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乎正法久住的重要經典!回答人間佛教的原則問題!
閱藏分享1、關乎正法久住的重要經典!回答人間佛教的原則問題!
正月初一是彌勒菩薩聖誕,彌勒菩薩是人間佛教的精神代表。《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的請問者是彌勒菩薩,也是和彌勒菩薩有關的經典。這部經從第一次建造佛像說起,傳達出人間菩薩行的精神,和太虛大師所反對的崇拜性的、天神化的佛教正好相反,可以看作是人間佛教的重要經典。其中講到很多在人間弘揚佛教的關鍵話題,具有綱領意義。
1、勇於創造,莫被「完美」捆住手腳
優填王命工匠造佛像,工匠們說:「我們只能摸擬螺髻、玉毫少分之相,其餘相好光明威德做不出來?如有虧欠和錯誤,我們的名聲就毀了,所以不敢作。」優填王說:「我心決定,勿有所辭!如人患渴,欲飲河水,豈以飲不能盡,而不飲耶?」看!多形象的比喻!人渴了要喝水,難道因為不能把整條河水都喝乾,就不喝了嗎?做不到完美難道就不要做事了嗎?
佛從忉利天回來後,優填王問:「我所造像不似於佛,竊自思惟,深為過咎!」佛說:「非為過咎!汝今已作無量利益,更無有人與汝等者。汝今於我佛法之中初為軌則,以是因緣故,令無量眾生得大信利。汝今已獲無量福德、廣大善根。」
佛弟子們又想,優填王畢竟是開創者,雖不相似,仍獲無量福德。以後眾生造佛像,如果造得不像,有沒有福報呢?佛進而為大眾說造像功德,把疑慮徹底解除。
工匠和眾弟子擔心造像不似而有過失而不敢做,這就是典型的「飲不能盡就不飲」。此經名帶「大乘」二字。勇於創造,不被「完美」捆住手腳,這就是大乘精神,也是當今提倡萬眾創新所需要的精神。因為創新的最大障礙就是求全責備,哪個新生事物一開始就完美?如果一開始就必須完美那就不可能有創新了。創新的前提就是不怕不完美,只要能比原來好,不完美也沒關係,同樣會受到鼓勵和表揚。這樣才能喚醒大眾的創造力,推動社會發展。人間佛教的弘揚同樣需要這種精神和環境氛圍。
人間佛教是有創造有擔當的佛教,決不是隨波逐流的。
2、呵斥嫉妒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分辨貪心與嫉妒。有天人問:「若見他人勝己,心想『我怎樣才能像他那樣?』這是嫉妬嗎?」佛說「不是,這是貪心,不是嫉妒。自求名利,不欲他有,於有之人而生憎恚,這才是嫉妒。」所以,嫉妒中既有貪又有瞋,既自毀功德還損害他人,是危害和諧的第一因素。比如,看到別的國家富強自己也想富強,這不是嫉妒,不會傷害他人。如果看到別的國家更富強就想把人家搞垮,自己變得相對富強,這就是嫉妒,無盡災難由此而起。小到個人,大到國家,道理都一樣。如果放縱嫉妒,則人間永無寧日。
佛呵斥天人說:「汝等諸天煩惱尤重,見有勝己,便生嫉妒,曾不念言:彼天勝樂由多福業之所感致,我若勤修必亦當得。又今汝等身色光澤,如日初輝,若懷嫉妒,心黯如死炭,復當令墮大黑闇中,乃至不能自見手掌,後復當作食吐之鬼。又汝等諸天受眾福報,身相嚴潔,威勢勇猛,由嫉妒故,當受女身,永失丈夫威猛之力。」
「諸天子!我念昔者有無量諸王,皆為汝等嫉妒之心非理所害。諸天子!昔有阿修羅王名曰鄔羅,修行苦行,戒品清潔,而汝諸天等遣一天女,名鄔婆屍,惑彼王心,令虧凈行。其王染著,威德損減,被那羅延天之所殺害,並無量阿修羅眾同時敗滅。」
要弘揚人間佛教,建設人間凈土,必須消除至少抑制世間的嫉妒之念。
3、比丘為四眾上首
經中通過蓮花色比丘尼爭位事件,回答了釋迦如來一期佛法中誰為上首的問題,後世佛弟子們永遠不要再在這個問題上興起爭議。
當時,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中私下流傳說:如來從忉利天下閻浮提,「誰能先得恭敬禮拜,法未盡來恆為上首!」
摩訶迦旃延聽到這個傳言,心懷不悅,恐比丘尼得為上首。因為比丘尼中有優波難陀、蓮花色二比丘尼,「善能通達諸佛法藏,所得神通唯除目連更無等故」。於是迦旃延種種訶責比丘尼眾。蓮花色比丘尼就對眾比丘尼說:「我為汝等設諸方便,令比丘尼出過於彼。」
等佛從忉利天巡階而下,到最下一級,欲踐地時,蓮花色比丘尼變身作轉輪王,從空來下疾至佛所。諸國王等還在想,這個轉輪王是從哪來的?她已來到佛前,舍輪王身,還複本形,即刻頂禮佛足。但在她頂禮之前,須菩提在自己房中見佛下來,已整衣服,遙申禮敬。這段情節極具動感,電光石火之間位次已分。
「爾時世尊種種呵責彼比丘尼,而謂之曰:汝今知不!須菩提已先禮我。汝得誰教,變作輪王?汝得預出家,受具足戒,已過其分。汝智慧微少,諂詐無邊,慈悲報恩,如露一滴。豈能於我法中而為上首!」
看,這不是誰先禮佛的問題,而是誰為四眾上首的問題!這是關乎教團穩定的第一大事,佛早已預知,做出了明確回答。
4、其它問題
經中還回答了一些後世人們會遇到的一些原則性問題。
比如,關於女眾,「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有諸女人志意狹小,多懷嫉恚,輕薄諂曲,有恨不舍,知恩不報,設求菩提莫能堅守,常欲誑惑一切眾生,亦復為他之所誑惑。」志意狹小、嫉恚、輕薄、諂曲的背後是其心不廣大、不平等、不厚重、不真實,這些正和大乘精神相背,所以要呵責。有多部大乘經講到轉女身,最核心的一點就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必須克服這些心理,而克服了這些心理便不會更受女身,除非願力。可見,這不是歧視女性的問題,而是涉及發起堅固菩提心的問題。
經中甚至還回答了同性戀問題,在很多國家同性婚姻合法化,甚至有法師為同性證婚的時代,這一點極具現實意義。「彌勒!復有四緣,令諸男子其心常生女人愛欲,樂他於己行丈夫事。何等為四?一者、或嫌或戲,謗毀於人;二者、樂作女人,衣服庄飾;三者、於親族女行淫穢事;四者、實無勝德,妄受其禮。以此因緣,令諸丈夫起於如是別異煩惱。若悔先犯,更不造新,心生信樂,作佛形像,其罪既滅,此心亦息。」可見,佛經對同性戀問題態度是很明確的。
要想正法久住人間,必須探索一條「本佛宗經」的人間佛教之路!由以上幾點看,佛對此早有開示,正等待我們去學習和踐行。
2018年2月9日星期五
※佛說,經是道根,不容謗毀,講經者要平和而堅定!
※修菩薩道要通的第一關,此經也和禪宗有關
TAG:大眾閱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