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飯吃什麼,你想好了嗎?
今天是2018年2月15日,農曆臘月三十日。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除夕,就在今天。
傳說,「夕」是一隻年獸,最怕爆竹聲。據《呂氏春秋》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
在民間傳說中認為,「夕」是一隻惡獸,因冬季大雪覆蓋而短缺了食物,所以常到附近村莊去找吃的,這卻給村民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後來有一年,一個孩子說他有辦法除掉夕。他讓大家多砍些竹節帶著,在各家的門外掛一塊紅布。子夜,夕來了。那個聰明的孩子讓大家往火堆里扔碎竹節,濕濕的竹節遇到旺火紛紛爆裂,噼里啪啦地響了起來,嚇得夕掉頭鼠竄。
為了紀念這一重要日子,百姓在大年三十都要集體燃放鞭炮,並且還要聚集在一起吃一頓和和美美的團圓飯,這一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
過年講究團團圓圓,吃團圓飯是家家戶戶最熱鬧、最愉快的時候。南北各地的團圓飯風格各不相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這其中,餃子是全國各地人們都喜歡的年夜食物。餃子的來歷,還與一位道教祖師有關係。
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製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藥材,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後,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後,每到冬天人們便仿效著張仲景的醫方做「嬌耳」,這便是餃子最早的雛形。
北方人過年吃餃子的習慣,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習俗,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麵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人家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
南方人家的飯桌上則離不開湯圓。「圓」意味著「團圓」、「圓滿」,除夕夜吃湯圓象徵家庭和諧、吉祥。
除了餃子和湯圓外,也有很多地方在新年要吃餛飩,取其開初之意。在道教中認為,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後才有了宇宙四方。餛飩和混沌諧音,所以吃餛飩便有了開闢新天地的寓意。
此外,還有一些地區在春節時要吃長面,也叫長壽麵。新年吃面,是在預祝壽長百年。也有的地區要吃年糕,「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
隨著人們生活日漸富裕起來,除夕夜豐盛的飯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在餐桌旁,桌上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二是魚。熱氣騰騰的火鍋沸煮,說明事業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
舊歲到此夕而除,明日就是新春佳節了。除夕,讓我們撣去一年的風塵,與家人溫暖相依,在充滿了愛和關懷的年夜飯中,一起迎接狗年的到來。
(道教之音原創文章,轉載註明出處)
TAG:道教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