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三十法詳解!
〖章法〗
篆刻的章法布局,是根據印文和印面進行構圖的。前人在這方面作了很多探索和實踐,形成了許多固定俗成的章法程式。縱觀歷代印學典籍,歸納起來,共有三十法,基本概括了前人已經嘗試並獲得很好藝術效果的章法程式。當然,隨著印學的發展,也會有新的章法產生。
〖對比法〗
此種方法就是將印文在疏密和朱白上形成鮮明的對比,擴大印文所佔的空間矛盾,使疏者更疏,密者更密,朱者更紅,白者更白,產生較強烈的對比感覺效果。如吳讓之的「攘之」白文印,作者就利用這種布局方法。「攘」字本來筆畫多而密,卻將其所佔的位置略作縮小,「之」本來筆畫簡單,所佔的空間位置卻比「攘」字大,這就形成了強烈的疏密對比,獲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對稱法〗
這種方法就是使印在疏密、虛實上作對稱處理。它可以有斜角對稱、左右對稱、上下對稱、交叉疏密對稱等。如郭尚先的「蘭石石簡」一印,就是把筆畫多的「簡」與「蘭」二字和筆畫少的「白」與「石」二字,分別作斜角對稱處理,並以筆畫代替邊框,形成了「密不容針,寬能走馬」的構圖意境。
〖借用法〗
這是使印文中上下兩字相同部分的形體相同部分不重複的一種處理方法。可以把下一個字或上一個字形體相同的部分寫成「=」或「:」,以避免印文的形體重複造成印面單調、呆板。如葉路淵「日日新又日新」一印,就採用了幾處借用方法。
〖挪讓法〗
這是打破印文筆畫均衡佔據印面的一種處理方法。筆畫多的字,使之寬,筆畫少的字,使之窄,使印文顧盼有情,向背相對,於平板中見生機。如漢印「潁川太守」,即是左右挪讓。其它還有上下挪讓、斜角挪讓等。
〖穿插法〗
這也是打破印文均衡佔據印面的一種處理方法。可根據字的筆畫特點,空白多少,互相穿插,以達到整體的緊湊、生動、美觀。如蔣仁的「小蓬萊」一印。
【篆刻:一片冰心】
【篆刻者】:盧克特
【作品內容】:一片冰心
【作品材質】:昌化石
【作品尺寸】:2.0×1.9×7.5cm
〖欹正法〗
這是以不平正來求得平正的處理方法,可以讓字形東歪西扭、上俯下仰而達到「柔中帶剛,活而不亂」的藝術效果。如寧斧成的「陽剛」一印。
〖誇張法〗
這是故意誇大或縮小印文的一種處理方法。可以將印字的某些筆畫或構件伸長或縮短,加粗或縮細,字體放大或縮小,給印面帶來不板不滯的藝術效果。如齊白石的"澹容軒"一印。此法多用於單數字的印文處理。
〖連字法〗
連字法又稱文字嵌合法,這也是對單數印文的處理方法。可將印文中的兩個相鄰近的筆畫少的字連在一起,佔據一個字的地位,以取得整齊的效果。如吳昌碩的「泰山殘石樓」一印,將「泰山」二字嵌在一個字的位置上。
〖並畫法〗
這是對多筆畫印文的一種處理方法。一些筆畫較多的印文,可將某些筆畫作適當的合併,合併後應仍然使人看得出原來的筆意,又叫並筆。這種處理,即克服印面的繁雜呆板,又可獲得含蓄的藝術效果。
〖移位法〗
這是對文字偏旁部首的處理方法。對某些印文,可以根據異體字的寫法,將一些偏旁部首適當移位,左右結構的字可以左右對調位置或變為上下結構;上下結構的字可以上下對調位置或變成左右結構,使印面新鮮、活潑、均衡。但一定要合乎「六書」,不能隨心所欲,憑空臆造。
〖變體法〗
這是對重複印文的處理方法。印文中有重複的字,可以將其中的一個改用不同寫法的字,以打破印文的重複雷同。但不能隨心所欲地杜撰,應不超出法度為準則。如葉路淵的「日日新又日新」一印,中有三個「日」字,採用了借用和變體兩種方法進行處理這三個「日」字和兩個「新」。
〖留空法〗
這既是對單數印文的處理方法,又是對筆畫少的印文的處理方法。一些單數的印文如果不採用誇張手法來處理,就可採用此法,留出空白。一些筆畫少的字,如果不宜採用挪讓法,也可任其留出空白,以取得印面的虛實對比效果。
〖借邊法〗
這是對筆畫較多而且多為包圍結構的字的處理方法。可以借用邊框來作為印文的靠邊的筆畫。
〖代邊法〗
這也是對筆畫較多且多為包圍結構的印文的處理方法。可以用印文的靠邊的筆畫代替邊框,這些筆畫即是邊框,又是印文的筆畫,身兼二職。
〖增減法〗
這是對筆畫多或少的印文的處理方法。對筆畫過多的印文可以適當減少筆畫,又能使人看得懂原來的字。對筆畫過少的字,亦可增加筆畫。但增減應有根據,不能憑空臆造。
【篆刻:清和】
【篆刻者】:盧克特
【作品內容】:清和
【作品材質】:壽山石
【作品尺寸】:2.1×2.1×4.7cm
〖粗細法〗
這也是對筆畫多或少的印文的處理方法。一些筆畫較多的字,筆畫可以略細一些,筆畫過少的字,筆畫可以略粗一些,但差別不宜過大。這種構圖可以增加印面起伏,富有節奏感。
〖朱白法〗
也稱朱白相間法或陰陽相間法。這是處理印文筆畫繁簡的一種方法。有些印文筆畫繁簡懸殊過大,為了獲得均衡勻的效果,將筆畫繁的刻成白文,筆畫簡的刻成朱文。朱白相同的印文一般是對稱的,或左朱右白,或上朱下白,或對角交叉朱白。這種處理方法,可以使印面朱白均衡,造成一種和諧感。
〖邊界法〗
這是對印面進行疏密、虛實對比和造成整體統一的處理方法。朱文印一般要加邊框界格,白文印一般不加邊框界格。白文印字形方正、印面飽滿的一般不加邊框界格;字形不方正的,印面不飽滿的可加邊框界格,與筆畫平行的邊框界格可以是殘缺的,與筆畫不平行的邊框界格不宜殘缺。
〖圖襯法〗
這是對印文較少而印面充足的處理方法,一般用於齋館、別號或閑章印,也有用于姓名印的。圖案襯托文字,圖文並施。圖案與內容的意義應盡量吻合。可將圖案安排在印文的一側、兩側或四周。這種章法處理,能使屯面含義攜永,生動美觀,別具一格,有較好的藝術效果和裝飾趣味。
〖均布法〗
這是按印文筆畫的多少而平均分布筆畫間距的方法。平正一路的印章常用此法,其特點是筆畫多為橫平豎直,筆畫的間距與宜細基本相同,轉彎處多作九十度角,斜筆多作四十五度角。用此類方法刻出的印有多種不同的風格。或平實朴持,平中得韻;或方圓相濟,較為流暢;或方圓適中,較為工整;或方正平均,較為板滯。
〖呼應法〗
也是空白布局的一種方法,就是留出一定的空間,互相呼應,從而產生節奏韻律感的一種方法。處理好印章的呼應,能使印章的虛實、疏密對比更明顯。呼應不是簡單的重複和機械的對稱,而應富於變化,又能統一,富於動勢,又能平衡,天然渾成。呼應可分為左右呼應、上下呼應、對角呼應、交叉呼應、錯落呼應等幾種。
〖獨秀法〗
即在某處獨自留在空間,與布局的印文作虛實強烈的對比。與呼應法的純粹的留空法是有區別的。不同之處是呼應法即虛對虛、實對實,留空是單獨留空,不需要呼應。獨秀法是虛與實相對比。此法運用得當,可產生不對稱的平衡和富有動勢的章法。其藝術效果猶如一花獨放,挺秀於綠葉叢中。如齊白石的「慚愧世人知」印。
〖方圓法〗
運用方圓線條的形式美來對印方作方中寓圓,圓中含方的處理方法,並使方、圓對比相襯,又呼應得法。可增加章法上的生趣,以救板滯之失。如古印「趙太子丞」印、「陽青已」印及「良菟」印等。
〖俯仰法〗
一字中筆畫與筆畫或一印中印文與印文,作成向下俯與向上仰相呼應之勢,從而求得文字結構或章法布局的生動緊湊。如漢印「牙門將印」。
〖屈伸法〗
這是根據章法上的需要,而將帶弧勢圓轉處的印文作「屈」法或「伸」法處理,屈者帶方折屈曲勢,伸者取直勢,以求全印章法上的變化統一。作屈伸法處理印文要符合「六書」,不可隨意取巧,多加屈伸,以免造成錯字,弄巧成拙。如"尹未央印"中的"尹"字作屈法處理;「郝巳」印中的「巳」字作伸法處理。
【篆刻:自嫌野性共人疏】
【篆刻者】:盧克特
【作品內容】:自嫌野性共人疏
【作品材質】:壽山石
【作品尺寸】:2.9×3.1×2.9cm
〖大小法〗
這是指印文字體大小的一種處理方法,即將印文作大、小的對比處理,求得章法上的虛實疏密呼應,從而產生節奏韻律感。如吳昌碩的「陶文沖五十以後書」一印的大、小字對比,和留空錯落呼應的處理,十分成功,富於節奏和韻律。
〖向背法〗
印文分別作筆勢和重心作向左、背右的移動,使之產生明顯的節奏和韻律感。如戰國官印"都左司?」一印中的「?」字,筆勢和重心偏右,「都」字偏左,「左」字偏右。這樣,右邊一行印文就產生"右-左-右"作向背對比,與左邊的「司馬」一行印文的「右-左」作向背對應,從而產生力量的抗爭和節奏感的效果。
〖縱橫法〗
是根據印文結構的特點,而分別作結字上的縱向拉長和橫向拉寬的誇張處理。也就是說,結字長形的多作縱向拉長,長者越長;結字扁形的多作橫向拉寬,扁者越扁,使之成為「縱橫交錯"的"縱-橫-縱"式的強烈對比。如趙之謙作的"朱志復字子澤之印信"一印。
〖離合法〗
為求得印章的疏密合意,天機別啟,將章法某處作分「離」,使之結構寬展,某處作「合」,使之結構團結、緊湊,從而使全印彼此制伏而統一協調。或將印文結字作離合處理,或將印文與邊框作離合處理,或將印文與印文之間作離合處理。
〖殘缺法〗
就是為彌補章法上的疏密、輕重、肥瘦、虛實等方面的不足之處,而作殘缺印面使之變化統一的方法。印章殘缺的處理巧妙,運用得當,可增加章法藝術的朦朧美和古拙美。包括印文的殘缺、邊框的殘缺。印文的殘缺是指多個平行筆畫並列在一起和筆畫太密集時可以用殘缺法補之;邊框的殘缺是指圓形和橢圓形的邊框需作適當殘缺,或指邊框粗者可作殘缺,或指印文靠邊的平行筆畫多或長者,印框可作殘缺。如吳昌碩「新陶書屋"一印。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立即競拍
TAG:書法孔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