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編帶您 讀懂小河

小編帶您 讀懂小河

石家大院

小河村佔地面積不大,約4.5平方公里,卻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這種厚重的文化積澱,以建築、碑碣、族譜、傳說故事、家族記事等為載體,傳承到現在,彰顯了小河人勤勞、儉樸、善良的品格和趨利避害,鍥而不捨追求天人合一的生存精神。

小河村的建築大多屬明清及民國時期的遺存。主要有民居建築、商業建築、宗祠建築、廟宇建築、廟宇樂樓建築。這些建築主要為磚木結構房屋和磚石結構的拱券式窯洞。這些建築有著靈活的空間布局、豐富的建築形式、精緻的雕刻工藝,滲透著儒雅的文化氣息。

小河民居建築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石家大院,石家老宅,李家大院等,總計建築面積月4萬餘平方米。最具代表性的是石家大院。

石家大院,實際上是指石家大院的主宅,坊間稱其為「石家花園」的。「石家花園」始建於清雍正年間,僅主宅面積就有一萬餘平方米,院中有窯洞65眼,起脊房112間及其它配套設施。

石家大院的建築有八大看點:

[1]選址講究:大院坐落在村南口的西山坡上,坐西向東,背山面水。既可防西北風沙之侵蝕,又可納東南朝陽之瑞氣;既可疏宅邸之污跡,又可受泊水之潤澤。大院終年神清氣爽,陽光燦爛。

[2]呈階梯式布局:大院建在半山坡上,就是從進院第一級台階算起,也要登76級台階才能到達院里最上面的正屋。大院由一組組小院組成,這些小院依山就勢,鱗次櫛比,結構多變。

[3]大院里,院多、門多、台階多:石家花園主宅由21個小院組成,大院有前後大門9座,小院由72道過門相連。院中有院、院旁有院、院上有院。過門一開,院院相通,撲朔迷離,如入迷宮;過門一關,個個小院自成一統,十分幽靜。70餘組300多台階似珍珠般把21個小院串在一起,使大院格局變化有序,活而不亂。

[4]四周合圍,聚氣聚金:古人築宅,講究風水。石家花園,高圍牆深門洞,多有影壁、照壁,四周合圍天井不大。小院大多為兩進或三進的三合、四合院落,院中正去處是窯洞式主宅,主宅下面配左右廂房,對面為倒座。院與院之間多有或直或曲之通道,聚氣聚金,神秘莫測。

[5]屋面為清一色的硬山式:石家大院,無論是寬大敞亮的過廳、倒座,還是軒峻壯麗的門樓、前檐、廂房,以及小巧別緻的書房或綉樓,其屋面均為硬山式,存分展現了當地當時的建築風格。

[6]「三雕」藝術精美絕倫:進入大院如進入藝術殿堂,800餘件石雕、木雕、磚雕作品,設計寓意深刻、造型栩栩如生、雕技巧奪天工,精到彰顯了華夏文化的深厚底蘊。

[7]院中有園 ,情趣盎然:石家大院中專辟一處建一小花園,內有書房,綉樓、頤年堂並配有荷花池、假山、小橋、流水、翠柏、鮮花,以供孩子們讀書、老人們休憩,別有情趣。

[8]文人墨寶,畫龍點睛:大院中有許多匾額楹聯點綴其間,「急公好義」(曹錕題)、「樂善好施」(孔光培題)、「爽挹西山」、「別有人」、「惠迪吉」等抬頭俯首皆可映入眼帘,這些墨寶猶如畫龍點睛,提升了大院的文化品位。

小河村的形成和發展受到宗教文化的重要影響。村裡曾建有關帝廟、觀音庵、大王廟、龍王廟、神萃宮、莆台廟、山神廟、五道廟(三座)等很有人文氣息的,祭祀神靈、祈福納祥的建築。其中,現存的關帝廟屬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帝廟

關帝廟,始建於明宗禎八年,清·康熙四十六年、乾隆二年、嘉慶十三年、光緒十一年數次增修和修繕。

關帝廟建在一面陡峭的山坡上,佔地近2000平方米,是一組典型的中軸對稱、一正兩廂式建築。關帝廟為五進院落,每個院落都處在不同的高度,依山就勢,層層跌落。從最高處到最低處垂直落差有近30米。

拾階而上過一牌坊即可進入關帝廟最低處約600平方米的的廟場。廟場東面臨崖建一戲台。戲台位於關帝廟的中軸線上。從背面望去,戲台牆體雄渾厚重,而側面懸出的歇山檐角,又不失軒麗精妍。戲檯面闊三間,前檐四柱用石料,卷棚歇山頂。屋脊吻獸翼然而立,檐角垂以銅鈴。戲台正面飛檐之下柱頭科四攢、平身科三攢、角科兩攢。每攢斗栱最下層為坐斗,坐斗之上,縱向用昂,再上有十八斗,鬥上又托起瓜栱,瓜栱口出耍頭,坐斗橫向出正心瓜栱,栱上又出一橫栱,再上為枋。而戲台側面則是柱頭科兩攢、平身科兩攢、角科一攢,共計五攢斗栱。與正面的九攢暗合「九、五」之數。

廟場西面,與戲台遙遙相對的是端莊秀妍的山門及玉立山門兩側的鐘鼓二樓。山門面闊三間,單檐硬山頂;兩側鐘鼓二樓,四角攢尖頂,台身翼然落於方形台基上,與山門相映成趣。登石階20級而上,穿過山門,便是關帝廟的第二進院子。二進院子南北長東西窄,進得山門走不了幾步,再登20級台階便入第三進院子。

三進院里正廳為過門無梁殿及左右配殿。無梁殿內供奉日、月二神,左配殿供奉文財神和利市仙官,右配殿供奉瘟神和藥王。這三殿是進深4米的三孔窯洞,窯洞頂上架以五脊六獸硬山屋頂。院落左右有兩座廂房,當地人稱「南北禪窯」,是供僧人休憩的地 ,亦可作為僧人講經論道的地方,因此也叫「精舍」。南北精舍並不對稱,北精舍的體量略大略長一點,。就結構而言兩精舍也迥然相異。北精舍與無梁殿一樣,也是屋頂冠以卷棚式屋頂,南精舍則採用硬山抬粱式架構。

過門無梁殿內有石階7級,拾階而上,出無梁殿後門,就進入第四進院落,這個院子實際就是個2米多寬的橫巷,南北巷口各有一道月洞門。

再登石階15級,就到達最高也是最後一進院落。院中左文昌右蟲王二殿相對而立,烘托著魏然壯觀的關帝廟正殿——武聖殿。武聖殿建在一座依山傍破的高大石台基上,台基高2.3米。武聖殿面闊5.6米,進深4.8米,歇山頂,前、左、右三面繞以迴廊。歇山頂一般為九脊十獸,武聖殿卻在歇山轉角處增加了四條戧脊,因此成了十三脊十六獸。正脊正中安有一支三叉戟,既是裝飾又可避雷。正脊的磚雕圖案也由當地常見的花卉變成了游龍,使得整個屋面更顯雍容華貴,氣宇不凡。檐下匾額上書「忠義千秋」四個大字。殿中木構神龕里供著關公聖像,神台下左右侍立著關平周倉。

小小一個古村落,在明崇禎八年就建起了如此規模的一座關帝廟,而且廟中供奉著九位尊神。小河村的文化底蘊可見一斑。

觀音庵

小河村觀音庵建在村南虎岩山上,坐落在離地面十多米高的的黃色崖壁上,崖壁斷面如削,中間的平台處緊挨後邊石壁建起一處殿堂。整個建築依山就勢,殿依著崖,崖托著殿,隨形生變,巧若天成。觀音庵面積不大但雄奇靈秀,主體建築有正殿、靈官殿和送子觀音殿(兼做山門)。在正殿和山門間還有一石坊,俗稱"三殿一坊"。

去觀音庵需登30餘級台階才能到達山門。山門為一閣式建築,此建築一物三用,即是山門兼過門,下層還是靈官殿,上層則是送子觀音殿。靈官殿為拱券式窯洞,窯洞的西牆出木結構垂花前檐,前檐頂部三脊四獸,檐下為觀音庵的山門;窯洞北牆又開一通向正殿的過門,過門上方有磚制仿木結構的垂花前檐,前檐上耍頭,飛椽、禧椽應有盡有,設計華麗做工精緻。窯洞東牆根正沖山門有一神台,神台上坐著一位凶神惡煞,這便是道教有名的護法神將王靈官。閣的二層是送子觀音殿為起脊房硬山頂建築,屋面五脊六獸。殿不大神卻不少,神台上,中間為送子觀音,兩邊為眼光菩薩和痘症聖母。神台下左右各立送子娘娘和老照爺。

過靈官殿,再走30多米長的棧道,登十數級台階則是觀音庵的上院,即觀音庵的正殿。到達正殿前首先要過一石坊。石坊結構簡潔明快卻十分精緻,頂部為一石雕,瓦楞滴水樣樣俱全,橫額鑲有磚雕刻,正面四字為"慈雲普蔭",背面是"神功永著"。

觀音庵正殿建在石台最寬大處,正殿實際上是一個拱券式窯洞,但窯洞頂部卻建成硬山式屋面,裡邊供奉觀音菩薩及善財童子和龍女。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進深兩間一間為前檐部分一間為殿堂,空間不大但結構嚴謹。殿中神台恰好建在一個天然山洞的洞口上。山洞原本很深,解放初開山採石已將山洞毀壞。

整個觀音庵依山就勢,與山崖混為一體,其建築精美,雕飾講究,典雅瑰麗,雄奇靈秀,顯的十分的幽靜。村民說,觀音庵"三修"而成。正殿"背山環水倚懸崖石洞上","據一村名勝創建久遠,不知仿自何代",此為一修。清嘉慶二十一年(公元前1816 年)石君生寶(石氏七世祖之一)自籌資金建石坊一座,這是"二修"。八年後,即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 年),村民集資獻地南立其閣,即靈官殿與送子觀音殿。同時於"山門外仄纏綿砌石欄以圖經久",這是"三修"。至此,一座端莊峻秀、精巧別緻的觀音庵便懸於虎岩壁上。

2月13日幸運遊客名單

稍等、燕兒、讀你*讀我、趙偉、金科磁化水、sueno、

人生如夢、王慧君、寬心、

真善美

GIF

以上文稿均為李九齡老師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拖延症癌晚期少女
秦少游:凄婉不過踏莎行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