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作業邊寫邊玩,他告訴我太難了,不懂!
PGThinking
思維習性培養
孩子做作業邊寫邊玩
他告訴我太難了,不懂
2018年寒假也已經過了一半,馬上就要過農曆新年了,為了讓孩子能夠在過年期間玩得開心,我便要求孩子在過年前要完成規定的作業。
在告之了相應的學習任務後,我便要求孩子自行完成。學會自己獨立思考並得到結果是我現行採用的方式。
時間過了約十幾分鐘,當我忙完了手頭的事情想看看他做得怎樣時,卻發現他正在玩樂高積木,而作業卻丟在一邊,上面只廖廖寫了幾個字。
我當時非常生氣,便責問他為何在沒有完成作業的情況下而去玩樂高?
他看著我,極不情願的喊道: 這題太難了,我不會!
但事實上卻是,題目都是他所學過的,而且在他能力範圍內,他這麼說無外乎就是拖延時間不想做,為自己找借口。因為在孩子眼中,玩,永遠是處於第一位的。
01
沒有明確的時間觀念,學與玩混亂,缺少執行計劃。
在《意想不到的時間管理》中,作者提出:
學會時間管理,就是提升你現在乃至未來的成功率。學會時間管理,你將擁有更多人生精彩故事。
對時間沒有概念,寫作業、做事磨蹭也就是自然的事了。
比如有時候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如果外面有孩子找他出去玩。這時他就突然和你說,「媽媽,我想出去玩下,就玩十五分鐘。」 然後不管大人有沒有答應,就飆出去了。
結果一出去就玩了一個半小時,根本就不是所說的十五分鐘。回來吃過飯,午休起來後,再接著做作業,已經是下午了。
你有浪費時間的自由,但是你沒有完全的時間自由。
02
讓孩子變專心是根本,產生興趣是核心
古人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意思就是我們一定要專註於某件事情,而不被其它事情所打擾。
很明顯只有相對安靜的環境,孩子才能集中注意力學習或書寫作業,養成迅速思維的習慣。
儉以養身,靜以致遠這句話說得很好。
若讓孩子在嘈雜的環境中學習或寫作業,不如不做。
這一點尤為重要。
不過,提供一個相對安靜的學習環境,讓孩子靜下心來學習談何容易。但如果這件事變成他喜歡做的事情,那情況可能就不同了。
在電視劇《大宅門》里有一段寫白景琦小時候請先生學習的故事。白在小時候比較頑皮,在學習中曾先後氣走了好幾位先生。
後來有一天,家裡請來了一位"特殊"先生,這個先生會也許功夫,當他了解了白景琦的性格後,並沒有一上來就強迫他讀四書五經,而是用教功夫作為誘餌,對他說,只要功課學好了就教功夫。沒想到這招讓頑皮的白景琦居然拿起書本開始學習了。
興趣真的是讓孩子轉變的最好的方式。
我們作為父母,要善於利用孩子興趣,再結合孩子的特性,選擇不一樣的教育形式。則事半功倍。
孩子和大人一樣,對自己感興趣的就會全力以赴,對沒興趣的卻絲毫不予理會。
所以,假期中,我們千萬不能逼迫孩子學習一些他們不感興趣的才藝。因為有時候更多的學習壓力,對他們就是一種巨大的負擔。
03
培養好的習慣,改掉邊寫邊玩的毛病
在孩子學習或寫作業時,你會發現他們總是拖拖拉拉,他們不是主觀上不寫,是由於孩子的自制力比較差,貪玩,那麼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對孩子進行一定的鼓勵與適時的表揚,千萬不要吝嗇,不管他做得怎樣,也要給予讚美!
可以試著每天把老師布置的作業做一個大概的計劃,將需要完成的任務進行時間預計。記住一定要留給孩子自己支配時間的自由。
如,完成作業共需要一個小時,那麼一個小時後餘下的時間可以由自己支配。如玩他喜歡的樂高,或打打羽毛球,看看書等等,只要是自己喜歡的都行。養成相應的習慣後。他自然就會抓緊時間寫作業,因為他知道後面有一段時間是可以自由支配的...
另外要注意的是,前面也提到了,由於孩子不會管理時間,對時間也沒什麼概念,所以必須給他制定一個學習和生活的計劃。而這個計劃,不是我們強加給他的,而是在我們家長的指導下自行設計的合理的計劃。
在這份計划上會對自己每天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一條條清晰的寫下來,做完相應任務後,要求孩子在這份計劃每項任務後寫上已完成,同時家長要給予監督。
當然,這份計劃在制定時,必須確保它的可行性,所以,必須和孩子多討論討論。只要堅持做下來,並持續一個月,孩子是會提升做事效率的。
所以,從現在起,永遠不要替孩子安排時間,真正的決定權還是掌控在他們自己手裡。
若我們還在替孩子想好接下來該做什麼,那麼孩子永遠不會自己安排時間,也不會進步。最差的結果就是他們會成為時間的奴隸。
所以,讓孩子制定計劃, 並告訴他們按計划行事的好處。同時對計劃中,孩子沒有做到位的地方,不要隨意去批評他,要幫他找出沒有做到位的真正原因是什麼,以期望他改進,下次做得更好。只有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旦做計劃成了習慣。這種邊寫作業邊玩的問題才能成為過去式。
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養成一個習慣,就會不自覺的在這個軌道上運行,特別是好習慣,受益終身。
所以,讓孩子從現在養成好習慣,不要贏得了知識和技能,卻輸在了好習慣的培養上。因為最佳習慣培養的黃金時間,就是從這時開始的...
※年終獎,太多的無奈與痛傷
※我們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冠以暴力!
TAG:解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