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今天大年三十,這三大道教習俗你們還保留著嗎

今天大年三十,這三大道教習俗你們還保留著嗎

關於「過年」,有著很多的禁忌習俗,這都屬於中國吉祥文化中的一部分,並且現在依然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廣泛流傳,如吃團圓飯,貼春聯,放鞭炮等等。這些習俗,表現出的正是傳統文化對中國人的強烈影響,從更深的層面來看則是炎黃兒女對天地神明的敬畏。

春節的諸多習俗文化里,趨吉避凶是必不可少的話題。現在就由筆者來談談,關於春節,那些你不得不知的趨吉避凶知識。

貼春聯的歷史:

中國人在新年做的第一件事,莫過於就是「貼春聯」了。春聯是兩段上下對仗工整、並且優美喜慶的聯語,用來描繪出百姓們對新年的美好願望。中國人認為,好的春聯聯語不僅要喜慶,音韻上也一定是上聯以「仄」開始,下聯以「平」收尾才算工整。所謂「仄」,就是漢語四聲之中的第三聲與第四聲;所謂「平」,就是漢語四聲中的第一聲與第二聲。

春聯盛行於明代,其前身則是起源於周代的「桃符」,就是兩塊桃木板。道教認為,桃木具有辟邪的功能,林正英的電影里經常出現他扮演的道士拿著桃木劍與殭屍PK的場景。古人在辭舊迎新之時,用桃木板分別寫上道教最早的門神——「神荼」、「鬱壘」的名字懸掛於門前,認為這樣可以起到辟邪驅鬼的作用,也就是說最開始中國人對於門神與春聯的概念是不分家的。到了五代十國時期中國人才習慣用代表喜慶的聯語代替了「神荼」、「鬱壘」。

據記載,「聯語」起源於十國中後蜀皇帝孟昶,即其書寫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也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幅明文記載的春聯。北宋王安石有詩曰:「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說明在北宋時期,「國務院總理」王安石所見的百姓在過年時期所貼的春聯其實並不是紅紙,而是桃木符。

門神的演變:

一提到門神,中國人最先聯想到的就是唐代名將「秦瓊」與「尉遲恭」。但中國最早的門神其實是前面提到的「神荼」與「鬱壘」。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東海度朔仙山上生有仙桃,據說食之可以長生不老,所以度朔仙山經常招惹一些妖魔鬼怪來搶奪仙桃。這時候,有兩位兄弟神人神荼、鬱壘,如果有妖魔鬼怪來度朔仙山做傷天害理的事情,二人就會立將它們捉住,並送去喂老虎。後來所有的鬼魂都畏懼神荼、鬱壘。到了周代時期,百姓就用桃木刻成神荼、鬱壘的模樣,或書寫神荼、鬱壘的名字,掛在自家門口,用以避邪,這就是中國最早門神的由來。

三國之後關羽和張飛也曾一度被尊為門神。後來關公在道教神譜體系中官運亨通,升級為「關聖帝君」。再後來,捉鬼神鍾馗也成了門神。直到明清以後,隨著小說《隋唐演義》的興起和傳播,秦瓊、尉遲恭保護太宗皇帝睡安眠覺的故事逐漸深入人心,其門神的地位在民間才得以固定下來。

噼里啪啦放鞭炮:

放爆竹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這可能也是過去孩子們最喜歡的新年活動之一。放爆竹最早起源於數千年前老祖先用火燃燒竹子產生的爆炸聲(因為竹子是空心的),目的是為了驅趕一種叫「年」的怪獸。所謂的「年」,在中國典籍《神異經》中記載為「山臊」,這種動物其實就是今天的「山魈」,一種在非洲非常常見的靈長類動物。為什麼這種動物今天在中國很少見了呢?筆者用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斷定,一定是被我們勇敢、智慧的中華老祖宗放的爆竹噼里啪啦的給嚇得覺得在中國沒法混,逃到非洲去的。

中國道家的煉丹祖師們發明了火藥之後,中國人拋棄了竹子,改用紙包住火藥做成爆竹,然後一串串的編成串綁在一起,被稱為「編炮」,後來又叫「鞭炮」。

貼完春聯和門神後,再放一掛鞭炮,年味才真正開始。隨著時代的變遷,雖然這些習俗在逐漸變淡、甚至消失,但每年見到親戚朋友的時候仍要恭送幾句吉祥祝福,以此表達我們心中美好的祝願。其實,不論春節有什麼樣的風俗,有錢沒錢,回家過年,與久違的家人團聚在一起,才是過年的真正意義。回家的速度提升了,但請別讓親情的紐帶被有限的距離隔斷。

(道教之音原創,轉載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之音 的精彩文章:

臘月,是一個適合祭祀的時節
《中國道教》2018年訂閱啟事

TAG:道教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