。
朱陳鄱陽湖水戰直接導致決戰階段結束,是導致明王朝建立的一系列發展中的關鍵性事件,此次戰役是明王朝建立的決定性戰役,陳友諒被消滅後,朱元璋馬上著手吞併江西,並拿下湖南和湖北,一舉拿下長江地區,成為天下義軍中最強大的勢力,隨後朱元璋出兵北伐,徹底將蒙元勢力驅趕到草原地區,統一天下。
七、順清山海關大戰
公元1644年,清攝政王多爾袞率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內外擊敗李自成,此次戰役是清軍入主中原的的關鍵一戰。
李自成的大順軍於攻取北京,明朝滅亡,清朝由攻明轉為與李自成爭奪全國的統治權,李自成對清軍入關助戰毫無準備,同時缺乏對清軍騎兵作戰的經驗,終為清軍所乘,精銳遭受重創,清軍乘勢佔領北京,取得全國政權,滿清政權建立。
八、甲午中日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而日本稱日清戰爭,西方國家稱第一次中日戰爭。
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此時的清朝是一個通過洋務運動迴光返照的帝國,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朝鮮,蓄意挑起戰爭。1894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的結果一方面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使得清王朝在中國統治的腐朽徹底暴露出來,出現統治危機,令國內先進的知識分子看到了清王朝統治的無力,開始探索救國救民的新道路,不久後就爆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
TAG:歷史爆料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