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薦片 America:The Story of US

薦片 America:The Story of US

這個紀錄片的名字,在我看來簡直就是上帝的一語雙關,如果有上帝的話——可以譯為「我們的故事」,或者是「美國的故事」。美利堅合眾國,這個從「五月花」發展來的世界第一超級大國,它短短的歷史在有著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我們看來,似乎不值一提,但「美國為何如此強大」這個問題,就像人們問古羅馬、蒙元、日不落帝國為何如此強大一樣,困擾著所有的歷史學家。本片對於美國歷史的闡釋,對於我而言是耳目一新的,因此推薦給大家。

對美國歷史做一個了解,就等於回答了「我們今天的生活為什麼是這個樣子」的問題。這個由航海、移民形成的國家,是近代的產物,因此我願意稱其為「前現代的尾巴,現代的巨頭」。與有著悠久歷史的亞歐大陸不同,移民文化是一種伴隨著大航海時代來臨的、與四大文明古國的原生文明不同的文化,它的本質是探索和發現,是追求改變。這也是片子里,解說人反反覆復強調的所謂美國人的DNA:害怕封閉,嚮往與更大的世界的聯通,以自由為信條,對風險和新事物的渴望。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與中國人的民族性,是針鋒相對的,是否可以解釋近代化的大潮中我們與美利堅不同的反應?我想起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中評論道的:「說西方侵略東方,這樣說並不準確。事實上,正是現代侵略中世紀。」

我們不得不承認,這種DNA就是現代的基因。從墾殖第一塊土地,到波士頓傾茶,從北美十三州,到《獨立宣言》,從西進運動,到南北戰爭,從羅斯福新政,到諾曼底登陸,從廣島、長崎,到古巴導彈危機,我們看到的,是一次次突破傳統的藩籬,是用出其不意的方式挑戰勇氣的上限。從卡內基的鋼鐵到亨利·福特的汽車,從林肯的電報到里根的電視,從第一個城市的清潔工到矽谷的人來人往,「改變世界」,「to live a better life」,是每個美國人的雄心壯志。

我想說這部紀錄片的歷史敘事是不客觀的,但又覺得自己也說過,世界上本就無什麼客觀可言。不如說,它的敘事是「美國式」的吧,可以看作是美國人自己的愛國主義教材。字裡行間充斥著的,是他們膨脹的自信,以及對是是非非不太誠懇的反思。其中穿插了美國各界名流的短評,有NBC新聞主播,有著名作家、球星和演員,有紐約市長和退伍的將軍,有維基百科的創始人,有各大學的歷史學者,甚至有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而在當時他的標籤還是「美國房地產大亨」。選擇這些人作評論解說員,其專業性是一方面,體現美國精英薈萃(a bunch of intelligence)的優勢則是更深的用意。

本片的用語非常直白,傾向非常明顯。講二戰中美國參戰,自稱為「民主的軍火庫」,令人啼笑皆非。每一次出兵,無論是世界大戰還是越戰,還是冷戰,都被描述成無可奈何之舉,凸顯其「君子之風」。非常喜歡他們講到冷戰時國內對紅色勢力的清洗那一段,形象得不能更形象:「我們害怕國內政治出現分裂。共產主義有什麼,我們就反對什麼。他們講無神論,我們美國人就是虔誠的教徒;他們講集體主義,我們就強調核心家庭。」

紀錄片都喜歡數字,因為數據最直擊人心,吸引眼球。我只記住了兩條:一是,二戰期間,作為最大贏家的美國在決定參戰時,平均每個士兵的物資是4噸,而此時日軍平均每個士兵的物資只有2磅;二是,二戰結束時,美國每個家庭的收入是歐洲國家的15倍。這兩個數字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二戰是美國崛起、歐洲衰落的轉折點,這一點我在以前美國的遊記中寫下過。20世紀的歷史就是一部二戰史,一戰是前言,冷戰是餘音。

說實話,這部美國的廣告片反而增強了我個人的愛國情懷。9·11被描述得那樣性質惡劣、死傷慘重,而講到這裡,我心裡迴響著的卻是,9·18的警報聲。每次片子為了突出戰爭的慘烈,列出死傷的人數,是很大的數字,但我都在心裡與南京大屠殺的30萬默默地做著對比。就像片子里那個黑人軍官所說的——「歷史就是歷史,記憶可以褪色,可我的膚色不會變,我不會忘了自己是誰。」對我也是一樣。

聽著這些屬於美國的辭彙: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Hollywood, Route 66, Disneyland, coast to coast……我忍不住拿自己的祖國與它對比。

這部片子有一個觀點我很欣賞,那就是每一代美國人都有著不同的使命。他們不忘先民們反抗殖民者的建國大業,不忘勇士們在Westward Movement中的堅持;18世紀60年代祖國尚顯雛形,19世紀60年代直面奴隸制的衝擊,20世紀60年代的baby boomers則站在解放黑人運動、女權運動、同性戀平權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的風口浪尖。探索space的工作過了30年,新一代探索的領域就變成了cyberspace,如果說什麼讓美國成功,我最願意相信的答案,是每一代人都承擔起了自己的歷史責任,讓祖國變得更好。有人在片子中點評說,她所認為的真正的愛國的美國人,要勇於正視這個國家的一切不足並指出來,改正它。我的心裡不禁泛起波瀾。

什麼最能代表美國?片中一位歷史學家指出:family, faith and the American flag。

我卻想,無論是星條旗還是總統山,都沒有《獨立宣言》中的這句話來得鏗鏘有力: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最後,探索一下本片的史觀問題,之所以想到這一點,是因為觀看過程中,我很清晰地感受到了美國人講故事和中國人的不同的路子。300多年的歷史熔成12集紀錄片,可見其對宏大的歷史進行了非常恰到好處的提煉,是一部政治經濟軍事社會史的巧妙糅合。那麼,其提煉的方式即如何選擇史料和鋪陳排列、娓娓道來,就體現出製片人的史觀,從某種意義上說,作為一個大國宣傳片,也是大多數美國人的史觀。

我發現,紀錄片以時間為明線,同時以所謂「美國精神」為暗線,而這兩條線索共同的載體就是一個個鮮活的美國人,名垂史冊或是平庸終老。每個歷史時期都有一個代表人物的故事,或長或短,但他/她一定能體現這個時代的特徵和宗旨。這不僅是一種以小見大的手法,還體現出流淌在美國人血液中的對individual的重視。

並不是說美國人不講整體,他們說起全國上下同心協力送航天員登月,也是熱淚盈眶。然而,對於歷史的解釋,比起「歷史的必然」,他們更看重偶然事件的力量和關鍵人物的作用,也可以說是一種「英雄史觀」吧,其本質是反歷史唯物主義的。美國究竟靠什麼走到今天?不同的歷史學家有不同的答案,對每個國家的歷史的思考都躲不開「歷史發展的動因」這一節。

最後,奉上資源:

鏈接:https://pan.baidu.com/s/1i6YOKXf 密碼:byhh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風雨行舟 的精彩文章:

漫步人世間——從一個馬桶說起

TAG:風雨行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