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我們懷念的年味,其實都是人情味

我們懷念的年味,其實都是人情味



2018年春節,你的「年味」是什麼樣的?圖/新華網



時代在變化,習俗也在變化。我們常說年味變了,事實上,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年味。

人情味在,年味就在。




————




你也覺得春節越來越乏味了嗎?


 


那些陷在沙發里的老人,圍坐聊天的中年人,眼睛盯著手機屏幕的孩子們,大概都會異口同聲地回答:「對啊,過年越來越無聊了。」從九零後的青年到年邁的老者,幾乎全體中國人都無比懷念兒時的春節,懷念那時候讓人流口水的食物,那時候母親和祖母嘴裡念念叨叨的習俗,那時候在院子里炸響的鞭炮,那時候偷偷拆開的紅包……





過去的年味雖然令人懷念,但它也帶來了噪音與環境污染,無法與時俱進。圖/Public Domain


 


這些深埋在記憶里的瑣碎細節,構成了我們心心念念的所謂「年味」。有人覺得,爆竹禁放了,年味就沒有了;有人覺得,一年到頭吃慣了大魚大肉,不再期盼年底的家庭美食,年味就沒有了;有人覺得,孩子們手裡越來越寬裕,一個厚厚的紅包,都換不來一句真誠的拜年,年味就沒有了;還有人覺得,除夕夜那台晚會越來越乏善可陳,年味就沒有了。


 


誠然,一些習俗消失了,一些習慣在漸漸改變,一些新的事物擠佔了我們寶貴的團圓時光。但是,流動在所謂年味之下的,是中國人細膩綿長的人情味。只要這種溫厚的感情沒有改變,即使載體從放爆竹、看春晚變成了搶紅包、打遊戲,年味都不會消散。





過年搶紅包,花樣百出,越來越好玩。




 


當我們懷念年味時,我們在懷念什麼?


 —————————————————




記憶由多種元素構成,包括光影、色彩、旋律、氣息、味道。春節,一定是我們心底里最五光十色的一段記憶。

 


春節總有擾攘的人群。在商場,在廟會,在鄉村和城市的大街小巷,人們採買年貨,圍觀表演,相互拜訪,用形形色色的口音傳遞祝福。


 


春節總有眼花繚亂的色彩。鮮紅的燈籠、春聯、剪紙,在漆黑的夜空里綻放的金色煙花,散落在雪地的爆竹碎屑,泛著油光的菜肴,揭開蒸鍋,在寒冷冬日裡騰起的一團白汽,共同組成節日的光影。


 


春節總有滿滿的儀式感。從灶王爺、媽祖到財神爺、觀音菩薩,再到祖先的牌位,桌前的長輩,最小的兒童,都有屬於自己的位置。天南海北的中國人,用繁複的習俗,連接起家庭的全部溫情。






人情味就是最好的年味。圖/新華網

 


而以上種種,彷彿都在一夜之間消散而成為記憶。告別貧窮、住進高樓、接入網路的中國人,開始真誠地懷念起它們。回過頭來看看,我們懷念的這些年味,背後都是濃得化不開的人情味。


 


年夜飯里,除了濃郁的滋味與喜樂的氣氛,還流淌著傳承了兩代以上的家族情感。夫妻、母女、父子、兄弟姐妹之間的溫情,全都濃縮在熱氣蒸騰的菜肴里。大年初一的早上,從長輩的手中接過新年紅包,還會附帶幾句叮囑,是這個時代少見的最真心的祝福。出門拜年,遇到相熟多年的鄰居帶著裹成球的小孩子,隨手給出一個小小的新年紅包,一如我們年少時從他們手上接過壓歲錢。代代交替,生生不息,時光的流動在中國的年俗里顯得自然而生動。




人情味在,年味就在,我們懷念的春節就不曾消失。今年春節,今日頭條替你包了一個個紅包,它們會把人情味傳遞給久別重逢的家人,給分隔兩地的親戚,給一起奮鬥的同事,給曾經的同窗,也給網路上萍水相逢的每一位。







2018,有發有紅包。






不是年味淡了,是

表達方式變了


———————

———

———

——




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節》里,深情地回憶了年前年後衚衕里的景象:「天一擦黑,鞭炮響起來,便有了過年的味道。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賣麥芽糖與江米糖的,糖形或為長方塊或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們最喜歡。」


 


如今連文中描寫的這些糖,都已經很少見到了。可是過年的氣息,就真的消散在記憶里了嗎?


 


事實上,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年味。六七十年代的年味是一頓珍貴的肉餡餃子,八九十年代則是一家人聚在一起看春節晚會,新世紀以來開始流行旅行過年、網路春晚等等。時代在變化,習俗也在變化。我們常說年味變了,實際上只是每個時代投射在節日里的景象變了,每一代人在這短短几天里釋放情感、表達歡樂的方式變了。





新春時分的倫敦唐人街。華人在哪裡,春節就在哪裡。


 


當鞭炮聲、硫磺味組成的年味漸漸消失,新的年俗也在逐漸崛起。也許是一起打一盤手游,也許是預定好了飯店的年夜飯,也許是一同在彈幕網站上吐槽春晚,也許是在海外的旅途上迎接新年。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還能感到濃濃的年味。


 


在長沙、瀋陽兩座城市,有兩輛主題為「發財紅包專列」的地鐵列車正在運行。現代化的交通工具,載滿乘客也載滿祝福,從傳統駛向未來。


 


越來越多的互聯網紅包,也包裹著年味,跨越距離,從一台手機飛向另一台手機。今年,今日頭條發出10億紅包,為這個古老的節日打上新的註腳。


 


長沙地鐵

今日頭條

「紅包

發財

專列」




 


互聯網紅包,一種新年味


 ————————————




在不斷消失和不斷湧現的新舊年俗里,紅包應該是最具生命力的一個。


 


這一習俗幾乎是和春節相伴而生的:長輩把一些金錢贈予兒童,掃除邪祟,寄託祝福,其中的情懷亘古不變,而具體的形式卻又展現著不同時代的特色。


 


清朝人吳曼雲寫過一首《壓歲錢》,描繪了幾百年前,兒童接到壓歲錢的情形:「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蕭價,添得嬌兒一夜忙。」一串小小的銅錢,究竟是該買玩具還是買爆竹?兒童把錢藏在枕頭下,思索了一夜。


 


等到紙幣出現,紅包也應運而生。用喜慶的紅紙包幾張鈔票,成為過年時最體面的禮物。物質匱乏的年代,有些人家拿不出錢,就用糖果替代,小孩子吃一顆水果糖,也能嘗到甜甜的年味。從幾毛幾塊到成百上千,從燙金的利是到互聯網紅包,紅包見證了時代的變遷。






紅包見證了時代的變遷


 


如今在手機上跳出來的紅包,和千百年前孩子們手裡叮噹作響的一串銅錢早已相去甚遠,但其精神內核卻沒有改變。互聯網重塑了我們的生活,但也繼承了中國人的人情味。在春節期間成倍增長的語音消息、小視頻里,父母搶著在麥克風前說話,遠方的長輩湊在屏幕前觀望。也許,互聯網不僅沒有毀掉我們的節日,還讓它變得更豐富,讓我們傳遞人情味的道路更通暢。


 


對於一個紅包,最重要的不是金額,而是其背後的一份溫情、關懷和祝福。互聯網紅包,在祝福之外,疏通社交、啟迪分享的意義,也促成了它的流行。縱然遠隔萬里,中國人也能藉助網路,在一個紅包下團聚。


 


2018年春節,今日頭條10億紅包與大家一起過個熱熱鬧鬧的年。








點擊閱讀原文,上今日頭條,10億現金紅包搶不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周刊 的精彩文章:

社會 | 追星可以,但小心成為「烏合之眾」
舌尖上的一帶一路 | 沒有這片火腿,中國菜就少了三分滋味

TAG:新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