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亞,老人都一個人住,為什麼他們不害怕「孤獨死」?
長照議題這幾年在各界的推動下,越來越受到政府和民間的重視,很多人好奇:社會福利制度良好的澳大利亞,有沒有"孤獨老人"的問題呢?
怎麼說呢?就像每個愛情都危險,人們從來不覺得愛情是個需要解決或是避免的事。
當"每個老人都孤獨"時,孤獨老人就不稀奇了!
當然,不是說孤獨老人不會有問題,因為空巢而可能出現的生活不便,以及無人照應生活起居與協助及時就醫的潛在風險同樣存在。因此,澳洲的"孤獨老人"大略可以分成兩個面向探討:
文化層面,和社會制度層面。社會制度層面還包括了社會福利、退休金制度和長照制度。
文化層面在亞洲文化里,人老了之後自己單獨居住和生活,似乎是一件會遭到社會非議或不見容於人情倫理的事,是一種"問題"!
但在多數西方國家,空巢老人就跟孩子成年後離開父母的羽翼獨立在外租屋生活是一樣的自然,一樣正常。
沒有孩子的成年人本來就一直都是獨居,直到壯年、老年,都是一樣的生活型態。而有孩子的家庭,孩子成年後離家,原本終日為孩子辛勞忙碌的父母,又回到獨身的生活。
有的有夫妻或伴侶互相作伴(幸或不幸就見仁見智啦),有的就是孓然一身無牽無掛。
無論哪一種情況,獨居,都是常態。在西方文化中,獨居的"獨",不是"孤獨",而是"獨立"。
西方的親子、親屬關係強調獨立,孩子有自我謀生能力後就該獨立生活不再倚靠父母,是再正常不過的人生必經之路。同樣的,社會對老年人的預期也是"獨立",每個人都該在邁入老年階段前就把經濟和照護做好妥善的安排。
老年人也非常享受獨立的生活,要是必須和孩子共同生活還會覺得自己的自由和隱私被剝奪了!也因為澳大利亞老人都自己住,所以孤獨死並不稀奇。就算住進了醫院,因為沒有陪床家屬,去世的時候家屬也不見得都在身邊。
說到制度層面,澳大利亞的退休金制度是由員工和僱主共同分擔,每次發薪水直接扣繳到退休金帳戶,員工出一部分,僱主出一部分,有時政府為了鼓勵大家多存錢進去退休金帳戶里,還會祭出補助政策。帳戶里的錢不到退休是不能領出來的,目的就是要確保人民在退休後能有足夠的錢獨立生活。
很多人羨慕國外的社會福利制度,但是社會福利制度再好,也不可能完全支付所有國民的老年安養,除了人民本身就該趁早做好規劃和安排,很多都是仰賴義工和公益團體的幫助,這時就不得不提長照制度了。
澳大利亞的長照機構依照所提供的照護等級分類,"上了年紀"的人普遍有幾種選擇:從照護需求低的"退休社區(Retirement village或稱Retirement property)"到提供各層級照護的"老年照護機構機構(aged care facility )"。
"退休社區"是指55歲以上的人才有權利購買的房產,價格比一般房子便宜,公寓到透天都有,視建商的預算和訴求配有不同的設備和設施。有的單純只有房子,有的有社區公用泳池、spa、網球場、高爾夫球場、定時提供接駁車到鬧區、戲院、購物中心等,並舉辦社交活動,也有額外收費的代採買和購物的服務(澳洲的宅配畢竟沒有亞洲國家方便,無法動動手指連馬桶跟建材都能送到家門口,還免運費)。有的更配有醫療中心,提供24小時的醫療服務。
很多接近退休年齡的人會選擇搬到這種退休社區,一來因為孩子長大離家了,原本的房子可能太大,既冷清又打掃不便,很多需要勞力的家務工作也越來越吃力,不如賣掉或出租換現金,好好享受退休生活。(什麼?沒有要留給孩子?西方人會這樣想得真的不多,頂多是死了之後看剩下什麼再的給孩子去分,很少有那種為了把錢留給孩子而把自己的退休和老年生活過得捉襟見肘。)
二來,雖然從職場上退休,但是體力還不錯,正是可以好好享受人生的階段!這類退休社區提供許多設備或服務,還有很多年齡相仿的朋友。偶爾有個什麼小病小痛有人照料,真有重大醫療狀況也有專業醫療人員可以提供第一線的處理,可以說是麻雀雖小五臟具全。
因此,行動力良好,不大需要太多醫療照護的人可以選擇這種退休社區。但若是生活起居需要比較多幫助和照護,則可以選擇"老年照護機構", 這些機構多是私人企業或是宗教組織所經營。
澳大利亞的老人照顧服務分為三大體系:社區照顧、機構照顧及居家照顧,因為個人所得稅高達40%,且人口密度只有2.8 人/平方公里(台灣人口密度645.27 人/平方公里),所以設備和空間當然比台灣好很多。
備註一:依經濟合作暨開發組織公布之2010 OECD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 Health Data 顯示 OECD 國家2008年平均醫療支出占 GDP 之9%;最高的是美國的16.0%,最低的是墨西哥之5.9%,法國11.2%,瑞典10.7%,德國10.5%,加拿大10.4%,澳大利亞8.5%,英國為8.7%,而日本則為8.1%,韓國也達6.5%。台灣則大於6%左右。
對照顧人力資格、訓練、證照及服務內容均有不同的分級,讓照護人力有進修的動力,專業能力也容易被尊重。
澳大利亞大多是大型長照機構,轄下擁有多家養老院、居家服務、喘息、日間照顧中心等提供多元化服務。三年評鑒一次、每年一次預知的查核和一次不預知的抽查。不論是居家照顧包裹(Home Care Package)、中途照顧、喘息服務及機構進住服務,皆須經過政府部門ACAT(Aged Care Assessment Team)評估。由政府補助大部分照顧費和個人支付額外服務費用。
備註:透過個人資產調查(現有收入和財產合併計算),具有相似資產的人會支付相似的費用,有能力支付照顧服務的人會被要求支付,沒有能力支付的人會受到協助。進住機構費用,高照護需求每日費用約45塊澳幣(依機構而異)額外服務每日加付約 50-60 澳幣。如果資產低於澳幣$44,000,由政府全額負擔。家庭照顧者會經由喘息與諮商服務獲得足夠支持。
澳大利亞銀髮族群跟台灣一樣,除非沒有選擇否則不輕易入住安養機構。我認識的退休長輩,他們不是發展事業第二春就是從事志工(例如:社區醫療急救志工組織 CERTs 社區緊急反應組織 )、運動或是個人興趣,整個生活多采多姿和印象中的老人不同。而且比台灣幸運的是,他們在住安養機構和住家裡中間,還有老人住宅可以選擇。
所謂老人住宅,就是興建在醫院或安養院附近,銷售或出租給老人的住宅。因為需要服務的老人住得集中,在使用居家照護、復健或到府清潔等等的服務,都降低了服務業者舟車勞頓的無形成本,自然可以提供更經濟實惠的到宅服務。
下圖為一大型養老院的模型,左下角養老院可以住400多人,周圍還有獨棟的老人住宅,鄰近地方也有醫院。
機構內空間寬敞舒適,乾淨沒有異味、設備先進、活動多樣、廚房清潔衛生,住民可以像自家一樣布置自己的房間,還可各種自費客制化服務可滿足個人需求。在機構照顧的老人少見插管,不是不收容插管的老人,而是機構以協助老人移除管路(氣切管、鼻胃管、尿管)為目標。
病床可以上下升降,最低可以低到地面。床頭櫃旁邊是紅外線感應器,若是監測到半夜離床,會主動通報值班人員。
每間房間都有獨立的廁所,感應式燈光只要有人靠近就會亮,空間寬廣排氣排水佳,且每日有清潔人員打掃。
新的趨勢是養老院和社區融為一體,下圖為養老院的咖啡廳旁邊還有理髮廳,窗明几淨且平價的飲食吸引不少社區的民眾來此聚會。如此可以增加社區民眾的入住率外,在此入住的長者也不會覺得自己是被隔離在養老院,反而象是住在一般社區中,另外還有一個趨勢就是養老院鄰近幼兒園,幼兒園的小朋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來養老院和長輩一起學習或玩遊戲。
調理區域冰箱、微波爐、烤箱、電磁爐、餐具一應具全,就象是自己家一樣。當子女或朋友來訪時,就可以一起料理想吃的食物。
木質地板和桌子給人溫暖柔和的感覺,桌子四個角采弧形設計,老人家撞到時比較不容易受傷。桌子圍著一圈黑邊,讓被子較差的長者,容易辨視桌緣的邊界。
防火門上彩繪樹和河流,失智症老人會以為那是真的樹和河流,除了不會硬闖外也較不覺得被關在安養院中。不過有資深護理人員跟小編反應,如果門的把手明顯的話,就容易被失智者識破其實是一道門。
失智症區域的院子,除了可自由散步外,還有一直繞著院子轉的專車,失智症長輩可以自由的上車、下車,讓他們覺得自己的行動不受拘束,但是實際上他們不曾離開園區。
每10幾個長者自成一個小區域,會有獨立的小公共空間。每個小區內有獨立的洗手設備,工作人員每到一個區域都要洗一次手,降低院內互相感染的機會。
每間養老院都有配合的社區藥局,社區藥局的藥師會調劑好一周的藥量再配送到養老院,養老院會有專責人員協助每個老年長者確實服藥。
不同機構,藥品調劑後分裝的方式不同,不過相對於上圖的方法,用PVC袋列印上資料,比較節省時間和空間。每個壓克力盒裡就是一個人一周的藥量,依時間順序一餐一袋在同一長條PVC袋中。
每個老人就像在家一樣穿著自己的衣服,各小區需要清潔的衣服只要丟入這台機器,就會傳送到洗衣部統一清洗烘乾,折好的衣服會依衣服上的條碼送還給各自的主人。
也有協助長者從坐姿起身和移動的裝置。
澳大利亞政府訂定未來至2025年,澳洲將積極發展消費者導向照顧(CDC)和成立Wellness model(強調恢復自主獨立,取代依賴照顧服務員)"期待將把確實的居家照顧服務擴展到所有需要的澳大利亞國民身上,並且努力尋求更多財源,可能透過提高聯邦政府稅收或實施長照保險,來提高老年照顧的預算,以便因應未來高齡人口之需求,澳大利亞可以說是世界上老人照護產業的指標。憑藉著六十年的經驗、充分的政府預算及完善的法規、及所有老人照護模式中有多層次的照護等多項特色,是世界各國爭相學習效法的最佳標竿。
來源:台灣長期照顧關懷協會
TAG:中國長期照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