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所以,愛來自父母,令人悲哀的是,傷害也往往來自父母

所以,愛來自父母,令人悲哀的是,傷害也往往來自父母

今日,北大學子、留美研究生「王猛」(化名),寫萬字書信控訴其成長過程中,父母等親友的「罪行」,並且表述自己已12年未回家過春節、與父母決裂6年。

讀完王猛的15000字長文,感嘆又是一場典型的中國原生家庭矛盾的極端案例——

孩子忘不了鞭子和疤,可父母卻只想讓孩子記住大人給予的每顆糖。

王猛自述在自己17歲之前的生活,充斥的只有來自原生家庭的「打著道德旗號」「肆意操控」、「作為成績好的合格物品」的「無味炫耀」、「挫折是成長之路」的「自我感動式教誨」…

你給了我這麼多,卻從未給我任何鼓勵和自信。這些幼時的經歷,讓他對一切需要動手的項目產生陰影,與人群的交流也出現嚴重問題。後來在心理諮詢中,更是被診斷幾乎有了創傷性應激障礙的所有癥狀。

關於此次事件,信息有限,只憑藉「一方的主觀講述」,不好去判斷事件雙方的實際行為等。我們無從知道那個真正的事實,所以也無從批判或評價任何人。但無疑為「原生家庭」這個話題,再次提供廣泛的討論空間。

原生家庭不但影響我們的過去,也影響我們的現在和未來。只有了解了原生家庭的內部運作機制,才有可能擺脫過去遺留的問題。今天為大家推薦羅納德·理查森先生的一篇相關的研究文章。

家庭是奇怪的生物

文|羅納德·理查森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家庭就像是一台構造非常簡單的機器,因為它是由幾個最基本的「齒輪」組成的。

但是,它似乎又包含了說不盡的內容:這些「齒輪」是由數不清的各種「彈簧」驅動的,按照許多奇特的原則相互發生作用。這樣一來,雖然家庭這台「機器」構造非常簡單,但它可以跟那些極為複雜的機器相媲美。其內部還包含著各種奇特的運動,就像荷蘭絲廠的內部結構一樣複雜。

—勞倫斯·斯特恩,《項狄傳》,1762

1.

髖骨與股骨的結合:

家庭關係運行的原理

家庭並不是一群「各行其是」的個人的集合體。一個家庭並不僅僅是所有家庭成員的簡單相加,正如我們的手並不是五個手指加一個手掌的簡單組合。每個手指都會根據自身與其他部分的關聯,形成自己獨特的「個性」。失去一個手指,整個手的功能都會受到影響,再也不能像往常那樣工作。剩下的手指就得適應這個變化,並掌握一些新的功能。

家庭關係也是如此,但它比手指之間的關係要複雜得多。每個家庭成員都會形成自己獨特的個性,但這種個性不是憑空形成的。每個人個性的形成和發展與其他家庭成員的個性緊密相關,而家庭中其他成員個性的發展與變化也與他本人的個性有關。

無論是跟你同住一所房子的母親,還是30年前就跑到澳大利亞去的伯祖父亨利,家中每個成員都會以某種方式影響著家裡的其他成員。

在一個家庭中,沒有什麼事情是孤立發生的。一旦家中有人生病,其他成員都會因此受到影響,並且做出相應的調整。生病的家庭成員也要做出一定改變,以適應其他成員的變化,而這又會在家庭中引起進一步的變化。這樣的連鎖反應會不停地持續下去,就像一件類似風鈴的懸吊飾品,被風吹來吹去。每次特定的部位都會增加或者減少一定的重量,趨向或遠離整體的重心。所有部分都會失去平衡,直到發生改變的那個部分回到自己原來的位置,或者其他部分做出相應的自我調整。

當一個家庭成員陷入法律糾紛、學業上有所成就、在職場上得到提升、生兒育女或生病住院時,其餘成員都要進行一定的平衡性「抵償」。無論家中最初發生的變化是好是壞,這種「抵償」現象都會發生。因為這種變化會造成家庭內部關係的失衡,從而迫使其他成員必須儘快做出調整,以恢復和重建平衡狀態。

每個家庭成員在家庭內部製造平衡與不平衡的方式都會影響所有成員的整體健康狀況與幸福指數。

┊示例┊

康斯薇拉是一名成年人,曾經跟自己的母親非常親近。她們二人過去每天都要互通電話或見面。後來母親去世了,康斯薇拉試圖通過跟13歲的女兒瑪利亞建立更加親密的關係,來調整自己失衡的人生。

這在許多方面都影響到了整個家庭。首先,康斯薇拉跟丈夫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冷漠,丈夫則妒忌妻子與瑪利亞之間的親密。瑪利亞跟11歲的妹妹變得疏遠,而她的妹妹也嫉妒媽媽和瑪利亞之間的親近。在這個階段,瑪利亞本應把人際交往的重心從家庭內部轉移到朋友之間,但是她無法割捨與母親的密切聯繫。她很惱恨母親對自己的依戀,卻又為此感到深深的慚愧,所以她從來沒有表露出來,甚至自己也沒能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結果她常常因為瑣事而煩惱,而且時常胃疼,醫生卻查不出什麼毛病。於是,丈夫帶全家去看心理治療師。在治療師那裡,大家可以對家庭關係失衡的問題暢所欲言。

問題

1.最近20年間,你們家裡發生了什麼重大變化?例如出生、死亡、婚嫁、家庭成員離開或地位變化等。

2.家庭成員對這些變化如何做出反應?

3.你和兄弟姐妹們是如何參與到這些變化之中的?

我們最初出生的家庭中會發生各種「平衡」與「失衡」的事件,這些事件會影響我們的一生。就算我們過了青春期之後再也沒有與原來的家庭成員接觸過,往往也是如此。除了生理上的本能衝動之外,這是對我們最有影響的力量。誰也無法逃脫。

2.

必須服從:家庭中的各種規則

每個家庭、每種關係都有其內在的規則。所謂「規則」,就是在各種背景和環境中,規定人們應該如何開展行動的一系列預設和期望。這些「規則」說明了哪些行為是可以被允許的,而哪些是不可允許的,也說明了當規則被遵守或者被違背之後會產生何種後果。

規則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可以明白講出來的「顯規則」,另外一種則是隱含的「潛規則」。每個家庭都會產生這兩種規則,而且數量眾多,各不相同。

可以明白說出來的「顯規則」比較簡單。它們常常包括「不要打斷別人的講話」「有話就說」「不要把音樂聲音開得太大」等。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知道這些規則,他們可以公開談論這些規矩,甚至可以對這些規則進行爭辯和修改。

那些隱含的「潛規則」就完全不同了。也許家庭成員都能理解,甚至默認這些規則,但這些規則是不能公開承認或討論的。一旦有人把這些「潛規則」公開提出來,即使它最堅定的擁護者也都會予以否認。

例如一些家庭中有這樣一條「潛規則」:家庭成員不能發怒,但可以抑鬱。沒人想把這條「潛規則」原原本本地公開表述出來,但這條規則就在那裡:當家庭中有什麼事讓你不順心時,你不能發怒,但可以讓自己感到壓抑。

在另外一些家庭中,「恐懼」的情緒是不允許表露出來的,或者只有女性才能表達自己的「恐懼」之情。這樣一來,「潛規則」就變成這樣:當這個家庭中的男性感到害怕的時候,他們必須否認自己的「恐懼」情緒,然後用「憤怒」代替「恐懼」,乃至在盛怒之下採取一些行動。

在一些家庭中,家庭成員不能表露出「悲傷」的情緒。這些家庭的「潛規則」是:必須保持永遠快樂,時時嘴角上揚。因此家中的孩子哭泣時,大人會說:「要看到事情總有好的一面!」或者說:「別像小孩子那樣愛哭鼻子!」這就是家庭「潛規則」的具體體現。

有些家庭禁止內部爭吵。各位成員之間必須保持親愛和睦。這個「潛規則」的具體表現就是:家庭成員生氣的時候必須出去冷靜一下,然後帶著微笑回來。相反,在另外一些家庭中,「矛盾」是家庭成員之間相互溝通的唯一方式。這裡的「潛規則」是:爭吵也比冷漠無情好,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關愛可以在「矛盾」之中體現出來。

問 題

1.在你的家庭中,有哪些可以公開討論的、大家都承認的「顯規則」?

2.在你的家庭中,有哪些關於感情的、不能說出來的「潛規則」?

這些規則的基本目的是調整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並協調他們交往的方式。如果家庭成員都遵守這些規則的話,家庭關係就會保持平衡。每一個新加入家庭的人都要學會這些規則。

家中的孩子一般會通過兩種方式學會這些規則:一種是當他們破壞規則之後,會產生焦慮感;另外一種是當他們破壞規則之後,會感受到父母的焦慮。

3.

焦慮

焦慮是一種不良情緒。從根本上來說,它是對未知事物的一種恐懼。相比對特定事物的恐懼而言,焦慮對人們的影響更壞。焦慮會讓人感到虛弱無力、容易受到傷害等。

大多數人,尤其是兒童,都會竭盡全力避免焦慮的情緒。因此,我們大家都學會了用某種特定的方式來躲避焦慮,雖然有時這麼做會讓我們產生其他一些不好的情緒。例如有時候我們寧可選擇抑鬱或偏執,也不願忍受焦慮的痛苦。

能夠讓你感到焦慮的人往往是處於控制地位的人。在跟孩子打交道的過程中,父母很早就可以發現這一點。孩子破壞家庭規則(無論是潛規則還是顯規則)之後,父母也許會體罰孩子,但通常最為有效的一種懲罰是對孩子置之不理(或威脅要遺棄孩子)。

人們在年幼時常常都會因此而產生一種「被遺棄的恐懼感」。當父母威脅要遺棄孩子時,孩子就會產生焦慮,為了擺脫這種焦慮,只能做出相應的改變。

一個簡單的例子可以說明這一點:一位父親告訴兩歲的兒子時間不早了,應該離開公園了,兒子卻說「不」,根本不願意動身。父親本來可以把孩子抱起來強行帶走,但他使用了心理戰術。他逐漸走開,還對兒子說:「好吧,你留在這兒,我要走了。」父親走了幾步之後,小孩兒也跟了上來。

在其他情況下,家長還會利用這種「遺棄的威脅」來影響孩子的性格。因為年幼的孩子往往非常依賴父母,很難離開父母而獨立生活,所以他們寧可壓抑自己性格中不討大人喜歡的一面,也不願意忍受焦慮的痛苦。

實際上,孩子們心中常常想:「我一個人不行,我需要父母,所以我不能惹他們生氣,不能讓他們把我扔掉。」這樣一來,我們就從小學會了:顯露出自己的真實性情常常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

即使父母沒有對破壞家庭規則的孩子實施身體或者心理上的懲罰,孩子也會因為父母的焦慮而認識到這種規則的存在。

年幼的孩子為了在家庭中更好地生存下去,必須對父母的焦慮非常敏感。小孩子往往非常關注父母在不在身邊。同樣,他們也逐漸學會了辨識父母的情緒。當父母心情不快時,無論是否明白地說出來,小孩子都能感覺到。通常情況下,孩子們會認為是自己讓父母產生了焦慮。(當然,有時候的確是他們讓父母感到焦慮。)如果孩子的某種特定行為讓父母感到不快,小孩往往自己也會感到難過。如果這種事情經常發生,那麼孩子就很有可能從此以後不再做出那種行為。

問題

1.你的家庭中,當「潛規則」被打破,家庭成員產生焦慮時,會發生什麼事情?誰會站出來反對?誰會指責破壞規則的行為?誰會為此而感到焦慮?例如,假設 「發怒」在你家裡是不允許的,如果某個家庭成員在家中公然發怒,會發生什麼事情?你的家庭是如何控制這種情緒的?

2.你的家庭中,如果有人不遵守某項「顯規則」時,會發生什麼事情?

3.你自己現在正在遵守著哪些家庭規則?如果有人破壞這些規則的話,你會怎麼做?

摘自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錯嗎?

全面深入解析原生家庭的心理學經典,全美熱銷幾十萬冊,已更新至第4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國史教學與研究 的精彩文章:

2017年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年度書目

TAG:美國史教學與研究 |